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教育者认为教育强调的技能不能过于具体,而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素质教育在美国,不仅仅讲的是。

学校教育:理念: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适宜升学率的高低、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标教学效果的指标,也不急于向学生们灌输大量的知识,而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从学前班到高中,侧重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的大类是”语言和交流”“生活技能”“数字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和体能”“世界语言”“艺术素养”等

但是我不是简简单单的介绍书中的内容,而是跟大家分享我从这本书中学到教育孩子的一些理念和方法。首先,什么是素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小学评三好生的要求:德智体美。那么美国教育者眼中的素质是什么呢?我希望在接下来的PPT展示中,能够给大家一个概念。这本书所讲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素质教育,而且还有在家庭里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你生了一个漂亮的宝宝,那么你想你的宝宝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或是说拥有怎么样的品质呢?

今天,我要介绍的书是刘燕敏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一共分为九章,每一章又分了几个小标题。我先很粗略的讲一下每个小节,然后再挑一个我认为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小节细讲。1、1:(这一节讲了素质教育的大概,其中讲到美国很多中小学学校使用的是“开放式”教室,教师的墙壁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活动安装,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和课程内容的需要。我想学生们应该会很喜欢在这种教室上课。:1、2:(这个标题很显然,说的是在美国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他们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表现。分数只是反馈老师授课水平的工具。基于本国国情,此书给出了四步分析法,但因时间不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交流)。美国教育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比如他们通常都会开设几百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举个具体的例子,菲利普·艾克赛特学校是美国一所比较著名的高中,请注意是高中哦!该学校把一共400多门课程分门别类地分成16个学科,有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英语、历史、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经济、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对比一下我们的高中课程,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呵呵”。而且该校仅2000届的251名毕业生,就有整整100人进入常青藤大学学习。接下来是第二章,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唤醒教育,说的学术一点,所谓唤醒教育,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是教育者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天赋理性和内生性力量,从而让学生从蒙昧中醒来。太抽象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问他的学生:“毛衣会产生热量吗?”孩子们纷纷回答说:“能!因为冬天的时候,人们穿上毛衣就不会冷了。”老师笑着说:“好,我们现在来做个试验,看看毛衣会不会产生热量。”就这样,老师将温度计给其中一个穿毛衣的孩子,让他把毛衣脱下来,然后把温度计放在毛衣里。然后过了10分钟,老师把温度计拿出来,结果显示温度并没有上升。有的孩子认为可能是毛衣太少,而有的孩子认为测量时间太短。为了得出最后的结论,老师又找了几件毛衣,然后叠加起来将温度计包裹后,又放了很长时间。最后温度计的温度当然是没有上升,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毛衣本身并不能产生热量,人之所以穿上不冷,是因为它保持了人的体温。这就是唤醒教育。在这里,老师唤醒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怀疑精神。在第二章中我想详细讲的是如何让孩子开口

