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寒食散论》部分内容被《诸病源候论》和《医心方》收录

2.《甲乙经》的学术渊源《素问》《灵枢》《黄帝明堂经》

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3.《甲乙经》的学术价值

①保存了针灸古文献资料(甲乙以明堂为贵,明堂赖甲乙以传)

②弘扬了《内经》针灸学术思想

③集西晋以前腧穴学之大成

④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

⑤汇集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⑥首次将针灸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创立了针灸学科

⑦使针灸学传播到国外,在对外医学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4.《甲乙经》的历代沿革

①《甲乙经》成书于魏甘露年间

②梁代阮孝绪《七录》最早记录《甲乙经》

③杨上善、杨玄操明确指出《甲乙经》作者为皇甫谧

④《旧唐书·经籍志》注曰“皇甫谧撰”最早承认作者为皇甫谧

⑤《小品方》最早引用《甲乙经》

①《甲乙经》成书于魏甘露年间(公元256~ 259年)。或云成于公元256~ 282年间,如李鼎。

②最早记载《甲乙经》的书目是梁阮孝绪编于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的《七录》。

③在《隋书经籍志》中亦记有“黄帝甲乙经十卷”。④但至《隋书》并未注明该书的作者是谁。就连同时期成书的《晋书皇甫谧传》中列举了皇甫谧的很多著作名称,也唯独没有这本在当时已经有极大影响的《针灸甲乙经》。

⑤最早指出《甲乙经》作者是皇甫谧的是隋唐医家杨上善、杨玄操,如《太素》任脉、冲脉篇杨上善注文两处称引"皇甫谧录《素问经》”文字;杨玄操序《八十-难经》云:“皇甫玄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

⑥唐以后似乎也并无人怀疑皇甫谧是《针灸甲乙经》的编著者。现存目录学著作中,最早注名《甲乙经》为“皇甫谧撰”者系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的《旧唐书经籍志》。

⑦最早引录《甲乙经》的医书是五世纪中叶陈延之《小品方》。

⑧唐朝时《甲乙经》尤其广泛流行,如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

⑨唐王焘在《外台秘要明堂序》中说:“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皇甫士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 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人学者,宜遵而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可见,隋唐时期人们已经认定皇甫谧就是《甲乙经》--书的作者。

四宋臣国子博士高保衡、尚书屯田郎中孙琦、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在新校正《黄帝针灸

甲Z经》时不但肯定了皇甫谧是《甲乙经》一-书的作者, 还高度评价了皇甫谧在针灸学上的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遂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伤苦儒奢之不能及也。”

5.《甲乙经》的现行的版本体系

①医统本:最早刊本祖本

②明蓝格抄本:可补医统本脱文,纠其错简

③嘉靖本

④正统本

6.《甲乙经》第一卷记录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内容以及神有哪些,与五脏的关系如何?卷一:1、治神(意识思维精神)2、藏象3、营卫气血津液4、体质色形

神包括:精神(狭义)魂魄意志思虑智。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7.十二原穴的历史沿革

①《内经》五脏原穴是独立的,没有以输代原,心——大陵,肺——太渊,肝——太冲,脾——太白,肾——太溪,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共十二原穴。

②《甲乙经》补充心经原穴为神门,原大陵归心包经原穴。卷三中“所过为原”为六腑原穴

③现今沿袭《甲乙经》原穴,并提出五脏原穴以输代原,忽略膏之原和肓之原。

8.《甲乙经》第三卷的内容及意义

①卷三共载349穴,单穴49,双穴300。

②详述穴位要素:诸穴之别名,取穴定位,何经脉气所发或何经之会,禁刺禁灸,误刺误灸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

③何经“脉气所发”或“何经之会”的记载成为后世归经及交会穴理论形成的依据

④首载特定穴“㕁穴”的名称和位置

⑤腧穴排列方法对针灸诊疗更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纵横结合,易于对比学习

⑥内容源于《明堂》,其腧穴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9.穴位总结

头部腧穴:

①原文: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以洒其邪,以通荣卫。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②未记载穴位:眉冲(现膀胱经)

③定位不同:神庭、本神、曲差、头维(甲乙经定于前发际线,现定于入前发际0.5寸处)

哑门、天柱、风池(甲乙经定于后发迹上)

天冲、曲鬓、头窍阴

④穴位:

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手足三阳经、五脏气血会于此

风府:一名舌本,在项上入发迹一寸大筋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

哑门:仰头取之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寸

率谷:在耳上入发迹一寸五分,嚼而取之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

窍阴:在完骨下,枕骨上,摇动应手

⑤留针时间长:六呼(上星、天柱)

七呼(五处、通天、临泣、完骨)

玉枕: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背部腧穴:

①未记载:督脉:灵台、中枢、腰阳关

膀胱经:厥阴俞、督俞、气海俞、关元俞、膏肓

②脊柱下各穴均向上斜刺0.5-1寸

③取穴: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

陶道:俯而取之

筋缩:俯而取之

命门:伏而取之

秩边:伏而取之

长强:督脉别络,少阴所结

中膂俞:侠脊胂起肉

譩譆:以手痛按之,病者言譩譆是穴

膈关:阔肩取之

阳纲:正坐取之

④八髎穴:进针2~3寸,留针7~10呼

面耳颈肩部腧穴:

①悬颅颔厌悬厘均以曲周颞颥为标志

②脉气所发:

丝竹空、颅息:足少阳脉气所发(今属手少阳)

兑端:手阳明脉气所发(今属督脉)

听会:手少阳脉气所发(今属足少阳)

天容:手少阳脉气所发(今属手太阳)

③定位不一致:

角孙:在耳郭中间,开口有孔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小如赤小豆

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④背项风穴:翳风(三焦经)风池(胆经)秉风(小肠经)风府(督脉)(1)手太阳经在肩部的循行及相关穴位:

循行: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七穴: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2)手三阳经以肩、臑命名的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臂臑肩髃

手少阳三焦经:臑会肩髎

手太阳小肠经:臑俞肩贞

(3)肩周炎的治疗思路?取11穴,手太阳七穴+手三阳经臂、臑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