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回族艺术——口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能歌善舞,但回族却似乎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们以回族民间回族艺术口弦和回族舞蹈为例,希望能引起业界的关注与启发。
来自民间的回族艺术——口弦
灵武市郝家桥镇是个纯回民乡镇,在这一带居住的回族妇女有弹口弦的传统,在郝家桥渠口四队,住着口弦世家马义真一家。
“为了口弦,我带人到他家不下趟20了。
”路上,年轻漂亮的回族姑娘王玉华告诉记者,因为前些日子,市里要将口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过来考察的人一拨又一拨。
说着,我们来到了马义真家。
远远地,就看到他家门口堆满了木头,我还以为是做口弦用的。
但王玉华告诉我,马义真的本行是木匠,他在做面板生意。
做口弦是他家的祖传,但在他这里,只能算是“兼职”了。
马义真20世纪80年代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跟父亲学了木匠手艺,给人做麦田把子、扫帚把子,铁锹把子,直到2001年老父亲无常了,他一直都在做口弦卖,但他说自己没有父亲那么专业。
马义真的父亲马金贵如果在世也有90多岁了,他17岁摔断了一条腿,丧失劳动能力,从那以后就只能卖口弦养家糊口了。
那时,回族人结婚早,二十几岁的马金贵要养活8个孩子,一家10口人要张嘴吃饭,他拖着瘸腿,挑着担子,手里摇着拔浪鼓,走街串巷。
“我父亲从那时起就做了货郎,我记得老人,他一边弹唱《五哥放羊》,一边卖头饰和口弦,好在生意好啊!”
20世纪中期,口弦在回族聚居地区非常畅销。
马金贵划口弦划得快,1天能划100多把,后来,孩子们大了就给他帮忙。
大姐马兰花弹得最好听,所以,卖得也快。
老父亲在家做口弦,大姐做销售员,带着弟弟妹妹在崇兴、吴忠和灵武的市场上卖,一天能卖百八十把,一把一元钱。
马义真说:“那时一斤黄米5块钱,卖5把就能换一斤黄米了。
”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了几个口弦给我们弹了起来。
这小小的竹片子也真神了,用棉线绳一拉,就在马义真嘴里发出了“嗡嗡嗡、梆梆梆”的声音,声音不大,但回旋婉转,十分动听。
在郝家桥附近,五六十岁的回族妇女都会弹口弦,以此来解“麻缠”,就是排解心中的苦闷,打发时光,有的老年人弹着弹着就落泪了。
但有了收音机以后,人们就很少弹了,现在只有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还会。
马义真觉得,口弦就是农村妇女开心娱乐的东西,如今有了高科技,这些小玩意儿就被掩盖了,没人玩了。
采访当年8月,马义真在银川市文化局的组织下参加了在光明广场的文化活动,现场制作表演。
他还卖出不少口弦,普通的5元一把,加了穗子的10元一把。
民间的“小玩意”又被重视了,但马义直还是专心地做着他的面板生意。
随后不久,世博会在成都召开,政府出路费让马义真参加,去展示一下回族的民间艺术,可他盘算来盘算去,还是没答应。
他说:“我家里的活多,就我一个人干,出去十来天得耽误不少活儿。
再说出了门,总不能不买点东西吧,又要花钱,还是不去了。
”说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亟待开发的回族艺术——回族舞蹈
中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能歌善舞,但回族并不擅长,这与回族的民族个性比较内敛含蓄、喜静不喜动有关,也与本民族的历史有关。
“比如,我们学习蒙古族舞,从站姿,呼吸、脚步到肢体动作,训练是非常系统的。
但是,回族舞蹈语言较少,没有完整的舞蹈教材,著名的舞蹈作品也不多。
”宁夏歌舞团专业演员张涛边说边示范伸步、碎摆头和花儿手等几个代表动作。
1999年10月1日,我国发行了一套少数民族人物邮票,其中有一张是一对回族男女正在表演双人舞《花儿情》,姑娘半蹲着弹口弦。
小伙子在跳回族舞蹈,做出花儿手、屈伸步的动作。
那个俊俏强健的小伙子的原型就是回族舞蹈演员张涛,当时他20岁。
张涛是宁夏艺校毕业的第二批专业舞蹈演员,12岁进艺校,16岁就成为宁夏歌舞团的专业演员,也是团里为数不多的回族演员之一。
因为基本功扎实,他主演的《细腰鼓乐》《扮羊皮》等舞蹈,均在国际艺术节上获奖。
2000年,他考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育专业,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4年,使他从起步时佳绩累累的满足,到开阔眼界的吃惊,最后感到的却是惭愧。
为什么?因为在张涛的心中,始终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回族演员,应该把回族舞蹈独具的特色展示给大家,然而“差距太大,尤其是回族舞蹈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差距太大”,他为此感到了遗憾和自愧。
张涛看到,回族舞的宣传薄弱,宁夏回族舞蹈参加全国知名舞蹈大赛的机会少,很多舞蹈同仁都没有看到过回族舞蹈。
“只有搞好回族课堂民间舞蹈的发展,才能将回族原生态元素更加精彩地转换成舞蹈作品,从而全面、细致地展示回族舞蹈文化”。
因此,张涛一直抱有编撰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回族舞蹈教材的理想,在强烈的责任感的促使下,他准备教材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虽然要参加大型舞剧的排练,还要去学校讲课,但张涛决意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我们缺少音乐素材,需要到乡间搜集,比如回族家庭中有多才多艺的青年,与他们互动。
从生活中提炼动作,需要专家、舞蹈工作者共同完善。
”张涛认为缺少民族生活基础,是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的。
说到这里,他告诉记者,回族歌舞业也是一块处女地,亟待开发,当下的许多人都非常看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