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上的点拨和追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语文课堂上的点拨和追问
点拨和追问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方法,点拨即点出问题所在的一种方法,追问是在点拨的基础上,是在老师与学生取得共鸣的基础上让理解更加深入的一种方法。
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让语文课堂得以轻松而有效。
为了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试着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课文的讲授来阐述。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很简单,作者用了五个事例来论证他的论点,抓住这五个事例也就等于抓住了全文。
那么,怎样抓住这五个事例一层层地让学生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呢?点拨和追问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下面笔者试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用点拨和追问的方法来理解文本的要求和优点:
一.点拨和追问需要在一个大的前提下进行
从文本出发,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大前提,脱离了文本而去架设空中楼阁那是不科学,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
在很多情况下,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高度精确性简单概括,甚至限制要求用几个字,比如在这篇课文中,有老师要求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这五个故事,大致概括为:拼死护圆、阳光与战功、才华就是财富、车厢少女、青年画家。
这样的结果是导致有的学生其实真正地是只了解这个故
事的大概,而对故事的细枝末节毫不知晓或者与最精彩的地方擦肩而过。
而作者的论证意图也就变得模糊,最后学生记住的就只是老师的结论性的归纳文字,这对于学生感知语言是不利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轮流来讲解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是有趣的,也是学生喜欢的,这对于学习枯燥的议论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调节。
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互相讲故事,故事很形象,这对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很有益的。
比如在讲到阿基米德“拼死护圆”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是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阿基米德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那句“不要踩坏我的圆”,这才能充分体现阿基米德的爱思想甚于爱灵魂。
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当罗马军人挥剑朝他砍来的时候,在他即将失去生命的时候他说出了那句话”。
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接下来的点拨和追问就成了空话。
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这样的前提我们不得不做,而这样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渗透和滋润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点拨和追问需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学生的理解也许就到此为止,阿基米德拼死保护他的圆,但老师的理解却不能也就到此为止,如果这样,语文课堂就缺少了应该有的理性思维和深度的解读。
在上述基础上,老师再提一个问题:“这个圆是什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
次追问:“阿基米德为什么要拼死保护?”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了。
我们把这样的过程称之为追问,而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之下深入地感悟文本。
这区别于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一次性出示若干问题,也区别于学生读完文本后老师直接告知结论性的答案。
后面的几个故事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
第二个故事可这样处理:在学生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提问“这里的阳光指的是什么?第欧根尼为什么让亚历山大大帝不要挡住他的阳光?”第三个故事同样在学生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提问:“王尔德是不是什么都没有?”第四个和第五个故事,同样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提问:“这个少女和这群青年他们可贵在哪里?”学生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而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又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采用追问的形式让理解深入下去。
当然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假如不能深入,那么学生也就只能浅尝辄止了。
老师的深度解读不仅仅是弄懂文本要说明什么,而且还要设计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有时还需要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多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了。
三.点拨和追问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文本
点拨教学法是安徽省特级教师蔡澄清老师首先提出来的,蔡老师对点拨教学法是这样阐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它的教学程序是“认识①(点拨)→认识②(点拨)→认识③(点拨)……”。
究其核心内容应该是点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这实际上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而追问应该是点拨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一种方法。
因此笔者喜欢把点拨和追问放在一块儿来谈。
点拨和追问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文本,这可以从蔡老师概括的点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很明显地看出来。
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也是能够体现这一点的,首先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然后理解故事本身的含义,最后是作者的思想意旨。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一步步地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但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往往因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落于单调和枯燥,而点拨和追问恰恰可克服这个弱点,使得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学生学得有劲儿,老师教得轻松。
四.点拨和追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还谈这篇课文。
周国平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基于什么呢?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
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
虚,只剩下了一个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十三四岁的少年对于这样深刻的见解一时半会儿是很难认同的,所以首先还是让学生熟读,可以采用领读,齐读,个别朗读等,多种形式轮流上阵,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来谈谈对于这一段话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可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反复读这段话吗?”这样一来学生就可能从这段话对于“我们”的人生意义这个角度来回答了。
在笔者备课的预设中学生应该回答的是:“这是作者的写作出发点,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警告。
”当然这些答案在课堂上也出现了。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作者到底要警告世人什么呢?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有学生这样回答:“我们正当青春年少,我们有思想、有激情、有追求,老师是希望我们能够随着年岁的增长永葆这份思想、这份激情、这份追求。
”我很惊讶,看来在学生熟悉一段文本的基础上恰当的、开放性的点拨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让老师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个课堂来看,这堂课仅仅围绕了“讲故事”和“读课文”这样两个大的环节来进行,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没有冗繁的环节,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深入思考,也使得这堂课成为一堂有深度的课。
在这两个大的主题下,老师和学生共同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讨,一堂有深度的课比“虚假的繁荣”要实在得多,有用得多。
缪志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