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补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知晓权相关的话题(以传统媒体为讨论对象)
1)、知晓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知晓权并不仅是对政府工作情况的了解,还涉及对其他公民的相互了解。而现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隐私权的适用范围比知晓权更广,受到法律的保护也较多。人们对隐私权的权利主体划分欠明确,一些公众人物如明星和政府官员也被划入其中,这就导致两种权利的矛盾。
4)、发布新闻的速度较慢。
传统媒体中,报纸有截稿日期,广播、电视的节目编排也会导致新闻的时滞,此外,还有导致传播速度较慢的其它因素。如报纸以邮寄和投递为主,辅以零售的方式,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而广播和电视则受到信号传输覆盖的限制。传播速度慢,制约了公众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的实现。
5)、交互性弱。
麦克卢汉:信息即媒介,冷热媒介,地球村,媒介即按摩……
五、传播学研究的范畴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研究范畴:
1、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
2、理论模式研究;
3、传播内容研究;
4、传播类型研究;
思考:
一、新闻传播者应承当得契约性责任是否会与作为公民应承当得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准则产生冲突?如有,怎么办?
1.国人深受儒家观念影响,至今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上,为人处事,当以仁为本。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孩子要掉井里了,出于恻隐之心,你得伸手相助,否则没有仁爱之心,不是人。同样的考验在考验着今天的柳涛,没有伸手,却在旁边架机守侯,因此被人抨击。
3.我们一直宣扬要公私分明,道德上也要如此,公德是公德,私德是私德,别搞在一起。只要恪尽职守,遵守法律,就是好公民,就遵守了公德。
4.中国社会长期缺乏健全法律,所以人们缺乏公德意识,有的多是私德,且依靠私德治理,遇见问题就往私德上联系,全然忘了问自己一句:“柳涛违法了吗?”没有!再问一句:“谁没有尽职,谁在违反法律与公德?”应该是市政管理部门吧?!
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小结:古代及现代的渊源为传播学的形成准备了早期的铺垫,政、经、军、媒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为传播学的孕育形成适宜的社会氛围,三论为传播学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四大先驱的传播研究为传播充实基本的内容,施拉姆对传播学研究作了整合并建立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传播学主要流派
主要流派:
(1)政治经济学派
2、功用
“组织活力的源泉”
“组织关系的粘合剂”
“组织功能的润滑油”
“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3、特征
(1)、传播必须凭借组织自身的系统进行。
(2)、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的,从传播内容到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什么自由可言,
(3)、组织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包括个别的和同时面向许多人的,当面的和通过电话、广播等技术手段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复制的。
第一讲引言
四大先驱,完善着
其他学者
(1)杜威(Dewey)
传播技术与社会价值建构的关系。
(2)库利(Cooley)
初级群体、“镜中我”理论。
(3)帕克(Park)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4)米德(Mead)
互动理论,社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I v.s. Me自我传播。
(5)李普曼(Lippmann)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有着各自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指的是人们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
个人差异论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受众调查的方法(按媒介划分)
印刷媒介受众
A读者概况调查
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
分析单元、辅助记忆法
旨在将各篇报刊文章或各类内容的文章的读者率同受众心理或其群体类别特点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定义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2、特点
A、具有组织性
B、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C、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D、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E、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
这场引起轩然纷扰的争论,实在是“记者”与“学者”们的耻辱!自己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公私不分,没有宣扬真正的社会公德意识,以私德代替公德,却还要号召观众“评评理”,这是记者的耻辱!面对社会公众话题,不能及时解疑释惑,这是学者们的迟钝!
记者柳涛之与行人,是公民之间的关系,不是亲属、朋友、家人。在这个事件之中,柳涛是一个记者角色,他的职业责任是反映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重视,所以按照老话,怨有头债有主,谁没有遵守社会公德、履行职责,而致使他人受伤,才应该受到法律惩处与指责:首先是窨井盖的盗窃者,然后是市政管理部门与社会执法部门。对这两种人的处理根据,都是法律与公德,而不应从他们没有“爱人”的角度考虑,那样也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如果在此事件中是一个小孩子,掉下去会致命,而柳涛还要在此等候,柳涛成为千夫所指是咎由自取。道德不是虚的,情况不同,适用的道德也不同。
二、是否象其它商业性经营组织一样,提倡“受众”即上帝?
