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区域碳排放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区域碳排放分析

摘要:文章在ipcc2006的碳排放量计算框架下,将广东省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分别计算了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水泥生产碳排放量和森林碳汇,并最终得到广东省总体及四个主要区域的净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的区域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碳排放量碳汇减排节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01-02

广东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碳排放量的增长不容忽视。广东省是一个能源消耗大省,更是一个碳排放大省,根据以往研究结论,广东省未来的碳排放量仍然相当可观,同时减排潜力巨大,“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广东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以上,因此广东省的减排任务也十分重。

根据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广东省可以分为珠三角地区、东翼地区、西翼地区和山区四个区域进行分析,其中,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9市,东翼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4市,西翼地区包括阳江、湛江和茂名3市,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5市。

本文主要采用ipcc2006碳排放量计算框架下的区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对2000-2010年广东省总体及四个区域的碳排放量进行计

算,并对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与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碳减排潜力,对广东省碳排放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为广东省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一、广东省区域碳排放量计算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区域碳排放量计算框架。以往关于碳排放量测算的研究,大多数将区域的碳排放量等同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而忽略了水泥等其他能源消耗型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也没有考虑到森林所能吸收的碳排放。根据王铮、朱永彬等在《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及王铮、刘晓、黄蕊等在《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等文章中进行的深入实证研究,对国内省市的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总结,认为区域的碳排放量测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于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碳源,主要包括能源消费和水泥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二是能减缓碳排放的碳汇,主要为森林所产生的碳汇量。

根据这一理论基础并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本文试图综合考虑能源消费、水泥生产和森林碳汇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区域净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区域净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水泥生产碳排放量-区域森林碳汇量

2.研究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自2000-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广东省及21个市区

统计局官方网站所提供的经济与环境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

3.森林碳汇量的计算。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能够吸收一定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区域大气中的碳排放量,森林碳汇指森林吸收并储存的能力,本文采用fix的森林碳汇模型对广东省各区域的森林碳汇量进行测算,该模型在国际上运用广泛,一般用于计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所能储存的碳成分,其基本公式为:c(f)=pa。式中:c(f)为森林碳汇量,p为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汇量,a为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包括原有森林和新造林。根据王铮、朱永彬等进行的实证推算,广东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7.63吨/公顷,以此测算出广东省各区域的森林碳汇量如表3(见下页)。

二、广东省及各区域碳排放量现状分析

根据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得到广东省区域净碳排放量对比情况如表4和图1。

通过表4可知,广东省及四个区域的净碳排放量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广东省全省的净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59.07mt c增长至2010年的159.43mt c,平均年增长率为10.44%。珠三角地区的净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54.81mt c增长至2010年的133.39mt c;东翼地区的净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4.22mt c增长至13,26mt c;西翼地区的净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46mt c增长至2010年的

6.65mt c;山区的净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42mt c增长至6.13mt

c。四大区域的碳排放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珠三角地区、东翼地区和西翼地区的年增长率为9.22%、12.25%和10.87%。

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省经济的龙头和支柱,同样也是广东省碳排放的绝对大户,近十年珠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增速,净碳排放量占全省的比重从2000年的92.78%稳步下降至2010年的83.67%,仍然远远高于其他三大区域,而近10年排放量的不断下降也表明珠三角地区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初见成效;东翼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省比重从2000年的7.15%稳步增长至8.32%,西翼地区碳排放占全省比重在10年内略有波动,基本稳定不变为4.17%,山区地区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工业化程度低,从2000年至2005年森林碳汇量高于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为负数,2006年以后受到广东省经济转型,珠三角地区产业一部分转移至山区的影响,能源和水泥消费的碳排放量增长迅速而森林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负数增长至2010年的占全省3.85%。

通过对广东省各区域净碳排放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曲线、水泥消费碳排放曲线和森林碳汇曲线的趋势基本一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63.15mt c增长至2010年的159.07mt c,加入水泥消费后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4.33mt c增长至2010年的178.10mt c。加入水泥后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相比略有增加,增加幅度并不大,而合计森林碳汇后的净碳排放量则与前者比差异更小。这是由于能源消费的碳

排放是构成总体碳排放的主要方式,从全省的情况看,能源消费碳排放占净碳排放的比重从2000年的106.91%下降至99.77%,这说明了全省森林碳汇量增长速度略高于能源消费碳排放。从全省的四个区域来看,珠三角地区的净碳排放量还高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这说明珠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基数大,而森林碳汇甚至不能弥补水泥消费的碳排放,面临的减排任务十分严峻,减排空间也十分大;东翼地区的净碳排放曲线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森林碳汇基本能够弥补水泥消费的碳排放;西翼地区和山区的净碳排放曲线都位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曲线的下方,山区的净碳排放曲线在2005年以前甚至位于水平线下方,这说明这两地的森林碳汇情况比较乐观,同时碳排放的基数也比较小,森林碳汇能弥补全部的水泥碳排放,还能抵消部分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可见西翼地区和山区的碳排放情况比较乐观。

参考文献:

1.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

2.王铮,刘晓,朱永彬,黄蕊.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1)

3.翟石艳,王铮,马晓哲,黄蕊,刘昌新,朱永彬.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以广东省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6)

4.魏丹青,赵建安,金迁致.水泥生产碳排放测算的国内外方法比较及借鉴[j].资源科学,20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