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 - 社科网-社科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台子高句丽山城复原研究

李晓钟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2)

摘要:本文对沈阳石台子高丽子山城的概况、形制、特征、建筑结构、防御能力、城门及排水设施、砌筑方法、建筑材料等诸多方面有深刻的分析研究。山城为一座闭合式山城 ,沿城墙多设马面充分反映出石台子山城易守难攻,具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及排水系统。据石台子山城出土的考古资料,研究复原山城的建筑形制,更加深了对石台子山城乃至高句丽时期山城的面貌的了解。

关键词:石台子山城 研究 复原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石台子山城是1978文物复查期间在沈阳地区发现的一座高句丽时期的山城。地理位置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北部35公里的辉山自然风景保护区内,棋盘山水库的东北部的蒲河左岸。棋盘山水库在辽河水系浑河支流的蒲河上游所建。辉山属于长白山山脉吉林哈达岭西部边缘的丘陵山地,呈犄角之势探入辽河平原,其西、南北侧为辽河平原,东侧为辽东山地。山城经纬度为,东经123º'41´17´´,北纬41º57´8´´, (图一)。为确定和认识山城的文化性质及其内涵,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于1990年秋和1991年春,山城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掘工作。试掘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初步认定了山城的文化性质①。为进一步对山城全面进行研究,于1997年5月至11月中旬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了山城的石筑墙体、城门址三座、马面十座、涵洞二处等遗迹②。1998年5月至11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又发现一座城门址和排水系统、蓄水池等③。2000年5月至同年10月中旬,及2001年5月中旬至同年11月中旬,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清理了房址、点将台等遗迹(图二)。几次发掘出土了一批丰富的具有高句丽时期的陶瓷器、石器、铁器、铜器、骨器等文化遗物,对高句丽文化的认识提供宝贵的资料。本文仅对这一山城的主要建筑形制方法和城墙、城门进行研究复原。

山城概况

山城借助自然形势修筑,南北略长,呈不规则四边三角形。山势西高东低。城周长1384.10米,可分东墙、南墙、西墙,北墙。东墙段为山城的南侧断崖至北侧断崖,南墙段为断崖南端向西至六号马面,西墙段为六号马面至三号马面,北墙为三号马面至东侧断崖的北端。从蒲河谷地至山城的制高相对高度约为70米。山城相对有东西南北四个制高点。现其西北部为最高,海拔高为164.40米,西南部制高点为点将台的位置,海拔高度为163.50米,现存高度并不是点将台原有的高度,点将台为外包石筑成的方形台,因拆石破坏,台址内的填土已流失,原有的高度已不存在,从山城设置点将台看,这里应是原来山城的制高点。东北侧制高点海拔139.70米,东南侧制高点为海拔128.20米。严格的说,山城是在四个相对独立山体而山势又相对连通的山上修筑而成。

山城修筑特征

1、山城城墙依山外坡修筑;山城城墙选定于四个制高点的外侧,依山势的走向定位,环围筑成。

2、山城内侧有斜护坡;护坡有土石混筑和夯土式,即可巩固墙体,又可全方位快速达到的城墙上的应达地点。在山城的西侧一线,因地势相对较为平缓,无险峻山势可依,在北侧与南侧制高点之间,既从三至六号马面之间修筑了一道直线长达成186米人工的内护坡墙,形成一条人造的山脊。其高度在内侧仅低于山城的石筑城墙。

