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
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
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
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
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
“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
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均衡战略布局下产业政策极其成效
1.2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得到相应的调整。
在此期间国家实施了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加大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的倾斜力度。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以经济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基本原则,重新考虑我国地区产业布局的结构和先后发展秩序,实施产业布局向东部地区倾斜,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
1980年8月,东部的沿海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相继成为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初,在总结兴办特区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海南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作出开发浦东的决定。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东部正式成为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要地。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
在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下,东、西部地区之间过大的发展差距近一把拉大,了平抑、弥合东、西部地区之间过大的差距,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处理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其核心要义是在保持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和总体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1999年,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产业布局战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统筹区域发展,中央先后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举措,并形成了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统一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21世纪初我国产业布局举措主要包括:第一,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分别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即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7年底,国务院又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配套改革实验区。
批准实验区的目的是使其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增长极,促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化。
第二,提出新的产业布局模式。
打破传统的按行政区划进行产业布局的模式,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共四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进行产业布局。
这种产业布局模式充分考虑到各区域的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等因素,其目的就是使各地区的经济和人类活动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引导地方发挥积极性。
中央以政府批文的形式,积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
1.4、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毗连的城市或地区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分工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毗连的城市产业之所以朝着一体化方面发展,是因为存在共同的利益趋向:即区域产业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
各个城市之间在资源、要素方面需要互通有无,以满足各自的发展需要;城市之间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开发资源、市场,使各自的开发能力组合起来发挥规模效益,增强对外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加快信息、技术的传播,促进本地产业升级。
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颁布若干产业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①《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年2 月号上总第 386期
②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9月第24卷第5期
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通知
④国务院关于印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通知
⑤国务院关于印发《水利产业政策》的通知
⑥2004年6月1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⑦国务院关于印发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通知
⑧200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⑨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煤炭产业政策》
⑩《中共中央
附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