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验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纷纷把信息技术教育放到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地位。为加快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将之作为我们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河北省将于2005年在城市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课。

今年我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的必修课,而且要求每位高中生都要通过省会考。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面对的学生有其特殊性,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和互连网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有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信息的获取及加工;有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稍有了解;有的学生则是一无所知。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尤为重要。

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比较迅速地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信息,它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社会固化的思维方式和风气的影响,该模式陷入了一种“注入式”,“满堂灌”的僵化状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很大程度上,所接收到的仅仅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或智慧。我们都清楚,信息、知识和智慧三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学生既不能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与应用,也不能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索新的知识。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已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毕竟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多方面需要研究、试验和探索。如何开展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当今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中心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一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找出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课题假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为学生创造优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堂教学开放化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以现代教学媒体为认知手段,构建在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提问、论证等。此时师生的语言交流是单向的。

第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如班级讨论、小组讨论、学习等。此时充分利用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对于师生间认知、情感的沟通互动非常有利。

第三、个体化的教学方法。如单元教学、程序教学。

第四、网上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合作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也是调动学生最广泛最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BS)以及在线聊天系统(CHAT)。BBS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讨论学习模式。

第五、探索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三、研究变量

1、自变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2、因变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兴趣的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和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验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针对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师积极地启发引导,达到以下效果: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兴趣与需求。在教学中,找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他们的兴奋点,然后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设计,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去思考。

4、因材施教,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个别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有成就。

5、合作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学生之间有相互的沟通,并相互交流,开阔学生的思维。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任务研究法相结合的办法,采取课堂检查、阶段性检查,根据教学效果来进行确定教学方法。

(二)实验步骤: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二年(2003年3月——2005年5月)

1、准备阶段:(2003年3-2003年5月)

(1)确定课题组人员。

(2)查阅教学、教改及科研实验的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方案。

(3)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学习有关的现代教学方法,搜集典型的教学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4)制作或搜集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软件。

2、实施阶段:(2003年7月——2004年12月)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探索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写出第一阶段的教学论文。

3、总结阶段:(2005年1月——2005年5月)

根据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运用,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典型教案和整理优秀课件。

六、效果检测

1、检测项目:

(1)课堂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教学教案教例的编辑;

(3)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计算机操作能力;

(4)学生创新能力和制作水平。

2、检测工具:

(1)课后测试:试题以课内主要学习内容为依据,分为知识型和操作型。

(2)阶段测试:每学期期中、期末举行两次考试,试题按《大纲》要求统一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