表达自己。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强调吸收,轻视表达。我们从小就接触这种照本宣科的教育,使得我们除了会死记硬背之外,就是保证完整且准确地吸收外来的信息,导致我们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组织教育培养的是会说话的孩子,而不是只会听话但不会表达的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有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那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珍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欣赏他们的创造。其次,尽量不要纠正孩子一些看似幼稚的错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经历都是非常有限的。再次,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最后,要教孩子学习知识,更要让孩子反馈认识。第三章最大的主题就是不要剥夺孩子爱玩儿的天性,大家都知道其中的重要性,所以这章就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一句话带过,他说:“孩子是以玩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第四章,主要讲的是智商与潜能,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不断地激励、赞美和期望能够激发和唤醒一个人的潜能,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这些年流行的“赏识”孩子的教育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倡,但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位心理学专家忠告广大家长:不要夸自己的孩子聪明。有一项研究发现:家长夸孩子勤奋,比夸孩子聪明更有效。因为夸孩子的勤奋可以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勤奋比聪明更重要的概念。接下来是第五章,在我们国内,智商“投资”成为主流的时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里,情商教育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少年儿童的必修课程。现代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80%取决于情商甚至情商决定了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什么是情商?情商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忍耐和抗挫等方面的品质水平。那什么是情商教育呢?情商教育也称为社会及情绪能力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自信心、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及领导力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早在1991年,社会情绪发展计划就开始出现在美国各州的中小学教育大纲中,并明确规定学时和教学目标。情商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和一系列额关键技巧,对3~12岁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进行情商训练。其中,3~6岁时孩子培养建立良好的秩序感、自信心、探索求知欲、乐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7~12岁是孩子意志力、专注力、勤奋感、良好的挫折抵抗力、优秀的合作和领导能力、积极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年龄段。而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人类的幽默感是怎么来的呢?有相当一部分刚出生的婴儿“幽默意识”与生俱来。因此,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许多家长甚至在婴儿刚出世6周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将抱着的孩子做“下坠”的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子下落的一种特别感觉的同时,竟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可能会浮现笑容!那么该怎么培养呢?当然首先父母应该是个幽默的人,最起码要能真正欣赏幽默。然后要多给孩子看或读幽默轻松的故事。最后要多让孩子讲讲有趣的事情。因为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总是很有表达的欲望。这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并发出会心的欢笑。第六章,讲的是德商。什么是德商?简单的说就是道德素质。做义工就是欧美教育培养孩子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从表面上看孩子们做义工似乎占用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甚至需要经济上的投入,但这种行为却能让孩子们获得用金钱难以衡量的收获。通过义工工作,能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学会与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交往,在奉献和回馈社会的同时,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做一次义工产生的正面心理效应,抵得上孩子长大后看8次心理医生。第七章,主题是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心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宝贵的。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这里给出了几种方法1、让孩子去做义工,从而获得经验和心得2、让孩子多从事公益活动3、把我和留心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最佳时机,什么是最佳教育时机呢?比如当电视上出现为灾难而捐赠的活动时,要抓住时机,准确地为孩子解释这些募捐活动的用意和方法。4、将“给予”、“奉献”变成一种家庭活动,在美国,更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将圣

诞节原本买礼物的钱省下来,直接让孩子选择捐赠的机构,以孩子或家庭的名义把那些省下来的钱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捐赠给一些慈善机构等。这样的活动队孩子的爱心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我为什么要推荐看这本书呢?

首先我们都承认中美教育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我们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而美国教育注重学习方法;中国老师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端坐、认真听讲,而美国教学方式比较新颖逗趣,课堂纪律比较松散。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录取标准有严格的统一分数线,学校越好,分数越高;美国的大学都是独立招生,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人来评判。很显然,我们是在拿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在对比。对比的结果怎么样呢?这本书提供了一些相关信息和某些答案。

我们都知道,美国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从独立建国至今不过两百多年时间,美国却一跃成为教育超级大国,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之处,比如美国的常青藤素质教育。

美国的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八所大学。而习惯上,人们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其核心是对真理的认真探索及道德水准的提高。它告诉我们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这些常青藤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是书呆子,而是具有极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他们培养出了对社会“十分有用”的人。

这本书全面诠释了美国素质教育的标准、唤醒教育、玩的教育、潜能开发、培养情商、德商教育、情感教育、能力教育、财商培养等素质教育的几大方面,同时,每个方面都具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详尽的分析和指导方法。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

中美大学生文化差异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美大学文化帮助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 关键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和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式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随时举手发言等等。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力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取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话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的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问题。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科学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

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得体会

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得体会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

[《素质教育在2021》读后感]素质教育在2021读书笔记

[《素质教育在XX》读后感]素质教育在XX读书笔记 徐新燕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 ___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 ___。 ___ ___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 ___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 ___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___通过一件发生在他 ___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 ___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 ___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 ___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

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 ___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 ___。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 ___起来,与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五篇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一)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我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期望和大家一齐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完美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引导孩子构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忙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 因此,父母就应尽好教育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用心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带给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透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 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期望自我的孩子品德高尚,自我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期望孩子尊重师长,自我首先务必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期望孩子有职责心,自我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期望孩子好学上进,自我就就应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期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我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我在美国读JD

