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族群认同与民族主义理论复习题(自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原生论:
1)原生论也被称为根基论、基要论。
2)原生论缘起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反思:族群问题为什么如此难化解。
关注以下事实:族籍一般是根据人们的出身来推定的,族群构建在人们
对于他们具有共同世系或起源的信念上,人们大都仅挑选那些能够反映
其世系和起源的文化特质来做自己的族界标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族群认同是亲属认同的一种延伸或隐喻,它是人
性中某种非理性的原生情感的外化,或某种根植于自私基因中的生物学
理性的表现。
族群认知是与生俱来的,不是来自于互动中的某种必要性。
族群认同和族群意识源发自人们的原生情感,这种情感自在自束、难以
名状、力量强大,主要是精神性象征性的,很难将这一情感归因于社会
互动的某种必要性(是先于经验的,指导经验的)。
3)一般认为原生论可以区分为两个流派:文化历史学派和社会生物学派。
最早可追溯到F·滕尼斯,代表人物有历史文化学派的格尔茨、社会生
物学派的范登伯格。
a.文化历史学派:格尔茨认为①原生情感是一种具有巨大力量却又难
以名状的情感与力量,它是精神的,意义的,不是工具的,不源于
经验,也不源于互动中的某种必要性,它与公民情感/纽带在构建中
自有张力。
②偏重于分析人们偏重于分析附着于自己历史和文化上
的原生情感或赋予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原生情感在现
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b.社会生物学派:范登博格借生物学概念,①族群认同是一种植根于
人类基因中的生物学理性的外化或表达。
②那些不能反映人们生物
学联系的体质和文化特征并没有种族和族群区分意义,只有构成生
物学差异的体征差异才应被看成文化差异。
③通婚是维系族群十分
重要的手段。
④而且族群认同是具有场景拆合性的,这种拆合和伸
缩逻辑所反映的也正是基因不断追求包容性适存的表现,他认为人
类的这种生物性必须被抑制。
2.工具论:
1)工具论于60年代兴起,又被称作场景论。
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①人具有理性,无时不在算计,族群认同产生于
权力对峙之中;②族籍不过是人们追逐集体利益而操弄的一种工具利益
的工具,只要能增进利益,族群纽带就会有巨大的感召力③族籍不是原
生的,不可或缺的,它在追逐、优化利益的过程中,由政治、经济等互
动场景的变换来决定,事实上不时被职业、阶级、乡籍、性别等身份替
换,具有情景商榷性。
3)代表人物为克莱德·米切尔(Clyde Mitchell)、阿伯纳·科恩(Abner Cohen)、
保罗·布拉斯(Paul Brass)。
a.科恩:①对粘合理论进行批评:部落冲突是在新兴政治框架中生成
的新冲突,而不是回潮。
②族群是追逐集体利益的工具,族籍之所
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被当作争取权力和资源的有效工具,认为传统
的政治、经济原因远比传统本身重要。
③族群是非正式的利益群体
组织,可以缓解正式组织给人们带来的疏离感。
b.米切尔:身份认同在社会中具有场景性,是多重的、可替代的。
(跨
越部落的阶级认同增强、劳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族界超越)
c.保罗认为族群能否成为共同体取决于社会精英的利益和抱负,因为
族群不过是社会精英们的利益斗争工具。
3.共同文化说:见讲义
4.斯大林民族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5.辩证阐释理论:
1)由C.keyes提出,族籍是根据人们对其世系所作的文化解释,所谓的原生
关系是根据既定事实确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常常是那些能够反映区分人
们世系的文化特质。
2)世系是社会文化的构建,不同场景下人们赋予世系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可
能是不同的。
3)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并非唯一身份认同。
人们对于世系族籍的追溯是可伸
缩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功能。
族群认同有其自
身的逻辑与象征功能。
二、简答题
1.族群与民族概念上的区别
1)族群可以泛指存在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同时泛指任何形式
的“民族体”和“民族社会机体”,民族仅限指“现代民族”即斯大林所
说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四个共同的民族、“现代民族社会机体”。
2)“族群”作为一种在交往互动中自认为或被认为拥有共同世系、起源从
而也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
认同是最重要的条件。
民族是生活于同一部法律之下,有同一政府代表的人群,是被政治主权
化、制度化和领土化的族群,是一个政治单位。
3)族群是人群范畴,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它一般是指那些具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域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
的族群,而族群的政治疆界化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
联系为前提。
4)据勃罗姆列伊的ethnos理论:①族群的民族体,即拥有共同的族称、文
化、世系的群体,其主要构成要素为民族要素。
民族学群体,即民族学
