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_王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3
NO.11.2013
2013年第11期
CHINA-ASEAN EXPOSITION【摘 要】李白,大唐史诗上的一颗明星,他传奇的一生被人们所传颂。在世界诗域里,很少有李白这样的爽朗、豪放、自由的诗人。他出身寒微,没有参加过考试,也没有正式做过官,多年在过他的流浪生活。李白对待现实的态度很倔强,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很倔强的精神力量。因而他的诗歌,也有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像洪流般地向封建社会的秩序冲击着。李白是一位充满了矛盾的诗人——任侠、漫遊、学道、成仙、隐居、醉洒,這些思想都集中在了他一人身上。不过,任侠是他的主导思想;并随着時代的需要而逐渐扩大——从抨击小豪绅恶霸扩充到抨击高级的统治集团;学道、成仙、隐居、漫遊、醉酒,是他的早年思想;這些思想,随着他的任俠思想的扩大而逐渐减少。他这些矛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开元天宝之间,唐帝国由国力上升到国力下降时所产生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李白;现实主义精神;我见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11-0333-0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天宝初年,诗人李白来到了长安。在此后三年的生活中,他渴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理想破灭了,而发出怀才不遇和有志莫酬的感慨。《旧唐书》中记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其实,李白是在朝中权贵们的排斥之下离开长安的。长安三年之后,他又开始了前后大约十二年的第二次漫游生活。
《秋浦歌》十七首正是李白在漫游中写下的。李白晚年的政治遭遇很不幸,其生活道路也更加坎坷。他在“山水多奇踪”的秋浦一带漫游吟咏,久久盘垣,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苦闷、忧愁、悲愤寄情于山水之间。此时诗人日益觉醒,对现实认识更加深刻。
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诗人前期作品相比表现得更加执着,更加热烈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与他对祖国、对生活,对自由的热爱统一在一起的。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是绚丽多姿的,是那么气势豪迈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将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赞美清溪,那里的山川景物兼有浙江会嵇与湖南洞庭湖之美,“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诗人还用传神之笔着意临观“天倾欲坠石,水拂寄生枝。”的水车,“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万箩山,“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玉镜潭,“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的江祖石。
又如《秋浦歌》其十二:水如一尺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楼。
齐山山脚下插入清溪,旁边有平天湖。当年山水相连,乘舟就可以登山游览。李白曾在月夜由平天湖乘舟观赏山景,饮酒赋诗。美丽的秋浦平天湖,月光下宛若绢素澄清鲜亮,又仿佛天空般开阔平静。船行水上,仿佛乘月而行。沿岸山花拂面,诗情浓郁。诗人面对这“水如一尺练”的大自然的美妙景致,寄托了自的热爱之情。
再如《秋浦歌》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诗人用短短的四句,便将江祖石的雄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诗句中无不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
的深深向往。同时,也促进着李白不断追寻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心灵在茫茫宇宙中游荡,以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因此,他笔下的大自然,往往流淌着生命的河流。
二、热情歌颂劳动人民,与诗人的前期作品相比,具有更多的民众性
诗人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接触,越来越看清了统治集团的黑暗与腐朽,加之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和不幸,生活上的不如意,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下层社会,与当地的劳动人民和普通民众有了接触。在李白的诗歌中,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诗篇,绝大部分是他晚年的作品,《秋浦歌》十七首则是这些作品的代表作。
在诗中,诗人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美好情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热爱。
如《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在月夜下,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唱着歌,踏着美丽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的腐败生活是一个明显的对照。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之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腐败的统治生活不同的另一世界——一个健康美好的新天地。
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忧愁和前期作品相比,表现得更为含蓄、深沉
李白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但又找不到光明正确的道路;满怀济世之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李白接受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如求仙、施道,另一方面,又企图摆脱这种社会风气对自己的束缚。在诗中就可以看出这种矛盾,造成诗人怀才不遇,苦闷忧愁的社会背景。
其实,长安三年李白不过是个为唐王朝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然而,他是不甘心充当粉饰太平的摆设、阿谀逢迎的帮闲。因此,诗中的“愁”字,就不仅仅是因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所发出的怀才不遇的悲叹,同时也表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这里,他的感情是十分深沉的。在此之前,他目睹了“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忧”的权贵们的飞扬跋扈,“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那样的朝政的昏庸腐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贤士进身无门,反遭摧残的现实。这些无不激起诗人的强烈愤慨。
但是,李白对自己亲身体验,并加以抨击的社会腐败没落的本质是不被理解的。因此对自己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新觉悟,新感情,也是不自觉的。表现在这首诗中,他自己的心情只能是苦闷和忧愁。“客愁不可渡,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诗人站在高高的大楼山上,怀念自己在长安的三年生活。然而面对现实的无情,他的面前不过是东逝的江水,一想到这里不禁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起来。紧接着,诗人又发出“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的愿望,仍幻想自己能够被皇帝重用。但连诗人自己都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只有独自叹息而已。最后两句“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下转336页)
李白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王 琪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文学艺术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3-10-30 10:43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5.1335.F.20131030.104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