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研究
学术界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普遍存在的对家族制的批评和否定(杨文轩,2000);第二阶段是近几年,一种适度肯定的理性声音和致力于拓展家族制合理性空间的研究风格逐渐形成。韩朝华(2004)把这两阶段简化为两种倾向:否定说和肯定说;陈文科(2004)则把研究脉络的变化概括为由“抛弃论”到“扬弃论”再到“融合论”。对古典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身肩二任(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合一)的经典论述当属A.Alchian和H.Demsetzs(1970)了,而企业史的变迁描绘出企业组织形态和企业制度的演化轨迹(Chandler,1972)。在今天的中国,存在这样一些疑问:家族企业过时了吗?什么是适合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在家族制和公司制之间有没有多样性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态?伴随着这些问题,对近年来关于家族制的合理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追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演进的逻辑,为民营企业发展探求合理的制度形式,既可以启发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又可以为追寻在实现收敛于公司制的过程中提供制度选择。有学者指出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始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孙早等,2003),该理论为当前有关研究民营企业家族化倾向及其合理性问题的文献提供了方法论注脚;而且家族制在中国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现象已在国内外的有关经验研究(贺志锋,2003;欧阳明等,2004)也得到证实。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研究进行提炼和总结。笔者运用“范式”概念,将现有的文献概括为社会一文化范式、资源一能
力范式、制度范式和演化范式,试图对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论解释,揭示这一经济现象的经济逻辑。
一、基于企业理论研究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进展
(一)基于社会一文化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该范式遵循韦伯传统,主要是运用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去探究家族化问题。所谓韦伯传统就是强调特定企业组织形态与其所处的文化制度环境(包括经济伦理环境、价值认定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等)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蕴含在不同企业组织结构背后的“文化决定因子”来解释某种企业组织结构生成衰败原因的一般性命题。国内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集中体现传统文化论、家庭契约论和社会资本论。
1.循着费孝通(1985)的思路,传统文化论的主要观点有:中国传统的“家文化”特征和“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卢现祥,2000;陈立旭,2000;姚贤涛,王连娟,2002;李春来,2002)是民营企业家族化的文化动因。张之锋(2001)认为,家族制是民营企业在“私德有余而公德不足”条件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张强(2003)则从“自家人”和“外人”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与家族经营的关系作了解释。
2.家庭契约论(贺志锋,2003)认为如果把具体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看成是外生变量,假设它们是同质的;由于家庭的行为规范是利他主义,思想感情的一致使家庭内部能够实现有效的劳动分工(贝克尔,1987),从而实现“有机的团结”(迪尔凯姆,1986)。当家族成员共同控
制和管理企业时,企业的委托代理的契约性质、团队生产监督问题、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和信息特征都将发生改变;家族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基于感情的共同预期和非正式承诺,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家族企业是一种“高信任”(这种信任是一种基于感情的感情信任,而不是基于能力的认知信任)的组织形式(Jones,1983),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代理契约;而且,在家族企业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高度信任来源于代理人的行为和情感,而不是代理人的绩效。其契约特征表现为感情关系导向,而不是遵循经济理性,并且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度远高于非家族企业的董事会和CEO 之间的影响。
3.社会资本论在家族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福山(1995)关于华人企业的研究结论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资本与民企融资的关系(储小平,2003)借助行政权力和社会关系为企业获得各种资源(李路路,1995);周殿昆(2002)从作用范围、信息搜寻费用、防范道德风险机制、监督费用、违约失信概率和获取资源状况六个方面比较当前社会信用和家族信用,来说明家族信用是乡镇企业向家族企业回归的主要原因。程书强(2003)从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变迁转型存在高度关联的角度分析社会信任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储小平(2003)把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财务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指出家族企业在这四个层面的具有内在的作用机理。
(二)基于资源-能力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
该范式运用企业管理理论从组织效率论、企业家能力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论等角度对民营企业家族制作出解释。
1.组织效率论以Leibens-tein(1966)的X-效率理论为依据对民营企业家族化治理机制作运用性解释。强调特定企业组织形态与其在管理和技术层面所能达到的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企业制度类型”在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经营绩效等方面所可能存在的差异,得出某种“企业制度类型”之所以生成衰败的一般性解释。民营企业家的自我雇佣或家族化倾向在于它能低成本的减少X-效率从决策效率、对市场机会的捕捉和把握、企业凝聚力、减少内耗等方面说明家族企业的效率。如朱富强(2004)从显性协调和隐性协调角度论证家族企业长期存在的理由。
2.企业家能力论延续了熊彼特传统,即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主要观点是认为民营企业创业者的在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邬爱其等人(2003)认为,企业家主导下的组织认知的一致性才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石军伟(2003)基于企业家能力的内生性提出“建立企业家机制主导模式才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这是对阿尔钦的古典企业论的明确坚持。
3.团队精神论(Alchian&Demsetz,1972)认为家族企业在创业的历程中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为家族荣耀甚至为打造百年基业而努力工作:又因为亲属关系相互熟知,信息对称,建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