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风振噪声的CFD仿真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R"( R(+ 作者简介: 谷正气 ( "T$& R) , 男, 湖南 长沙人, 教 授, 博士生 导师, 主要 研究 向: 汽车空气动力学。
图 "! 风振噪声产生示意图
?@ 研究概况
! ! 早期对风振噪声的研究依赖于风洞试验或者实 车道路试验。通常, 工程师需要等待设计阶段的原 型出来后才能进行风振噪声的测试。风振噪声可以 用声级计测出, 但是引起噪声的压力波却难以测量, 因此, 很难知道汽车的哪些部分影响了风振噪声, 更 谈不上如何减小它。唯一可行的 法就是修改原型 并且测试修改后对风振的影响, 然后再修#34;# +’,-./0’)1 )1 2%3’4.% 5’16 7-**%0’18
!" #$%&’()*,+,-. #$%&(/*,0. #$*(1*23 ( 12324 546 7389:329:6 9; 0<=3>?4< .4@AB> 3>< C3>D;3?2D:4 ;9: E4FA?G4 H9<6, ID>3> />A=4:@A26 ,F3>B@F3 *"##+( , ,FA>3 ) ! ! 9:;0</40: JFA@ K3K4: @DLL3:AM4@ 2F4 L3N9: 3?2A=A2A4@ 9; @2D<6 9> OA>< 8D;;42A>B >9A@4 9; =4FA?G4@ <D:A>B K3@2 2O9 <4?3<4@P -A:@2G6 ,2F4 F3:L 3>< L4?F3>A@L 9; OA>< 8D;;42A>B >9A@4 F3@ 844> <4@?:A84<P JF4> 2F4 ,-. @ALDG32A9> 9; OA>< 8D;;42A>B 3>< A2@ 3?FA4=4L4>2@ 3:4 L3A>G6 K:4@4>24< ,3>< ;9D: @24K@ 9; ,-. @ALDG32A9> 3:4 @DLL4< DK 9> 2F4 ;9D><32A9> 9; 2F4 :4@43:?F4@P 1D8@4QD4>2G6 ,2F4 ?9>2:9G 3>< @DKR K:4@@A9> 9; OA>< 8D;;42A>B F3@ 844> KD2 ;9:O3:< ,3>< ;A=4 @D??4@@;DG 3224LK2@ 9; >9A@4 :4<D?2A9> 3:4 4>DR L4:324<P 73@2G6 ,2F4 ;D2D:4 O9:S A@ ;9:4?3@24<,3>< A2 A@ F9K4< 2F32 L9:4 :4@43:?F4:@ K36 3224>2A9> 29 A2P =%> ()<6;: =A8:32A9> 3>< O3=4 ;3D29L98AG4 ;OA>< 8D;;42A>B ;>9A@4 ;,-.;@A<4 OA><9O ; @D>:99; ! ! 随着发动机噪声、 传动系噪声和轮胎噪声得到 有效控制以及车速的不断提高, 气动噪声已成为当 前高速车辆的主要噪声源之一。风的振动噪声是气 动噪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于汽车侧窗或 天窗打开而产生的。它频率低 ( U (#IM) 强度却很 高 ( V "##<H) , 虽然它不易被人耳听到, 但它产生的 脉动压力却使乘客感到烦躁和疲倦。因此, 为了确 保乘坐的舒适性, 在汽车设计阶段, 必须考虑风振噪 声的影响。 风振噪声的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 那时称
8B
峰值噪声, 导流片 / 降低了 B./ 。 #" 天窗玻璃打开到合适的位置 其原理 也是为了避免 涡流撞击开 口后缘。文 献
[; ]
证实了在 =%>? @ A 下, 由完全开窗时的 %" =B?
