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第三章 城市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社会学家韦”的理想类型。
在韦伯看来,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 的城市才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
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约和 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四)韦伯: 城市共同体
(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滕尼斯将人类社会抽象为两种相互 对立的类型: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 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滕尼斯是第一 个采用连续统一体模式把人类的聚居形式 分成农村和城市两种理想化的类型,认为 由农村向城市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滕尼斯还是最早认为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 点和研究价值的人之一。滕尼斯的思想中 蕴含着城市社会学的端倪。
齐美尔描绘了都市人个体心性的图景,揭示了都市 理智的精髓,这就是金钱的重要性,他认为都市中“客 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 在西美尔看 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 。 齐美尔开创了都市文化、心理和都市人格的研究。 西美尔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
(四)韦伯: 城市共同体
第三章
城市社会理论
一、欧洲社会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 学的兴起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战后马克思主义传统城市理论: 城市政治经济学 四、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方法
一、欧洲社会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的兴起
城市并不是现代现象,但城市社会理论却是地道的现 代 性 学 问 。 英 国 社 会 学 家 吉 登 斯 ( Anthony Giddens, 1938-)认为社会学理论以城市研究为主要向度。在法国思 想家福柯(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看来,现代城市 的规训化过程就是现代人文学科的产生过程。吉登斯和福 柯认识到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与欧洲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内在 联系,滕尼斯、涂尔干和西美尔也持相同的观点。
(二)涂尔干: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涂尔干沿用了滕尼斯通过建立理想模型研究城市社 会的方法,创立了一种相互对立的聚居类型:以农业社 会为代表的机械团结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有机团结。在机 械团结的社会里人们有“集体意识 ” ,而有机团结的
社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涂尔干认为分工是城市的
特征,分工也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是建立新 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相信“随着工业经济的到来, 乡村社会已经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 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 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学者的研究多与 移民、城市扩展有关,如托马斯与兹纳涅茨 基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就是以移民 为对象的一项经典研究。伯吉斯也将城市的 成长作为其分析的焦点。
(一)帕克:人类生态学
帕 克 ( Robert Park , 18641944 )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对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贡 献是创立了“人类生态学”。帕 克认为,城市分析包含三个向度: 生物的,空间的和文化的。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这三个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的 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 远,感情成分更少,更多计算和功利考虑。 密度和异质性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专业 性,而这种关系导致竞争的加剧,使人和 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追求表面的效果。社 会控制的方式正式,这也造成了人们心理 上的更加孤独、无助并有受挫感。
韦伯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比较研究指出,东 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韦伯看来, 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才 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了城 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 约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称为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 城市社会理论家,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 西美尔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
齐美尔认为,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
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与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 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二)伯吉斯: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
伯吉斯(Ernest W. Burgess)的主要贡献是对社会发 展与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的内在关系作了开创性分析,其关 于城市发展最著名的理论是城市空间同心圆模型,他从三 向度的动态过程来刻画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的关系:为竞
争稀缺资源而展开的生态过程,伴随生态过程而导致的城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是由城市的基本 特征所决定的,它包含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上的特质: 第一,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形成不同的阶级、阶层;第二,有较高的地域和社会流 动性了;第三,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依靠;第四, 人与人的交往具有匿名性,是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五, 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城市正式控制机构(如法律系 统)的发达。
市空间的改变与扩张以及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社群及其生活 方式。伯吉斯认为,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城市形态也具
有它自身的生长逻辑。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 Louis Wirth )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 市性。沃思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城市人口数量越大,个人化和多样化的机会越多;人口 密度加剧了竞争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漠然与厌 倦同时也可提高人们对异质人群的宽容度;异质性摧毁 了阶级和种族的界限,异质性越高,群体间的宽容度越 大;同时,异质性高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公共生活的匿 名性和非个人化程度提高。
(四)生态学研究的新发展
社会学家费瑞(Walter Fiery)以波士顿为研究 对象展开研究,他认为情感、符号、象征等是城市发 展中重要的生态因素,它们会影响城市空间的发展模 式。 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即人口、组织,经济和 技术构成一个反馈的系统,其交互作用导致某一特定 社会的状态,其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生态空间, 而是看成为更大空间的一部分。