近年来,“顾客是上帝”、“乘客是上帝”之类的提法颇为盛行。或许是受此影响,有的传媒也提出了“受众是上帝”的口号。为了迎合受众,有的传媒主张少讲指导性,多讲趣味性,甚至把“可读性”、“趣味性”作为择稿的首选标准,淡化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打各类“擦边球”,越是猎奇揽艳的怪事儿,越是涉及隐情隐私的“秘闻趣事”,就越是“炒”得火爆。至于稿件的真实虚伪、政治倾向、思想意义,却不太顾及。其结果,使不少“三无一有”(即无是非观念、无思想意义、无健康情趣、有负面影响)的文稿得以出笼。例如,有的以“信不信由你”为幌子,刊播人与神接缘的所谓“真人真事”;有的以赞赏性笔调,宣扬靠美色发迹的所谓“成功女性”,有的津津乐道于试婚、找情人等等。
F、具有快速性
(六)跨国传播
一般认为,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
国家软实力
公共外交
传播的原则
1.可信性
2.针对性
3.有序性
4.协同性
5.适时性
6.适量性
第三讲传播者分析
媒介组织
独特地位:
1、“社会公器”VS“党群喉舌”
报纸、广播、电视等虽设立了读者热线等反馈方式,但也只能反映部分受众的要求,这一特性使传统媒体针对受众反馈信息的反应具有滞后性。
然而,传统媒体目前满足这一需求的主客观环境都不尽如人意,网络媒体却正担负起这一重任,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一些优势使知晓权得以明显扩张。
体现在:
首先,网络的广容性为公众获知更多信息提供了可能。
G.默多克
大众传播文化产品阶级关系
(2)文化研究派
葛兰西、阿尔都塞——S.霍尔、D.莫利
符号解读: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文本分析,受众调查。
(3)霸权理论
葛兰西
“霸权装置”,“虚假的合意”
(4)公共空间
哈贝马斯
(三)北美政治经济学派
英尼斯: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向说。
电子媒介受众调查
如:美国常见的听众、观众调查
A“节目检验”研究
第一步:给调查对象看某一节目的摘要或广告的概括性描述,然后询问他们对拍摄这一节目或广告的意见,以及是否愿意根据这一摘要或这则描述的介绍观看节目或购买广告中的产品。
第二步:制作节目或广告的模型,给调查对象看,倾听他们的意见。
第三步:制成节目或广告,或至少是部分完成制作,先进行试验性播放,征求调查对象的意见。
(四)组织传播
1、定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一般认为,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
第五讲符号意义传播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
相异之处:各有所长
各有规则
不尽协调
相融之处:替代、补充、否定、强调、重复、调节
第九讲受众研究
知晓权
知晓权即“人们了解信息的权利。又称“知察权”、“获知权”。指社会公众具有按照个人所能选择的方式,了解一切与其生活有关或与社会公共事物有关的信息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儒家将“仁爱”从家庭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要求,向外推延为社会关系处理法则,本质上是将家庭内部私人关系道德原则扩大化,以私德代替公德,要求人们按照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原则处理社会交往关系,仁爱有了,公德没有。这里要搞明白,所谓社会公德,不是要求别人要像父母兄弟般照顾关爱你,那是私德。社会生活中,别人遵守法律底线,遵守职业道德,没有主动害人,已经遵守了社会公德,你就别说人家缺德。
B ‘音乐节目受欢迎度调查“
目的:收集反馈,据此为听众提供他们喜爱的音乐节目,取消他们厌倦的歌曲
步骤:第一步,是按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定听众(或非听众)样本。然后,调查人员即对要调查的音乐节目进行剪辑录音。当工作完成后,即开始给调查对象打电话,在电话中让他们听到一系列音乐节目的录音剪辑,并在听完后请他们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打分度量表给这些录音剪辑进行评定(打分方法可能采用五级或七级度量表的打分法,也可能采用1-100分的打分法),以表明他们的意见。
(4)、组织传播的走向可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传播包括下行传播,如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指示,以及上行传播,如上级向下级或群众收集情况或者下级或群众向上级反映意见。
4、与大众传播的比较
A、传播对象是特定还是不特定
B、受传者接受信息是强制还是自由
C、传播走向是双向还是单向
D、组织本位还是受众本位
(五)大众传播
2)、法制不完善,偏重于人治。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取得瞩目的成果,但人治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某地发生了灾难或产生了腐败现象,当地领导有时会采用强制措施尽量缩小消息的传播范围或阻止消息的传播,媒体往往并不能全部将同级政府管辖范围内公众应知的信息公布。
3)、相对小的容量限制了知晓权范围。
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量较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纸每天版面有限,广播、电视等也有时段限制及电视剧、广告等对时段的挤占。传播的新闻少,公众所获知的信息就少,况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也日渐多元,而传统媒体采取的对策如报纸扩版等所起的作用有限。
(三)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非组织化、群体遵从
(四)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
(五)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传播者、传播机构、大众传播媒介
(六)跨国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家对外传播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国外受众
2、信息产业机构
3、社会机构
媒介组织的运作
第四讲传播者分析(二)
大众传媒的信息把关决定因素
信息自身的压力
来自媒介的压力
传者的自我形象
传者个性结构和精神面貌
传者的工作小组
媒介组织的影响
传者的社会环境、风士人情、政府法规、自由度大小
媒介内容的公开性造成的压力和约束、道德、舆论、文化等
传者心中受传者形象
来自公众的反馈
其次,网络的交互性使公众可及时反馈想获知的信息,从而实现知晓权。
再次,网络的广延性也扩张了知晓权。
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的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论,它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
大众传播中,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各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C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
旨在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及其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
D读者--非读者研究
例:
A.我读报的目的是寻求娱乐。
B.我读报的目的是消磨时间。
C.我读报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D.我读报的目的是放松大脑、消除紧张。
E.我读报的目的是了解如何评论我视为重要的事情。
对以上问题调查对象可分别选择“同意”、“不同意”或“不大清楚”的答案。
5、传播来自百度文库研究;
6、传播受众研究;
7、传播功能研究;
8、传播效果研究
第二讲传播的多维观照
传播的主要类别/层次
(一)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主我I、客我ME、内储信息、内部语言
(二)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