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

(二○一○年八月二十日省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

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投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为切实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我省城镇化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吉林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让吉林城乡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2.基本原则。

——坚持“三化”统筹。把城镇化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路子。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路子。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世界眼光、立足长远发展、面向城市未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搞好城镇发展规划,科学构建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镇承载能力,走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的路子。

——坚持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吉林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民族、产业等区域条件,构筑新型格局,提升文化内涵,打造人居品牌,塑造城镇魅力,走宜居宜业宜游、建设北方精品城镇的路子。

——坚持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城镇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类资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有机统一,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走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统筹解决生存性、安全性和发

展性民生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路子。

3.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10~2012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阶段。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全省城镇化各项工作。到2012年,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完工,若干功能区、示范区建成,林区矿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5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

第二阶段(2013~2015年):纵深发展、全面推进阶段。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长吉一体化雏形初现,延龙图实现一体化,区域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发展,县城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增强,若干特色镇脱颖而出。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16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

第三阶段(2016~2020年):巩固完善、稳步提升阶段。实现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全省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完善,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8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

二、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4.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根据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按照“两区、四轴、两带”(两区:长吉都市整合区、延龙图及珲春城市组合区;四轴:哈大、舒梅两条纵向发展轴,南部门户、珲乌两条横向发展轴;两带:东部生态保护带、西部草原湿地恢复带)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突出大城市、市(州)政府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县城、小城镇四个层面,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加快建设“一区、两轴、两带”。加快长吉一体化进程,建设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带动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形成支撑长吉图先导区和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腹地,促进延龙图开放前沿加快发展;构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和大通道,重点推进哈大交通轴和珲乌交通轴(长吉图沿线)城镇发展,形成支撑全省发展的“大十字”主轴;发展生态、环保、低碳、旅游等产业,打造东部生态保护带和西部草原湿地恢复带。

5.率先实施长吉一体化。围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按照“提升两区、建设三带、打造若干重要节点和功能区”的布局,全力推进长吉一体化。“提升两区”,就是整合提升长春和吉林都市区;“建设三带”,就是建设长吉北线经济产业带、长吉南线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打造若干重要节点和功能区”,就是打造九台、双阳、莲花山、岔路河、北大湖、北部工业新区、长东北先导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重要节点和功能区。坚持高位统筹、分级负责、合力推进,建立完善长吉两市协调互动工作机制。高起点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资源要素集中配置。鼓励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推动区域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抓紧启动相关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到2020年,长吉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达到70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对全省城镇化贡献率达到70%以上。

6.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鼓励各市(州)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科学定位区域功能和作用,强化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巩固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要素配置、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产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向周边县市及乡镇延伸,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及乡镇为支点,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城市群。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构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培育重要节点城市,积极支持哈大轴线和长吉图沿线重点县城的发展,鼓励扶持区位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尽快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能力的大中城市。2015年,2个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达到50~80万人,5个达到30~50万人;20~30万人的重要节点城市达到9个。2020年,延吉市(含龙井、图们)达到80~100万人,6个区域中心城市达到50~80万人,30~50万人的重要节点城市达到7个。

7.全面促进县城的建设发展。深入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坚持“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的原则,巩固扩权强县成果,给予县城建设发展最大可能的支持,打造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赋予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城镇规模扩展迅速、人口集聚显著的县(市)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民创业,着力提高县城经济实力。适度扩大县城规模,完善提升县城功能,全面加强县城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高县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2015年,10~20万人口的县城达到20个;2020年,20万以上人口的县城达到14个。

8.重点培育若干特色小城镇。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功能健全的要求,采取省里引导,充分发挥市(州)、县(市),特别是小城镇的积极性,强化产业支撑和载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我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努力建设若干具有吉林特色、国内知名的小城镇。2015年,5万人以上小城镇达到10个以上,2020年达到20个以上。

三、大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9.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稳步推进,以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升级,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布局相融合,促进行政区划与经济功能区相协调。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以促进社会资源和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为重点,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细化分工协作,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加强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城市外围以城郊现代农业为主,城市由内向外“三二一”产业合理分布的新格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提高关联度和集中度,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促进产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创新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提升产业素质,打造国际品牌,着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