我在美国读JD 2009年的这个时候,我对JD (Juris Doctor,法学博士)这个学位还感到非常陌生,只依稀知道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这个学位的含金量都很高。而如今,我已经在美国念了一年的JD课程。从准备申请到现在这短短的两年间,我已经从一个迷茫的文科毕业生蜕变成律师“预备役”,一路上的喜怒 哀乐和风波迭起使这段经历弥足珍贵。最初艰难的申请过程到过去一年难熬的学习历程都令我终生难忘。 一波三折申请路 2009年,我正在芝加哥大学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当时对JD的了解仅限于概念性的认识。由于我特别喜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De’Angelo Law Libary,便经常去那儿看书,一 来二去便认识了在法学院读LLM (Master of Law, 法学硕士) 和JD的中国同学,从他们那里我开始慢慢了解JD的学习内容和职业前景。当时我感觉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很有挑战性,而且职业前景相当光明,于是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向往。 然而,由于我之前完全没有学习法学的经历,所以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个专业。于是,我决定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一门法律课――公司法,先接触一下这个学科。这

门课开启了我的法律学习生涯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case study (案例分析),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Socratic Method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第一次在两百人的课堂上结结巴巴地回答法学院教授的提问,第一次经历真正的法学院考试。捧着法学院厚厚的硬皮红书看案例的时候,我感受到这与我以前的学习经历完全不同:它不像英语学习那么随意散漫,而是要求我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进行大量的逻辑思考;它不像经济学习那么客观,有公式可寻,而是要求大量的抽象思考;它也不像国际关系理论那么虚无缥缈,而是自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且有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我当时并不十分清楚该怎么上法学院的课、怎么记笔记、怎么应付考试。只记得在期末考试前,我把课堂大纲、重要的讨论主题、所有重要的案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背了一遍,然后就忐忑不安地上考场了。没想到最后出来的成绩颇让人欣慰,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更执着地追求我的JD生涯。 在美国念JD的中国留学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读完LLM 后转入的学生。这类学生接受过法学本科教育或同等学力教育,然后申请美国的LLM项目,读一年后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即可转学JD。另一种是考LSAT (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法学院入学考试)后直接申请JD的学生。我没有法学学位,无法申请LLM,因而只能硬着头皮考LSAT,然后开始JD申请之路。LSAT分为三大块:Games (分析推理)、Logic (逻辑推理)

《素质教育在XX》读后感3篇

《素质教育在XX》读后感3篇 作者本人虽是搞教育学的研究,但是他的这本著作并没有堆砌任何的教育理论,没有作多少抽象的演绎与发挥。他只是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素质教育在美国》”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 __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

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能由着他们。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奖者。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发表这样疑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到了美国都那么出人头地?“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昨天在交通大学演讲中表示。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很多但杰出人才很少。华人得诺贝尔奖很多了,但是没有一个是产自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或者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但是最后是成长于西方的教育体系之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美国教育为例,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把握和继续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把握。每堂课上教师一般讲得很少,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假如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天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在那里,学生轻松自然,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脸。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天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轻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严塘中学谭谆祺 由于本人是非师范生,所以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所以在入职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网上选了好几本有关教育的书,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成为了我的首选。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在好些年前就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国,其素质教育的局面至今仍旧不容乐观,我想知道素质教育在美国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看完这本书后,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二是要不要惩罚孩子?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说明了这点。他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矿矿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却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在没有一个参照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下笔的习惯。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在这种忽略学生自身创造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下,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复制能力,而其个性和创新性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被压抑。而美国的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也就难怪在咱中国出现山寨产品随处可见,而原创的尖端产品寥寥可数的局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惩罚孩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使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记录得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学生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而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经常会有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责备教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导致教师受批评,学生更加放纵。 由此可见,在美国的教育里,教育本身是离不开惩罚,只有做错事受到惩罚,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纪律观念,走上社会后,也才会自觉遵守社会法纪。另外,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而在我国,大多认为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应当及时加以制止。在走向社会之前学生没有犯错误的经历,或者因犯错而受到“不容犯错”的制度的严惩,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便会缺失或者失去方向,因此一旦步入社会,其犯错误的机会增加,学校教育育人的效果就相应降低。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古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不打不成材”,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先人惩罚了学生几千年,不见得毁灭了多少孩子。相反,中华民族几千年倒是人才辈出,而在我们大张旗鼓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人物呢? 读完此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要不要惩罚学生等问题,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快地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应该掌握一些最新、最真、最准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

