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又科学地回答了人与物的关系。而当前的教育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来讲都还未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此,新时期以人为本教育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发展中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等许多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与物的关系;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一、以人为本引起的人与物的关系讨论 在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矛盾是人与物的关系。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中,应注意同时提升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人与物的关系的研究与讨论已有较长历史,且形成了诸多理论学派,其中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这对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和理论流派。
(一)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人与物的关系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的一种较为广泛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对人的研究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人和人的问题。并企图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社会。中世纪以来,科学和理性的发展造成了科学和工业的发达,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破坏和创伤,科学和技术的高度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造成了严重的副效应。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却使人沦为机器和物质的奴隶。故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严峻挑战。 人本主义则是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科学知识的研究。其思潮产生和发展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作为传统理性主义对生物而出现的。西方人本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学术上抛弃理性主义的理论,而从自我和非理性的角度来探讨人。但它又把人的存在本体化,把人的基本特征主观化,把人的存在个人化。“把人的存在本体化”具体来说是把人当作世界的主体,当成一切存在的本原。这种“人的本体论”和“自我生成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总体上是错误的,因为离开自然和社会谈自我创造是不可能的。把人的基本特征主观化和非理性化“具体来说是认为人的根本特性是主观化的自我意识或非理性的本能。这种人本主义在极力批判科学主义的同时自己也走向了另外两个极端:一是从客观性的对象性意识转向极端主观性的自我意识;二是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他们在反对把思维和理性当成人的本质,而把非理性的意识,情感和意识当成人的本质
,把人的生存状态个体化。在社会价值上他们崇尚自我、弘扬自我、倡导自我中心主义,否认了人的社会性。 从上述可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有其进步意义,但又都各有其局限性。绝对的科学和人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但它们统一互补的机制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于谋求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从人与物、科学与发展关系等问题的意义上讲,是一种哲学思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优势互补的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目的是为人服务,在于谋求人的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必须正确认识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要以人为本。这并非是要否定物,而是以物为手段来发展自己。因此,这里还涉及到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类:即生产和生活活动,自有了社会分工以来,个人的生产活动有相当部分不是直接为了自己,而是以自己的劳动产品与他人交换来满足自己消费需要,这里的生活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消费活动。人类生活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二、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
(一)以物为本的教育 从微观层面来讲,应当承认教育活动所涉及的人很多。他们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之以人为本就不能将他们排除在外。同样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中就不乏以物为本。科学主义在教育上强调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故强调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发展,注重科学课程和经验课程的科学价值。这是典型的以科学、理性为本,而并非以人为本。同样人本主义教育使人失去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基础。一味追求所谓非理性的情感、人格方面的发展。这种脱离人的理性的情感和意志,只能是动物式的本能。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单纯对科学、理性、知识、智能等追求(单纯的情感教育亦在此列),都是教育中的以物为本。在学校层面上,学校谋求自身的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一种物本思想。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教育有不少以物为本的表现形式。首先,教育的选拔、分层功能是其集中表现。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功能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但教育的选拔、社会分层功能几乎与培养功能如影随行,这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的培养、选拔功能时常也有力的促进了人才培养。问题关键在于其矛盾的对
立方面,有时甚至不可调和。如为获得好的职业或更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只得追求高分。哪怕这些知识将来对自己毫无用处,这就形成了以知识为本,成了人的对立面。另一方面,教育活动并不是世界的本体,故它时常成为其它社会活动的“工具”,使其成为异化的活动。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虽然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正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一样,高分低能如同泡沫经济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 可塑性是教育的前提,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当代脑科学的成果显示“最可塑的是人脑”。这一成果表明,作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神经元,在其生存过程中具有再生、改变结构和组合及调整其内部分子内容的能力和终身变化的动态特性,因而学习和接受教育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行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教育又是对所有能促进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人类世代积累的文化的运用。也就是说,虽然教育的内容来源于文化,但它是对包罗万象的文化内容的一种选择,是对先进文化成果的运用。在学校这一具体环境中,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日益明显,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和现实环境的产物,它以相对的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被文化“化”,是将人类已经积淀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力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文化的化入功能要求我们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