减小到 部分开 窗的 %" ’!? , 风 振噪声 峰值 减小 了 ’%./ 之多。 ’" 在开窗中间加一根立柱 其原理是改变车厢的固有频率以避开共振。加 上立柱后 ( 图 !) , 风振噪声峰值减小了 #% 多 ./ , 而
图 #$ 声学后处理过程
且峰值已经很不明显, 也就是说, 基本上消除了风振 噪声。如果两块玻璃能同时升降, 并且购买者不介 意开窗中间有一根立柱, 那么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 [0#] 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 参见文献 ) 。
["R&] 之为 “风律动 ( OA>< 2F:98) ” , 后来有些学者把这 [*R’] 种现象称为 “ 共鸣 ( :4@9>3>?4 ) ” , 近年来, 大多数
重复很多次, 并且引起剪切层产生一个特定的振动 频率, 如果这个频率与车厢的固有频率相同, 将会发 生共振, 这种类型的共振称为亥姆霍兹共鸣 (图 " ) 。 共振频率取 决于车速, 开口形状, 车厢空间大小 等 等。通常这个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力范围内, 但是 乘客仍然能够感觉到一股强烈的脉动压力, 长时间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使人疲倦和烦躁不安。
[ $Q] 试了五种方法来减小后窗风振 : $0 三角窗向外 转动 * 度; Q0 在开窗中间加一根立柱; ;0 ! 柱后设
一个通风口; &0 6 柱上安装一个喷流装置; *0 6 柱 上开槽。结果证实前三种被动控制基本消除了风振 噪声, 后两种主动控制则减少得不明显, 说明主动控 制还有待加强。
!" #$% 仿真的一般步骤
[I F5 ]
。车速设
定在 *182 3 J。他们提出了两种方法来减小噪声: 使 用导流片和控制天窗玻璃的开启位置。两种方法都 很好地降低了风振噪声。 K/C.A9)C) 和 L,M)C9 采 用 基 于 有 限体 积 法 的 [%F$1] !"# 软件 "-N/C( 对侧窗风振做 了大量的研究 。 他们展示了瞬态 !"# 仿真能够很准确地预测风振, 风振的声压级 ( LDG) 峰值 与风洞测 量数据仅 相差 &.6 , 对应的频率仅相差 $KO。研究发现峰值声压级 随车速的增大而增大, 随横摆角则变化不大, 而频率 在 $I P $5KO 之间波动。他们还发现车厢内所有乘 客所承受的峰值振动压力和频率是相同的。 [ $$] =C 等人对侧窗风振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 他们研究了前窗和后窗分别打开时的风振, 发现后 窗打开时风 振噪声 比前窗 打开 时高 出了 $1.6 之 多。他们还研究了车速、 横摆角、 传感器位置、 流体 压缩性、 车厢容积、 网格尺寸和其它车窗打开对风振 特性的影 响。部 分研究 ( 车速、 横摆 角、 传感 器位 置) 印证了文献
[$1]
的 结论。其余研 究结论叙 述如
下: !理想气体是一种合适的流体模型, 因为不可压
汽车风振噪声的 C(E 仿真研究现状 由于计算量巨大, 计算通常在超级计算机或网 络机群的并行环境下进行。即使这样, 仍需花费大 量的时间。 !" 声学后处理。 声学后处理过程如图 # 所示。
图 ’$ 两种形状的导流片
R R 总结前面的研究工作, 可以归纳得出 !"# 仿真 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0 建立 !"# 模型。 !"# 模型包括汽车模 型和流体域 模型。汽 车 模型可以从设计部获得, 但需要对车身作一些简化。 车厢内还要创建座椅和假人。流体域模型要建得足 够大, 以确保流体能充分流动。 Q0 划分网格。 整个流域包含车外和车内区域, 两部分通过开 窗连通。划分网格时, 要假设车窗关闭, 车厢内完全 密封。 在声学敏感区域, 如 = 柱, 6 柱, 后视镜, 开窗周 围, 网格要划分得更精细。 理论上, 划分的网格数越多, 计算结果越精确。 但受计算机资源和时间的限制, 需要在计算时间和 计算精度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通常 Q*1 万 P ;*1 万个网格较适宜。 ;0 运用 !"# 软件求解。 设置求解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用瞬态仿 真来计算开窗处的压力脉动, 稳态结果作为瞬态的 初始条件。 "湍流模型通常选用大涡模拟 ( G?L ) 或 分离涡模拟 ( #?L ) , 事实证明它们能很好地模拟湍 流运动。# 选用可压缩流体模型 ( 如理想气体) 来 模拟波在车内的传播和共振效应。因为声波在不可 压缩流体中传播速度是无限大的, 这造成计算结果 非常不准确 (参见文献 $$ ) 。$ 为了计算的准确性, 时间步长要足够小, 计算的总时间要足够长。 % 假 定车厢内表面为实体面而不是毯、 毡一类的松软面, 因为实体面反射压力波的能力更强。
Q11: 年 5 月R R R R R
R R R
R R 噪R 声R 与R 振R 动R 控R 制R R R R R R R R
R R
R R 第& 期
如此反复。这个过程昂贵且耗时, 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 !"# 软件的 迅猛发展, 使 得风振噪声的 !"# 计算仿真 成为可 能。工程 师再 也不 用耗 时耗力 来建 立原 型, 通过 !"# 仿真就能快速评估不同设计更改的影响。!"# 仿真还能轻易得到汽车周围任一点的压力, 流速及 其它变量, 提供详细的参数来指导设计。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一批学者开始致力于风振的 !"# 仿真研究。$%%& 年 ’() 等人对汽车 天窗处的 风振进行了二维流场的仿真 。他们在 汽车对称 面划分结构网格, 运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 !"# 程序 +,-./ 来求解。流速范 围从 $$0 123 4 到 $50 *2 3 4。 他们发现在 风速 为 $&2 3 4 时, 驾驶 员耳 旁噪 声最 高, 为 $$*.6 。该结果与实车道路试验值吻合得较 好, 但振动频率与实验值相比偏高了。此外他们还 尝试安装导流片来抑制风振噪声。 此后, 计算机性能进一步提高, 能够进行更加大 型的计算。789() 等人在 $%%: 年较早的实现了天窗 风振的三维仿真
学者用 “ 风振 ( OA>< 8D;;42A>B ) ” 来描述这一 类风噪
[$R"(] 声 。
风振噪声可以认为是一种空腔共鸣, 当汽车侧 窗或天窗打开时, 车厢内就形同空腔。在开口的上 游边缘 ( 前缘) 处存在着不稳定的剪切层, 使得涡旋 在这个位置脱落并随着气流一起向后流动。当它们 撞击到开口的后缘时, 涡旋破碎, 产生一个向四面传 播的压力波。传到车外的一部分压力波到达开口的 前缘, 将再次引发涡旋的脱落。这个过程每秒钟会
。他们 使用了一个简 化的汽车
模型, 在其周围 划分结构网格, 运用有限 差分程序 <=+=>? 来求解, 仿真结果与水风洞实验结果吻合 得很好。他们也研究了导流片对天窗风振的影响。 近年来, !"# 仿真朝 着真实化的方向发展, 为 了更好地模拟 !"# 模型的细节部分, 三维非结构网 格开始得 到运用。 @)AB,C 等人使用包含 导流片和 乘客舱的复杂汽车模型、 三维非结构网格和有限元 软件 D=EF"G’H 来计算天窗风振噪声
汽车风振噪声的 ,-. 仿真研究现状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汽 车 风振 噪 声 的
!"#
仿 真研 究 现 状
谷正气,肖朕毅,莫志姣
(湖南大学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 *"##+( )
! ! 摘! 要: 对 近二十年来汽车风振噪声的 ,-. 仿真 研究作了一 个总结。阐述风 振噪声的 危害和产生 机理; 着重 介绍风振噪声的 ,-. 仿真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在此基 础上归纳出仿 真的四个步 骤; 随 后谈到风振 噪声的抑止 和控 制, 列举五种较 为成功的降噪方法;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 展望。 关键词: 振 动与波; 汽车;风振; 噪声;,-.; 侧窗;天窗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 ;] [* ]