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

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 2008年05月28日星期三 01:14 随着近几年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越来越响,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自从事美术教学几年来,经过理论上的不断学习和美术教学上的实践,本人认为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如何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上有了一些心得,现在写成文字,与广大同仁共勉。 首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素质不等于知识加技艺,它是人的品格、智力、智慧、能力的综合。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两年来,在对学生的美育过程中,只注重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艺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存在于广大美术教育同仁身上。从整个社会对美术的认识来看,衡量一个人的美术能力,就是看他画的画怎样,说到底就是“象不象”的问题。这大概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而现实中接触到的外国同龄小学生的画,我认为他们的画注重挖掘学生的灵感,注重独特性、创造性与新颖性。你画地越与众不同、千奇百怪,就越好,大家就越愿意欣赏。比如,有的家长为孩子报了美术兴趣班,检查孩子学的怎么样的标准,就是看看老师教学生画了什么东西,孩子画得象不象。如果很象,家长就很满意,认为自己的孩子学到了东西,而不去考虑孩子自己能画什么。这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教育观,实际也上是为了迎合家长、学生的片面要求,扼杀了学生的一些创造潜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我个人认为,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记忆的培养外,还应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达到美术造诣的高水平,而不是形成“高分低能”的弱智型。培养一个美术特长生,不是复制、克隆一个个特长生,而是放手发动学生,百花齐放,标新立异。这种教育应从幼儿就开始抓起,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教师教知识与技艺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大胆创新,形成新式、开放的美术教育观,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次,要明确创新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与进步。大道理我们不讲,单从美术教学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美术人才。前面我们讲过,教育不是复制、克隆,前人的成果与经验固然好,我们值得借鉴、吸收,并且只能是辨证的继承与吸收,而不能照搬不误。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如果只学前人,而他一辈子也赶不上前人,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前几天参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文章以后,感触极深,不仅是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思想上的差异,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西方式的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孩子学会画一种具体的形象是比较容易的,见效较快。然而,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心理,只会跟在老师的后面。老师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让他们自己去画一幅画的时候,却发愁了,脑子里一点灵感也没有,大部分学生总想去抄别人一点东西。这样,省时省力。有一次在简笔画教学中,讲遮挡关系的时候,我演示了一幅简笔画:先画了一个房子,房前有花,有小鸡,房后有树,有小河,后边是山,天上有太阳,有云,有小鸟。讲完后,我让学生自己练习画一幅关于遮挡关系的简笔画。竟然有多数同学完全照搬了我的格式,只是颜色有点差别而已。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不能让学生的这种懒惰心理发展下去。

经典英语智力题测测你能得几分

经典英语智力题测测你能得几分 - [ 1. What letter is a body of water? 2. What is it that found in the every center of America and Australia? 3. Why is a river rich? 4. Which letter is very useful to a deaf woman? 5. Which runs faster, heat or cold? Why? 6.下面是一道经典的英语填空题,注意,所有空格均为同一个单词: ____ is greater than God. ____ is more evil than the Devil. The poor need ____. The rich have ____. If you eat ____, you will die. 7. What number should replace(代替)the question mark? AVIATOR=6 FIXTURE=9 WIZARD=1 DIVERSE=? ( ) 8. What’s the Chinese for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A. 六分之一 B. 人云亦云 C.半斤八两 D.见一面分一半 ( ) 9. What three letters turn a girl into a woman? A.SUN B. DAB C. EYE D.AGE ( ) 10. We don’t want it. It’s “a white elephant.” What is it? A. 一件无用而累的东西 B.一头白象 C. 白给的东西 D. 白色陷阱 ( ) 11.What’s too much for two and just right for one? A. Time B. A secret C. friend D. A room ( ) 12. What’s the Chinese for “talk big”? A. 吹牛 B. 说谎话 C.骂人 D.很大 ( ) 13. I know that from A to Z. A.从A到I B.从头到尾 C.字母表 D.距离很远 ( ) 14. You can’t do it. You can sue to Ann for help. A. ask B. think C. find D. give ( ) 15.What’s that? That’s a lily I like it very much. A. girl’s name B. flower C. picture D. cup 答案 hide]KEY:

