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现状

浅谈志愿服务社会化现状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海外援助等领域广泛开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用尤其突出,从XX年6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全国项目和地方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总数超过25000名,全国有1200多所高校的9万多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西部受援县达到300多个。有效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东西互动、城乡互动,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促进了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

然而,志愿服务活动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显现。我们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通过对长春市多所大学志愿服务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

一是志愿服务自身方面存在瓶颈。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对志愿活动存在某种误解。有的大学生把参加志愿服务当做获得实践学分的捷径,有的大学生将志愿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学雷锋”,有的大学生在以往参与志愿者活动中受挫而失去积极性,还有极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志愿活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主观上很想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但却有一些客观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一些志愿活动要求参与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要求,有的志愿活动甚至要求参与者具备一些特殊技能,有的志愿活动时间与课程、兼职等个人学习生活时间上有冲突,有的大学生兴趣转移快、意志不坚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面临着考研究生和就业的压力,这些客观因素促使有心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最终采取了远观的态度。二是志愿服务组织方面存在瓶颈。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普遍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不少志愿活动为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落实,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的环节,这种类似于硬性摊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志愿者活动“自愿”的基本理念,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活动目标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组织者对于志愿者和活动效果缺乏评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许多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且效果最好的培训项目是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和团队文化培训或素质拓展,相对欠缺的是相关法律常识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而对志愿者意志养成、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则较为少见。很多志愿服务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只是在活动开展前对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而没有建立一种长效的持续性的培训机制,这样对志愿者而言,只是在短时间接受某种技能和知识强化培训,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持久性行为选择,这会对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三是志愿服务社会认可存在瓶颈。人们对志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主要动机理解不深。对志愿者活动的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认识不够,把志愿服务工作看成是一种单方面的施予,只是一般青少年人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缺乏对于志愿者参与的价值和意义的了解和认识。社会公益活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志愿服务中的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主要是出于自愿,但是进行志愿者服务培训,提供安全保障,相关的服务证明,补贴基本费用等还应该由相关部门来提供。在校大学生依然属于无收入阶层,提供志愿服务主要是奉献自己的时间、体力、精神和爱心,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压力,调查显示,虽然学生认为

学校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较重视,但资金主要来源于在学校拨款,自筹或个人负担,是阻碍当今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

志愿服务是一种宝贵的公共资源,笔者认为,针对当前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要充分整合各方面因素,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一是加强广泛宣传力度,促进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既要加强校园宣传力度,也要加强社会宣传力度。普及志愿服务的社会政治意义,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志愿者活动组织方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加强对志愿者行动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让志愿者理念为广大民众所真正理解。建立志愿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促进和谐友爱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二是加强培训机制建设,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采取“行动+研究”的理念,志愿服务组织应与科研院校建立协作关系,针对志愿服务对象特点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设立研究课题,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客观而准确的依据,科学的

实施服务。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及心理咨询师为志愿者提供普通培训项目和交流活动,通过专业知识讲授,实际案例分析等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在实际志愿服务开展前,根据需要对志愿者实行针对性培训,而且要对志愿者区别对待,竭力挖掘志愿者的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志愿者在选择服务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挑选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的专业和技能的优势。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三是完善服务激励机制,保证志愿服务常态化实施。做好志愿服务各项保证。恰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作为激励的重要手段,对激发志愿者热情,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保证宣传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对志愿者建立各项保障机制,适时开展志愿者表彰大会,提供志愿者基本的安全保险与基本补贴,适当允许申请补助经费。另一方面,培养并发挥群体的自主互动能力,鼓励学生会、社团基层团组织,弘扬志愿者精神,在需要而且合法的情况合法的情况下申请商业性赞助,拓宽经济来源。四是创建服务专业品牌,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操作。现阶段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的范围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大活动,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帮助最有需要帮忙的人群,而且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