缩流体模型明显低估了峰值声压级 ( $1.6) , 高估了 风振频率 ( 高出一倍) 。" 当车厢内坐 $ P I 个人时 风振声压级变化不明显, 但坐上 : 个人时声压级却 下降了一半, 这种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等 尺度网格 ( Q*1 万个) 兼顾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 当网格数量更大 ( &*1 万个) 时对 计算精度影响 不 大, 但计算时间却成倍增长。 $ 由于 “排出” 效应, 当前窗打开一半时, 后窗的风振减小了。 之后, 他们总结了之前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 尝
图 "! 风振噪声产生示意图
?@ 研究概况
! ! 早期对风振噪声的研究依赖于风洞试验或者实 车道路试验。通常, 工程师需要等待设计阶段的原 型出来后才能进行风振噪声的测试。风振噪声可以 用声级计测出, 但是引起噪声的压力波却难以测量, 因此, 很难知道汽车的哪些部分影响了风振噪声, 更 谈不上如何减小它。唯一可行的 法就是修改原型 并且测试修改后对风振的影响, 然后再修#34;# +’,-./0’)1 )1 2%3’4.% 5’16 7-**%0’18
!" #$%&’()*,+,-. #$%&(/*,0. #$*(1*23 ( 12324 546 7389:329:6 9; 0<=3>?4< .4@AB> 3>< C3>D;3?2D:4 ;9: E4FA?G4 H9<6, ID>3> />A=4:@A26 ,F3>B@F3 *"##+( , ,FA>3 ) ! ! 9:;0</40: JFA@ K3K4: @DLL3:AM4@ 2F4 L3N9: 3?2A=A2A4@ 9; @2D<6 9> OA>< 8D;;42A>B >9A@4 9; =4FA?G4@ <D:A>B K3@2 2O9 <4?3<4@P -A:@2G6 ,2F4 F3:L 3>< L4?F3>A@L 9; OA>< 8D;;42A>B >9A@4 F3@ 844> <4@?:A84<P JF4> 2F4 ,-. @ALDG32A9> 9; OA>< 8D;;42A>B 3>< A2@ 3?FA4=4L4>2@ 3:4 L3A>G6 K:4@4>24< ,3>< ;9D: @24K@ 9; ,-. @ALDG32A9> 3:4 @DLL4< DK 9> 2F4 ;9D><32A9> 9; 2F4 :4@43:?F4@P 1D8@4QD4>2G6 ,2F4 ?9>2:9G 3>< @DKR K:4@@A9> 9; OA>< 8D;;42A>B F3@ 844> KD2 ;9:O3:< ,3>< ;A=4 @D??4@@;DG 3224LK2@ 9; >9A@4 :4<D?2A9> 3:4 4>DR L4:324<P 73@2G6 ,2F4 ;D2D:4 O9:S A@ ;9:4?3@24<,3>< A2 A@ F9K4< 2F32 L9:4 :4@43:?F4:@ K36 3224>2A9> 29 A2P =%> ()<6;: =A8:32A9> 3>< O3=4 ;3D29L98AG4 ;OA>< 8D;;42A>B ;>9A@4 ;,-.;@A<4 OA><9O ; @D>:99; ! ! 随着发动机噪声、 传动系噪声和轮胎噪声得到 有效控制以及车速的不断提高, 气动噪声已成为当 前高速车辆的主要噪声源之一。风的振动噪声是气 动噪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于汽车侧窗或 天窗打开而产生的。它频率低 ( U (#IM) 强度却很 高 ( V "##<H) , 虽然它不易被人耳听到, 但它产生的 脉动压力却使乘客感到烦躁和疲倦。因此, 为了确 保乘坐的舒适性, 在汽车设计阶段, 必须考虑风振噪 声的影响。 风振噪声的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 那时称
8B
峰值噪声, 导流片 / 降低了 B./ 。 #" 天窗玻璃打开到合适的位置 其原理 也是为了避免 涡流撞击开 口后缘。文 献
[; ]
证实了在 =%>? @ A 下, 由完全开窗时的 %" =B?