美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 2000年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美学前教育代表团”一行15人,应世界学前教育协会香港分会的邀请,参加了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幼儿教育研讨会,并对美国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洛杉矶、奥兰多等六个城市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团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团长,翁亦诗处长任副团长。成员中有市教委领导、华师大教授、区县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员等。 在美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在佐治亚洲亚特兰大举行的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参与的美国幼儿教育周年研讨会。1000多个专题讲座和1000多个展览室,展现了当代早期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与教材、教玩具的技术。研讨会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学前教育发展动态”报告,朱家雄教授作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概况”报告,孔美琪校长作了“香港学前教育发展特点”的报告。与会者(特别是外国人和境外华人)对中国幼教发展的现状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东、西方学前教育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是大会的宗旨之一。 在美期间,代表团深入美国12个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与考察。有瑞吉欧学校、High-Scope学校、蒙台梭利学校、Bank-Street学校等,对当今在世界学前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类型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较深入地学习。 学习与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记得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发表这样疑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到了美国都那么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那么,学前教育呢,中美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处在世纪之交,正在建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的上海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在美国教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为此,我们将赴美获得的一些有价值的见闻与思考做一概要的报告。 一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 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幼儿教育周年研讨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热点,便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之一)。会议期间,我们有幸观摩了瑞吉欧《儿童一百种语言展览》(《Thehundredlanguagesofchildrenexhibit》)。丰富的图象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瑞吉欧的教育信念。

赏识和惩罚都是爱的教育

赏识和惩罚,都应是爱的教育 教无定法,说的本是教学工作,但同样适合于教育管理工作。任何一种教育的方法,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民族的角度,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中国是一个不乏优秀教育思想的国度,它为各朝各代的发展培养过无数优秀人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教育思想,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革故鼎新自然优化的过程,适合时代要求的被保留,不适合的被淘汰,这本是任何一种文化走向进步的必由之路。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的趋势正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这众多的多文化背景的教育思潮面前,教育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幅丰富的而非只单一的功利的而非只脱俗的生活图和成功图,人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寻找着教育切入点,并逐渐以主人的身份观察教育影响教育,应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表现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关系倍受家庭的关注,其中对教育方式中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更是关注有加,同时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模式,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空间。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着一个误解甚至错解,也包括对教育部关于“更新教育观念”的理解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统教育并非惩罚教育,但西方教育也非赏识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虽提倡“严师出高徒”“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但“严”并不等于是惩罚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这种严不仅是管理的严格,也在于教学的严格。古代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在于“收放心”,青少年“心易放而难收”,如果一味地放纵学生乐嬉游的性情而不加任何拘检,只能使之心粗气浮,轻扬佻达,放诞胡为。同时也很注重鼓励赏识,王筠说得好:“孔子善教,孟子曰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这是一种宽严结合的优秀教育传统。如果把日美等国的教育称为赏识教育,并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再者日美的教育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宽松”。《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认领时还跟老师说,你们学校管得太严了,俺孩子在初中都拿手机。《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还谈到一个细节,该书作者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曾经这样惩罚学生: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在教室墙上点一个点,让那个学生鼻子对着这个点站着。如果在中国,这位老师下岗是必定无疑了。 所以这种简单的标签式的做法是肤浅的,它不利于我国教育的进步甚至是有害的,它可能让我们的教育迷失方向,陷入“邯郸学步”的结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