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分析_陈龙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6期陇东学院学报Vol.22No.6 2011年11月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Nov.2011
文章编号:1674-1730(2011)06-0084-03
“边缘人”———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分析
陈龙芳*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城市拾荒者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减少城市污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其“所劳”与“所得”极度不平衡。城市拾荒者被政府所回避与轻蔑,被社会所歧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在心理和物质上均被边缘化,成为城市贫困人口新的组成部分。城市拾荒者存在严重的期望失落感与自卑感,这些心理因素导致很多冲突的产生。因此,政府应该与社会、城市拾荒者共同努力,完善社会公平评价机制,营造良好评价城市拾荒者的社会氛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心理,使城市拾荒者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加更多和谐的音符。
关键词:城市拾荒者;社会公平;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C912.64文献标识码:A
Edge Man,Analysis of City Gleans'Social Psychology
CHEN Long-f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Fujian)Abstract:City Glean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urbanization process,reduce urban pollution and recy-cling economy,but their gain don't equal with their pay.They,who are looked down upon by government and society,marginalized i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are the new component of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The inferiority of city gleans will cause many conflicts,so government,with society and city gleans,should spare no effort to build a fair evaluation mechanism,help they have a good social psychology that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city life to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ity gleans;social justice;edge man
1城市拾荒者的产生与人员构成
在城市街头巷尾,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满身污渍、早出晚归,扛着一个个超大号的编织袋,在垃圾堆里不断地翻刨纸片、饮料瓶等,住在城市棚户区,他们就是城市拾荒者。这一群体以捡垃圾来谋求生存,挣着在都市人看来少得可怜的收入,默默地用他们的血汗撑起在都市生活的信念,在脏、乱、臭的环境中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广义上的城市拾荒者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在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公共场所和商业区捡拾废弃物品的穷人,他们每天拿着大塑料袋,在垃圾箱、垃圾场捡拾他们认为值钱的废弃物,再把它们进行分类卖到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第二类人是走街串巷沿街收购都市居民生活垃圾的拾荒人员,他们每天奔波于都市的大街小巷,并对收购的废品进行分类,最后把它们卖到回收市场或是回收站点;第三类人是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和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的经营者或者在这里工作的从业人员,他们主要是坐收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并决定回收垃圾的价格。[1]本文中所讲的城市拾荒者,主要指第一类人,他们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及城乡劳动能力较弱等生活困难的弱势者构成,大部分是青壮年及老年劳动力,其中也有很多是由中老年携带的未成年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世界银行专家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而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城市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增加,也就带来了大量的城市拾荒者,据统计2000年全国688座城市中,拾荒者
*收稿日期:2011-04-03
作者简介:陈龙芳(1988—),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性别社会学研究。
大就约有230万人[3],在十年后的今天,城市拾荒者数量已经翻了好几番,他们的工作有助于减少城市污染,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处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之下,衣食无着落,城市社会保障惠及不到这些人,成为新的城市贫困人口①其精神生活贫乏,“所劳”(对城市的付出与贡献)和“所得”(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4]社会戴有色眼镜看他们、歧视他们,他们自身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城市拾荒者的社会心理值得研究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状况分析
2.1城市拾荒者有强烈的期望失落感与不公平、不平衡感
城市拾荒者群体有很强的期望失落感。组成城市拾荒者队伍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城前幻想着进城能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可进城后发现自己文化素质低,无一技之长,且不愿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再加上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进城务工人员一般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相对打工而言,拾荒既无技术要求,又不受工厂制度的约束,还无需成本,将拾到的垃圾拿到废品站卖掉就能直接获得现金,多劳多得。这类人选择拾荒,与他们原先进城的期望差距甚大,失落感由之产生;而城市下岗职工的拾荒者则失落感更强,下岗前,他们端的是铁饭碗,怀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美好期望,却因此而下岗,由社会的中产阶级直接转变为社会的底层,前后心理落差更大;因公致残的残疾人也同样面临着这种期望失落感,进而觉得社会是不公平的,存在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感。
2.2城市拾荒者的“自尊”与自卑心理
城市拾荒者普遍有自卑心理,很多拾荒者认为,拾荒是最差、社会最底层的的行业,不是因为走投无路,谁都不会选择拾荒。拾荒者的子女在学校往往不愿谈论其父母的职业,偶有谈论也会有意掩饰,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从事拾荒是一件羞耻的事,同学们会因此而耻笑他们。而拾荒者自身也不愿谈及自身职业,甚至不愿被拍照,更别说被社会公开,因为一旦公开,他们就被更多人知道了自己的职业,害怕被家乡人看不起。他们不愿也不敢到餐馆吃饭,一方面他们不愿花钱,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卫生、不健康,有“自尊”,不自讨没趣。
2.3城市拾荒者人际交往网络狭窄,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
城市拾荒者的交往空间往往只局限于其同乡、同类人中,加上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垃圾场辛勤地劳作,起早贪黑,几乎没时间与人交流。同时,政府的忽略与社会的偏见,造成城市拾荒者心理上和物质上都被边缘化,缺乏对城市、对整个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与社会越来越脱节,越来越成为社会民众眼中的异类,进而导致很多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很多不和谐因素。
3对城市拾荒者心理状况存在的原因分析
3.1政府管理者的规避与轻蔑
我们都知道,与城市拾荒者有直接接触的政府单位主要是环卫局,环卫系统工作人员最经常见到城市拾荒者,也都知道城市拾荒者这一事实,但他们忌讳谈到这一群体,不得已谈到时,都采取回避和轻蔑的态度。谈及这一群体,工作人员往往使用“他们”这一称呼,几句话匆匆带过,与拾荒者也就更无交谈可言。从这些可以看出,政府主管部门对垃圾场拾荒这一事实刻意低调,既意识到拾荒对于废旧回收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又不愿正面承认拾荒者的贡献,更别谈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议题,而有意使之维持在一种“灰色”的边缘状态。[5]
3.2社会对城市拾荒者的刻板印象
社会对拾荒者歧视性的符号化定位被广为接受,他们往往被看成偷窃、不道德、肮脏、病菌的化身,而这种符号化已经被社会广大成员所内化,形成社会刻板印象。城里人对农民工抱有人格偏见,由此产生排斥心理,出现种种排斥行为,这是一种农民工难于融于城市的影响最深最普遍的排斥力[6]。因生活所迫,的确有部分城市拾荒者会弃道德于不顾,拾、捡、拿、偷不分,甚至将马路上的井盖偷去作为废品卖掉,但是这些只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大部分城市拾荒者虽然文化素质不高,但都是有社会道德感的人,有的甚至是乐于助人的社会道德先锋。例如,安徽省首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李玉兰就是一位城市拾荒者。虽然自己靠拾荒艰难度日,但是十余年来,她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救助失学儿童100多名,共计捐款16万元之多。耿峰军,来自河南的24岁的拾荒者,面对捡来的三十多万元巨款毫不动心,及时上
58
第6期陈龙芳:“边缘人”—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分析
①关于农民工算不算城市人口,学术界争论很大,但很多学
者认为: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他们在城市工作,为
城市创造价值,为城市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随
着我国户籍制度的逐渐宽松,他们应该属于城市人口。
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因此城市拾荒者也是城市贫困人口
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