减小到 部分开 窗的 %" ’!? , 风 振噪声 峰值 减小 了 ’%./ 之多。 ’" 在开窗中间加一根立柱 其原理是改变车厢的固有频率以避开共振。加 上立柱后 ( 图 !) , 风振噪声峰值减小了 #% 多 ./ , 而
图 #$ 声学后处理过程
且峰值已经很不明显, 也就是说, 基本上消除了风振 噪声。如果两块玻璃能同时升降, 并且购买者不介 意开窗中间有一根立柱, 那么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 [0#] 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 参见文献 ) 。
["R&] 之为 “风律动 ( OA>< 2F:98) ” , 后来有些学者把这 [*R’] 种现象称为 “ 共鸣 ( :4@9>3>?4 ) ” , 近年来, 大多数
重复很多次, 并且引起剪切层产生一个特定的振动 频率, 如果这个频率与车厢的固有频率相同, 将会发 生共振, 这种类型的共振称为亥姆霍兹共鸣 (图 " ) 。 共振频率取 决于车速, 开口形状, 车厢空间大小 等 等。通常这个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力范围内, 但是 乘客仍然能够感觉到一股强烈的脉动压力, 长时间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使人疲倦和烦躁不安。
[ $Q] 试了五种方法来减小后窗风振 : $0 三角窗向外 转动 * 度; Q0 在开窗中间加一根立柱; ;0 ! 柱后设
一个通风口; &0 6 柱上安装一个喷流装置; *0 6 柱 上开槽。结果证实前三种被动控制基本消除了风振 噪声, 后两种主动控制则减少得不明显, 说明主动控 制还有待加强。
!" #$% 仿真的一般步骤
[I F5 ]
。车速设
定在 *182 3 J。他们提出了两种方法来减小噪声: 使 用导流片和控制天窗玻璃的开启位置。两种方法都 很好地降低了风振噪声。 K/C.A9)C) 和 L,M)C9 采 用 基 于 有 限体 积 法 的 [%F$1] !"# 软件 "-N/C( 对侧窗风振做 了大量的研究 。 他们展示了瞬态 !"# 仿真能够很准确地预测风振, 风振的声压级 ( LDG) 峰值 与风洞测 量数据仅 相差 &.6 , 对应的频率仅相差 $KO。研究发现峰值声压级 随车速的增大而增大, 随横摆角则变化不大, 而频率 在 $I P $5KO 之间波动。他们还发现车厢内所有乘 客所承受的峰值振动压力和频率是相同的。 [ $$] =C 等人对侧窗风振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 他们研究了前窗和后窗分别打开时的风振, 发现后 窗打开时风 振噪声 比前窗 打开 时高 出了 $1.6 之 多。他们还研究了车速、 横摆角、 传感器位置、 流体 压缩性、 车厢容积、 网格尺寸和其它车窗打开对风振 特性的影 响。部 分研究 ( 车速、 横摆 角、 传感 器位 置) 印证了文献
[$1]
的 结论。其余研 究结论叙 述如
下: !理想气体是一种合适的流体模型, 因为不可压
汽车风振噪声的 C(E 仿真研究现状 由于计算量巨大, 计算通常在超级计算机或网 络机群的并行环境下进行。即使这样, 仍需花费大 量的时间。 !" 声学后处理。 声学后处理过程如图 # 所示。
图 ’$ 两种形状的导流片
R R 总结前面的研究工作, 可以归纳得出 !"# 仿真 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0 建立 !"# 模型。 !"# 模型包括汽车模 型和流体域 模型。汽 车 模型可以从设计部获得, 但需要对车身作一些简化。 车厢内还要创建座椅和假人。流体域模型要建得足 够大, 以确保流体能充分流动。 Q0 划分网格。 整个流域包含车外和车内区域, 两部分通过开 窗连通。划分网格时, 要假设车窗关闭, 车厢内完全 密封。 在声学敏感区域, 如 = 柱, 6 柱, 后视镜, 开窗周 围, 网格要划分得更精细。 理论上, 划分的网格数越多, 计算结果越精确。 但受计算机资源和时间的限制, 需要在计算时间和 计算精度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通常 Q*1 万 P ;*1 万个网格较适宜。 ;0 运用 !"# 软件求解。 设置求解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用瞬态仿 真来计算开窗处的压力脉动, 稳态结果作为瞬态的 初始条件。 "湍流模型通常选用大涡模拟 ( G?L ) 或 分离涡模拟 ( #?L ) , 事实证明它们能很好地模拟湍 流运动。# 选用可压缩流体模型 ( 如理想气体) 来 模拟波在车内的传播和共振效应。因为声波在不可 压缩流体中传播速度是无限大的, 这造成计算结果 非常不准确 (参见文献 $$ ) 。$ 为了计算的准确性, 时间步长要足够小, 计算的总时间要足够长。 % 假 定车厢内表面为实体面而不是毯、 毡一类的松软面, 因为实体面反射压力波的能力更强。