在韦伯看来,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 的城市才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
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约和 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四)韦伯: 城市共同体
(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滕尼斯将人类社会抽象为两种相互 对立的类型: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 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滕尼斯是第一 个采用连续统一体模式把人类的聚居形式 分成农村和城市两种理想化的类型,认为 由农村向城市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滕尼斯还是最早认为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 点和研究价值的人之一。滕尼斯的思想中 蕴含着城市社会学的端倪。
齐美尔描绘了都市人个体心性的图景,揭示了都市 理智的精髓,这就是金钱的重要性,他认为都市中“客 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 在西美尔看 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 。 齐美尔开创了都市文化、心理和都市人格的研究。 西美尔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
(四)韦伯: 城市共同体
第三章
城市社会理论
一、欧洲社会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 学的兴起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战后马克思主义传统城市理论: 城市政治经济学 四、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方法
一、欧洲社会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的兴起
城市并不是现代现象,但城市社会理论却是地道的现 代 性 学 问 。 英 国 社 会 学 家 吉 登 斯 ( Anthony Giddens, 1938-)认为社会学理论以城市研究为主要向度。在法国思 想家福柯(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看来,现代城市 的规训化过程就是现代人文学科的产生过程。吉登斯和福 柯认识到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与欧洲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内在 联系,滕尼斯、涂尔干和西美尔也持相同的观点。
(二)涂尔干: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涂尔干沿用了滕尼斯通过建立理想模型研究城市社 会的方法,创立了一种相互对立的聚居类型:以农业社 会为代表的机械团结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有机团结。在机 械团结的社会里人们有“集体意识 ” ,而有机团结的
社会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涂尔干认为分工是城市的
特征,分工也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是建立新 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相信“随着工业经济的到来, 乡村社会已经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 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 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学者的研究多与 移民、城市扩展有关,如托马斯与兹纳涅茨 基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就是以移民 为对象的一项经典研究。伯吉斯也将城市的 成长作为其分析的焦点。
(一)帕克:人类生态学
帕 克 ( Robert Park , 18641944 )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对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贡 献是创立了“人类生态学”。帕 克认为,城市分析包含三个向度: 生物的,空间的和文化的。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这三个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的 直接关系变成次级关系,人际关系更加疏 远,感情成分更少,更多计算和功利考虑。 密度和异质性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专业 性,而这种关系导致竞争的加剧,使人和 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追求表面的效果。社 会控制的方式正式,这也造成了人们心理 上的更加孤独、无助并有受挫感。
韦伯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比较研究指出,东 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韦伯看来, 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才 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他进而探讨了城 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城市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制 约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二、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称为第一个学科史意义上的 城市社会理论家,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 西美尔从最具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展开现代性分析。
齐美尔认为,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
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与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 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三)齐美尔:都市与现代性
(二)伯吉斯: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
伯吉斯(Ernest W. Burgess)的主要贡献是对社会发 展与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的内在关系作了开创性分析,其关 于城市发展最著名的理论是城市空间同心圆模型,他从三 向度的动态过程来刻画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的关系:为竞
争稀缺资源而展开的生态过程,伴随生态过程而导致的城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认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是由城市的基本 特征所决定的,它包含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上的特质: 第一,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形成不同的阶级、阶层;第二,有较高的地域和社会流 动性了;第三,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依靠;第四, 人与人的交往具有匿名性,是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五, 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城市正式控制机构(如法律系 统)的发达。
市空间的改变与扩张以及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社群及其生活 方式。伯吉斯认为,即使没有正规的规划,城市形态也具
有它自身的生长逻辑。
(三)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 Louis Wirth )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 市性。沃思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城市人口数量越大,个人化和多样化的机会越多;人口 密度加剧了竞争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漠然与厌 倦同时也可提高人们对异质人群的宽容度;异质性摧毁 了阶级和种族的界限,异质性越高,群体间的宽容度越 大;同时,异质性高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公共生活的匿 名性和非个人化程度提高。
(四)生态学研究的新发展
社会学家费瑞(Walter Fiery)以波士顿为研究 对象展开研究,他认为情感、符号、象征等是城市发 展中重要的生态因素,它们会影响城市空间的发展模 式。 邓肯的“生态复合”模型即人口、组织,经济和 技术构成一个反馈的系统,其交互作用导致某一特定 社会的状态,其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生态空间, 而是看成为更大空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