“天下窑器所聚”传世名瓷的成长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窑器所聚”传世名瓷的成长史

文+江华明图+许建华陈和平

晟徳镇自汉代初创制瓷业以来,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汇历代名窑之精华,集各地技艺之大成,不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工艺体系,昭|<了无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传世名瓷,还衍生出了诸多与瓷相关的民俗文化,无愧于“世界瓷都”之美名。

最瓷的初创与发展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可以说瓷业的发展构筑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早在东汉

时期,景德镇就已经有瓷窑开始烧制瓷器。而清代的

《浮梁县志》中对此亦有记载:"新平(即景德镇)

治陶,始于汉世。”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趋于成熟,完成了从烧陶到制瓷的华丽转型。同时,由于此

地烧出的青瓷,胎骨质密、釉色秀美,因而逐渐受到

了民间乃至皇室的关注。南朝陈至德元年(583年),

陈后主颁布诏令,要求景德镇的窑户烧造用以兴建宫

殿的陶瓷柱石;隋朝建立后,隋炀帝又下旨让景德镇

造"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

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时人的生活情趣日趋提高,对瓷器这类精巧的观赏性器物的需求

量也与日俱增,从而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据

史志记载,那时的景德镇有两大名窑—

—"霍窑”与"陶窑”,它们出产的瓷器,"土惟白壤,体稍薄,

色素润”,不仅广泛流通于民间,甚至还被作为贡品

送往京城,成为唐代的官用瓷。

五代时期的中国,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割据政权林立,但这并未影响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相反,

各方割据政权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往往会采取"保

境安民”的政策,这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景德镇制瓷

业的繁荣。这一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以青瓷和白

瓷为主,其中青瓷釉色偏灰,其胎釉兼具江南越窑和

长沙窑青瓷的特色;而白瓷则釉色偏亮,其洗面甚至

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标准,且器内外均留有支钉烧痕,

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的最高技术水平,也为宋代

青白瓷及元、明、清三代的彩瓷制作与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对于景德镇来说,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因为沿用至今的"景德镇”一名,就源于宋朝。据

清人蓝浦的

年制”四字的御用瓷器。后来,便有了“其器光致茂

左右页图:自汉代以来的两千余年间,景徳镇的瓷工们烧制岀了数

以万计的精美瓷器,不仅为景徳镇赢得了"瓷都"之美誉,更使风

格自成一派的景瓷蜚声中外.上图为淳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

(817年),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下图为横跨昌江的景徳镇珠山

大桥”

022

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之说。此外,因为青白瓷在景德镇创制成功,这种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其色彩随瓷胎的厚薄程度而变,其中釉厚处呈青绿色,釉薄处则显青白色,可谓"青中寓白、白中显青”,故又被称为”影青瓷”O

到了南宋,金人攻入中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瓷工随宋室南迁。其中,有不少来自河北定州的瓷工,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来到了景德镇。这不仅使景德镇的制瓷技艺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更使景德镇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业陶都会”,甚至一度形成了"村村陶圾,处处窑火”的盛景。对此,南宋人蒋祈在其编著的《陶记》一书中这样写道:“景德陶,昔三百余座。”

左右页图:景徳镇“西大门"一西罗家滩收费站,呈宋代建筑风格,看上去庄重大气、古朴厚实,是展现最徳镇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景卷运往全国各地的主要出口之一”

024

官窑制度将景瓷推向全盛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蒙元大军的攻击下,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南北对峙、各民族政权并存的战乱局面。同时从客观意义上来分析,元朝的统一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并刺激了包括制瓷业在内的各类手工业的发展。元政府继承了前朝在景德镇设立机构、派驻官员的传统,并于⑵眸在此地设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专为宫廷服务的机构—

—"浮梁瓷局",由此可见景德瓷业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浮梁瓷局”的设立,也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制胎、制釉的原料配比得到精进,出现了"二元配方”和"搓灰配釉”的工艺;窑炉日趋先进,出现了窑内温度更为稳定的葫芦窑;装烧及装饰工艺更为丰富,不仅会根据瓷器的品质采取仰烧、叠烧、覆烧等各类手法,还将雕塑及彩绘等装饰技法融入其中,从而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等传世佳品,开^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

左右页图: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创造了景德镇灿如星河的陶瓷文化,也为其留下了诸多独特的瓷业习俗,如拜祭瓷业先师、烧“太平窑”等 活动。

若将元代看作是景瓷的创新时期,那么明代则是

其发展至兴盛的阶段。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 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从而带动了当地民窑的兴

起。那时的景德镇几乎日日都在上演“昼间白烟掩

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火热景象,甚至因此得名“四

时雷电镇”。同时,御窑厂的设立也迅速提高了景瓷 的工艺水准一在继承前朝工艺的基础上,明代的景

瓷工艺还博采众家之长,创烧出了细薄如蛋壳的薄胎 瓷器和碧绿透亮的青花玲珑瓷,景德镇便逐渐发展为 "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在此势头之下,景德镇的御窑与民窑于清朝达

到两旺的态势,呈现出"官民竞市”的局面,而景

瓷则于清康、雍、乾三代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景瓷

均胎骨致密坚硬、釉面莹润光滑、装饰精细秀美,可 谓“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 极"。同时,清三代的景瓷还以釉色丰富而著称,且

多为创新之作:创烧出了有如蓝宝石般亮澈的青花

瓷,其色调深浅递进、层次分明,享有"青花五彩” 的美誉;创制了釉下彩绘与其他色釉相结合的新型装 饰技法,譬如结合青花、釉里红、豆青釉技法的“釉 下三彩”,蓝釉、青花相结合的"蓝上蓝”等。此 外,据清乾隆年间的《陶成纪事碑》记载,那时的景 德镇釉彩共有57条,其中36条都是彩色釉,可见其品种 之多。

制瓷先师与民俗文化

千百年来,景德镇不仅诞生了无数精妙绝伦的瓷

器珍品,也孕育出了诸多极具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紧密相连、相辅相 成,共同构筑起了这座"瓷都”的城市脉络。在景德镇,追慕瓷圣、纪念先贤的祭祀活动由来 已久。早在明代初年,景瓷从业者就在御窑厂的东侧 建起了祭祀"佑陶之神”赵慨的师主庙,以求先圣保 佑瓷业兴盛、镇民安康。赵慨生于西晋年间,早年为 官,后退隐景德镇钻研制瓷技法,其间他受浙江越窑 青瓷的启发,将青瓷的制作技法引入景德镇,对景瓷026

GEOGRAPH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