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研
专业: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 1月
一、实践目的:
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大学生是社会上及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高自信的传统。
这种传统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
一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东方古老的农业文明,引发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反古与文化批判,最终导致“五四运动”中激进的青年大学生告别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道路。
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国情的矛盾,试图在告别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努力。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矛盾联系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思考。
一个半世纪以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就是中国人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
由于当代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原始策源地与优势占有者是西方文化,这就向面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了解,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二、实践内容:
表1
三、调查报告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
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
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调查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
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
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历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于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
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
在各高
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
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第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
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
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
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
但是对历史文化的教育依然被摆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位置,也早已成为培养国际化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必要条件。
而作为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遭遇了不应遭遇
的困境,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和反思,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要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
追根溯源,社会轻视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江泽民同志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传统教育。
这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第二,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
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以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
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历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
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并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第三,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
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
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统文化普及成果以恰当的评价,并将其与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视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认,从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
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为避免媒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应加强文化界对它们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第五,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是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于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
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年轻人说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天安门,还有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精英”说错了我国古代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在大学校园里还有众多才子不清楚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他们统一的借口是:“对不起,我不是学文科的”……这样的人才绝对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只会给自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羞耻。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次实践活动,我的初衷在于促进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他们的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
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个人成才以及社会兴旺的基础和关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
千百年来它负载着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群体意识 ,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独具魅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 ,应该认识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价值和宝贵的借鉴意义 ,应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 ,以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