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洋微藻是一种植物还是一个统称。

2.海洋中是否还有纳米Cu和纳米Ag,两者是否能反应水体的污染情

况。

3.Cu对植物的毒性作用归根结底在于Cu对植物体内正常的物质代

谢的干扰以及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干扰和破坏。过量的Cu使细胞的细胞膜的强度下降,导致Cu2+可作用以渗入细胞而产生毒害,进而影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使细胞内其他离子渗出而缺失(K+是最明显的)

4.植物体内过量的Cu会影响酶活性,尤其是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

氮代谢酶类的活性。(Cu还能影响光合作用)

5.植物对金属的耐性最有效的方式是限制该金属进入细胞或者有选

择性地将过多的有毒金属排出细胞外。

6.在细胞的各种组成部分中,细胞壁和液泡是最重要的Cu2+积累部

位。络合于细胞壁或积累于液泡中的这部分Cu2+对植物是没有毒性的。细胞壁是Cu进入细胞内的第一道屏障,细胞壁的金属沉淀作用可以阻止过量的Cu进入原生质体。

7.植物的一些耐Cu2+也可能是以牺牲部分细胞为代价,在这些细胞

中积累较高的Cu2+,甚至破坏这些细胞而保持细胞不受伤害。

8.纳米Ag和纳米Cu对植物绿豆和小麦主要累积在根细胞分析技术

TEM-ENS,纳米CuO(58nm)对萝卜,主要是在根细胞STEM-ENS 技术。对玉米(20-40nm)主要是在根表皮细胞壁,细胞间隙。

TEM-EDS

9.NPs可以通过共质体(symplast,由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而形成的

连续体)和质外体(apoplast,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组成的体系)两条途径进入植物组织。质外体途径可能是主要运输方式。

在自然条件下,NPs也可能通过水中食草动物或机械的损伤产生的“伤口”被根部吸收。

10.N Ps对植物的毒性机制可能通过释放有毒金属离子,诱导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与细胞结构相互作用等方式,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和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干扰细胞的生化代谢,从而产生毒性效应。

11.M B NPs 可以溶出部分金属离子,而金属离子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对

植物的毒性已得到普遍证实.因此,MB NPs 可以通过NPs 自身和金属离子两个方面产生毒性.然而,在不同研究中,NPs 自身和金属离子对毒性的贡献有所差异.

12.N Ps 可以通过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及疏水相互作用等弱

化学作用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作用[56-57]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3.A g NPs 具有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和导致染色体畸变的作用[32,58]

这可能是因为Ag NPs 与微管蛋白的巯基相互作用导致纺锤体功能失效,从而干扰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59]

14.N Ps 还可以通过物理堵塞作用对植物造成影响.吸附到植物表面

或进入植物体内的NPs 可能会堵塞细胞壁小孔、胞间连丝和木质

部导管,阻碍水分、矿质营养和有机物的吸收和转运,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5.植物、NPs 和环境介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多相系统,系统中的每

个组分都可能影响NPs 对植物的毒性效应.影响NPs 的植物毒性的因素主要来源于3 个方面: NPs 因素( 粒径、表面积、形状和表面特性等) ,植物因素( 种子大小、根的结构和植物发育阶段等) ,环境因素( 培养介质、pH、离子强度、稳定剂和有机质等) .另外,暴露浓度、暴露时间以及暴露方式等也会影响NPs 的植物毒性.NPs 的粒径和表面特性对其植物毒性的影响较为显著,较小的NPs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易被植物吸收并具有较强的植物毒性.暴露浓度是影响NPs 植物毒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6.胁迫效应: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境,又称为胁迫。胁迫

效应即逆境对植物的效应

17.C u是酶反应的必需辅助因子。植物对环境金属元素的生物吸收主

要是指植物利用其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通过离子转移系统把金属离子输送到细胞内部。生物吸收不同于生物吸附,生物吸附主要是指金属离子与生物体细胞壁表面上一些具有络合、配位能力的基团(巯基、羧基、羟基等)形成离子或共价键从而被吸附,或是被胞外分泌物或细胞壁上的腔洞捕获而沉淀。

18.植物对环境中金属元素的吸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金属元素

的可溶化,植物对金属元素的捕获,植物对金属元素的摄入。

19.A gNPs 可通过根的吸收运输至茎部。纳米粒子主要通过共质体

途径和质外体途径进行内部运输,但粒子是经过相邻细胞胞间联丝进入细胞质的共质体通道,还是由细胞壁间隙之间的质外体途径传递,这与AgNPs 粒径及化学态转化等因素有关其中胞间联丝直径小于50 nm 时,只有部分小粒子才能进入

20.A gNPs 被植物吸收后,银化学态会发生转化,如AgNPs 可被氧化成

Ag+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与重要的生物受体结合从而引起毒性

21.A gNPs 在不同环境中、不同植物体内释放出的Ag+量与周围环境

中氧化还原物质的存在有关,AgNPs 和Ag+之间相互转化非常复杂,两者在哪种条件下起主要作用尚无定论,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Ag-NPs 的毒性比等量Ag+的毒性大,即AgNPs 存在不同于Ag+的作用机制,例如,AgNPs 可被物理吸收与累积,造成物理损伤与堵塞,影响信号传导功能等;结合胞内核酸及蛋白等多种重要活性物质,造成基因损伤等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纳米颗粒

Nanoparticle

植物

Plants

毒性效应

Toxic effect

文献

References

Ag 绿豆、高粱、黑麦草、多花黑麦草、亚麻、大麦、西葫芦、洋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