3、断崖的上部修筑有墙体;山城东侧除山谷口处,南北两侧山势峻峭,特别是南侧为断崖,虽如此,在其上开凿基槽,用大的石材横跨悬断砌筑城墙,以求守险。

4、封填东侧谷口;东门偏置于谷口内南侧高处,城墙横断山谷口,扩大山城的面积,使山谷之内形成一定面积的平地,并于其内侧砌筑蓄水池。从谷底至山城内的护坡高度计

算,这段墙体的高度最低约十二米。

5、在砌筑山城之初已规划了山城的排水系统;除西门,东、南、北三门均于门道下设置涵洞,又于山城内低凹处砌筑两处涵洞,城门内侧和外侧均有相应的排水沟渠。

6、布设马面与折角墙;环山城东、西、南三布设了九座马面,并在东侧修筑了二处折角墙,全面提高了山城的了山城的防御能力。

7、外墙面砌筑普遍使用拼缝工艺。

山城结构形制

整个山城的墙体部分用石材砌筑,砌筑规整,结构严谨。通过对门址的清理和对墙体的剖探,知城墙底宽6—7.40米,残高(东门北侧部分封填山谷口处墙残存高度)4米。山城的总体结构是由城门、马面、墙体、涵洞与排水设施。

(一) 城门四座,按所处方位可称东、西、南、北门。

(1) 东门与排水设置

东门位于山谷口内侧,东墙的南段沿断崖砌筑,至山谷口南侧向内直折10.40米,向北直折5.40米处为东门。门的北侧为山谷,城墙由谷底的山岩开始砌筑。门址位于南侧的高处,门道外北侧,有一道石筑的挡土护墙,东西长3米,西与城墙接,高度与门道外侧路面相当。形成城门外的一处人工平台,从平台通向山谷外的路况现已不明。

门道南侧墙仅存底部,北侧墙仅存基础下部,门道残宽3.50米,进深6.15米,南侧门洞壁墙尚存两层,上层墙向墙体一侧凹进,高0.48米,下层墙石呈基台形式,高0.30、宽0.28米。在外墙内侧1.60米处为南侧门础石,础石为柱、枢连体式,通长0.53、宽0.28米,其柱础部分长0.34米,中有方形卯,边长0.09、宽0.08、深0.06米。枢础面低于柱础面0.12米,长0.19米,上凿有方形凹槽,内嵌方形圆凹底铸铁门枢,其边长0.16米,圆凹径0.11、中深0.04米。础石面距原地表0.24米。门道上散落有大量经火烧过的塌落墙石、木炭、草拌泥块等,厚0.45米。木炭保存较好,最大直径者0.28米。经清理发现,门道上散落有铸铁门户、铁门轴、铁铆钉、铁箍门带、陶片等。门道路面铺石,较为规整,用碎石土填缝,门道与门外侧的路面为一阶。门道的北侧有一条宽1.50、深1.10米的近现代冲击沟。

东门的排水设施由挡水墙、排水沟、沉井、涵洞、明渠构成。

排水沟位于城内侧,共发现两条。

排水沟1 依门内南侧,西一东流向,深0.50~0.80米。南壁有一道后期砌筑的挡水石墙压在壁上,仅知现沟宽1.20米。沟底部为山岩,部分经人工铲凿以利流水通畅,清理排水沟7.50米。沟内堆积可分4层。排水沟东端与沉井相连,入沉井处较窄,并横置挡阻的碎石块,宽0.24米,使排水沟与沉井相接之处构成一个小的蓄水池,同时也俱有滤沙的用途,以防涵洞淤塞。

排水沟2 ,位于门道内西侧2.50米处,北一南流向,砌筑石壁明渠,石材较规整。渠两端略宽,平面呈束腰形,宽0.40~0.8、深0.36米。其北侧已被后期冲积沟打破,残长4米,渠底为淤积黄沙,入沉井口处呈喇叭口形,内放置两块楔形石,其平面向沉井。

沉井平面为长圆形,东西长3、南北宽1.2米,底距路面1.20米。底部东侧铺有平整的石板,西侧为裸露的山岩。井壁用石材砌筑,南侧井壁与东门内侧的挡土护坡墙相连。沉井口北侧有一块大石,东西向放置,其西为排水沟1入口,北为排水沟2入口。沉井底部东北角为通向涵洞的入水口。涵洞入水口为长方形,南向,高0.30、宽0.60米。入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