家根据所观察的客观事实、根据不同的文化要素所区分出来的群体,但
当地人未必认同这种分类,未必有相当的族称和民族意识。
当地人的分
类是一种主观真实。
民族社会机体,不仅有民族要素,还有社会要素,
如地域、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制度等,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其中就有
现代民族社会机体。
(构成一个民族的要素并不是社会经济要素,主要是
称之为民族要素的族称和意识。
构成社会体的要素主要是劳动生产分配
的制度、社会经济要素。
一个民族体可以变为一个民族社会机体,同一
个民族体可能经历不同的社会形态,组成不同的民族社会机体,从而使
其多样,因此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只是一个现代民族社会机体。
)
5)两者的政治含义不同:过去,族群专指“他者”,或一个较大社会中的少
数民族的含义,而民族没有这种含义。
在今天,民族往往指那些一伙的
国家主权、或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权力结构中已获得某种政治地位的族
群,或具有某种政治自觉和要求的族群。
而族群ethnic group,ethnicity
没有这种较为明确的政治含义,在Abner Cohen看来,族群基本上是一
种非正式的组织,尚未成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正式政治-经济权力构架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
族群→非正式组织→对人不对事,人与人之间交往人情化、熟人社会。
非正式交往(血缘、亲属)/民族→正式组织→对事不对人,非人情化。
疏离感(政党、企业等)
2.民族构成三层次论/民族特征三层次说
1)80年代,随着斯大林逝世,苏联的民族理论也产生了变化,ethnos理论
取代了四个共同。
代表人物为勃罗姆列伊,他提出了三层次说。
2)三个层次为:
a.民族的形成条件:共同地域和经济生活
↓形成
b.民族的区分单位:共同的文化特征
c.民族的基本构成要素:民族自我意识和族称(族体中最稳定特征为
族称和认同,族称和认同是构筑在共同文化特征之上的)
3)他认为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而共同认同的族
称又是构建于共同的文化之上的,且它是相对稳定的,其延续不必须要
前两个层次的存在。
只要族称和认同形成,它便可脱离共同文化特征、
共同地域而存在。
三、简述题
1.巴特族界/互动理论的主要论点
1)60年代中期,巴特编《族籍与族界》,将族群等概念引入人类学的视角。
2)巴特对“共同文化说”有一个彻底的批判和清算。
①认为文化说将族群研究变成了族群文化特质清单的罗列研究,无视被
识别者自身的分类和成见,忽视生成族界的社会学原因,将族界与族
标混为一谈。
把族群关系研究变成族群文化史研究,把族群当做是可
以由民族学家观察其展示出的文化特质加以客观识别的群体。
②把外在的文化差异和内在的文化价值取向差异混为一谈。
同一族群的
生计方式可以是不同的,由环境原因造成的文化差别有异于由社会造
成的文化差异。
3)巴特的主要论点
①认为族群并不是文化的承载和区分单位,而是人们在交往和互动过程
中生成和维系的一种排斥和包容性的社会组织。
自我认定的归属和被
别人认定的归属是族群最重要的区分特征。
所谓的族属是根据一个人
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基本身份归属,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
同,就必然产生认辨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方式,所以外在的
文化特征不过是族界维系的牵涉或结果。
②族界是社会的,生成于交往互动中,而不是缺乏交流互动造成的。
族
界并非阻碍了交往互动,相反它组织、沟通、结构了人们的互动,而
且形成了族群间的依存与共生。
③族群认同与族界与那些在社会互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差异有关
联,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必然吻合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协变
的。
文化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族界变化,族界可以跨越文
化、社会、经济、生态区分单位得以存在和维持。
4)影响:是族群理论的一个拐点。
族群并不是在地域,经济和社会隔绝状
态下形成的文化承载和区分单位,而是一种人们在社会交往互动中生成
的社会关系和组织。
应从人们互动中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和
社会整合必要性来理解族群认同和族界的生成、维持。
5)巴特的族群理论也存在问题,首先,其陷入了功能主义的循环论,把结
果看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
其次,忽视了互动中不对称的权利关系,忽
视了剥削与压迫。
最后,忽视了族群认同的象征意义,过于看重物质,
忽视了文化、精神意识上的象征意义。
附:意识形态构建论
1)由布莱克特·威廉姆斯提出,也被称为民族国家构建论。
2)这是布莱克特对工具论和辩证阐释论做出批判后提出的,他认为资源、
权利甚至社会意义的分配都由现代国家以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主
要观点有:
a.民族国家构建是在异质现实中所做出的同质化构建。
b.少数民族是在这种同质化建设中被构建出来的他者。
c.民族国家-族群与社会阶层相互嫁接,即族群划分自然成了社会阶层
的划分。
3)布莱克特认为,这种意识形态下形成的民族问题对少数民族和国家都带
来巨大的困扰,所以只有从意识形态上对国家基本政治领域加以改革,
方可解决这种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