Q11: 年 5 月R R R R R
R R R
R R 噪R 声R 与R 振R 动R 控R 制R R R R R R R R
R R
R R 第& 期
如此反复。这个过程昂贵且耗时, 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 !"# 软件的 迅猛发展, 使 得风振噪声的 !"# 计算仿真 成为可 能。工程 师再 也不 用耗 时耗力 来建 立原 型, 通过 !"# 仿真就能快速评估不同设计更改的影响。!"# 仿真还能轻易得到汽车周围任一点的压力, 流速及 其它变量, 提供详细的参数来指导设计。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一批学者开始致力于风振的 !"# 仿真研究。$%%& 年 ’() 等人对汽车 天窗处的 风振进行了二维流场的仿真 。他们在 汽车对称 面划分结构网格, 运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 !"# 程序 +,-./ 来求解。流速范 围从 $$0 123 4 到 $50 *2 3 4。 他们发现在 风速 为 $&2 3 4 时, 驾驶 员耳 旁噪 声最 高, 为 $$*.6 。该结果与实车道路试验值吻合得较 好, 但振动频率与实验值相比偏高了。此外他们还 尝试安装导流片来抑制风振噪声。 此后, 计算机性能进一步提高, 能够进行更加大 型的计算。789() 等人在 $%%: 年较早的实现了天窗 风振的三维仿真
学者用 “ 风振 ( OA>< 8D;;42A>B ) ” 来描述这一 类风噪
[$R"(] 声 。
风振噪声可以认为是一种空腔共鸣, 当汽车侧 窗或天窗打开时, 车厢内就形同空腔。在开口的上 游边缘 ( 前缘) 处存在着不稳定的剪切层, 使得涡旋 在这个位置脱落并随着气流一起向后流动。当它们 撞击到开口的后缘时, 涡旋破碎, 产生一个向四面传 播的压力波。传到车外的一部分压力波到达开口的 前缘, 将再次引发涡旋的脱落。这个过程每秒钟会
。他们 使用了一个简 化的汽车
模型, 在其周围 划分结构网格, 运用有限 差分程序 <=+=>? 来求解, 仿真结果与水风洞实验结果吻合 得很好。他们也研究了导流片对天窗风振的影响。 近年来, !"# 仿真朝 着真实化的方向发展, 为 了更好地模拟 !"# 模型的细节部分, 三维非结构网 格开始得 到运用。 @)AB,C 等人使用包含 导流片和 乘客舱的复杂汽车模型、 三维非结构网格和有限元 软件 D=EF"G’H 来计算天窗风振噪声
汽车风振噪声的 ,-. 仿真研究现状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汽 车 风振 噪 声 的
!"#
仿 真研 究 现 状
谷正气,肖朕毅,莫志姣
(湖南大学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 *"##+( )
! ! 摘! 要: 对 近二十年来汽车风振噪声的 ,-. 仿真 研究作了一 个总结。阐述风 振噪声的 危害和产生 机理; 着重 介绍风振噪声的 ,-. 仿真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在此基 础上归纳出仿 真的四个步 骤; 随 后谈到风振 噪声的抑止 和控 制, 列举五种较 为成功的降噪方法;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 展望。 关键词: 振 动与波; 汽车;风振; 噪声;,-.; 侧窗;天窗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 ;] [* ]
缩流体模型明显低估了峰值声压级 ( $1.6) , 高估了 风振频率 ( 高出一倍) 。" 当车厢内坐 $ P I 个人时 风振声压级变化不明显, 但坐上 : 个人时声压级却 下降了一半, 这种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等 尺度网格 ( Q*1 万个) 兼顾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 当网格数量更大 ( &*1 万个) 时对 计算精度影响 不 大, 但计算时间却成倍增长。 $ 由于 “排出” 效应, 当前窗打开一半时, 后窗的风振减小了。 之后, 他们总结了之前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 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