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
杨贵妃是个天生丽质的绝代佳人,并且多才多艺,甚至可以说她是美的化身。然而,正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一古谚,这位绝代佳人纵然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还是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
然而,杨贵妃非同寻常的死亡,却让她在文学艺术中得以永存。她的悲剧命运被一代代的文人骚客所传诵。“人们不愿意她死,因而驰骋想象,希望她能活在世间,以致出现了死而复活、死而升仙等传说。”于是,在这种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她的生命力永不衰竭,一代代的文人骚客,都在她身上寄寓了不同的哀思,也因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杨贵妃的形象也一再变化,臻至完美。
一、经典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
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唐以来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题材,历代皆有作者选取这个题材进行创,“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慨歌传》,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官调》、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亳记》,清代孙郁的《天宝曲史》、洪昇的《长生殿》等”。
[1]这些作品对杨贵妃的措写不同,丰神各异。下面就重点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三部作品为例,希冀能从中看出杨贵妃形象变迁的转迹。
(一)《长恨歌》中纤弱无无辜的佳丽。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诗,“他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束,在政治上是讽刺的,在爱情上是歌颂的”[2],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成其事,变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3]
作品在结构上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以杨贵妃之死作为分界线。前一部分极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受宠及至推恩杨门,不但她自己“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在一身”,杨氏家族“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门户生”民间也“不重生男重生女”。于是日日笙歌,夜夜狂欢,“从此帝王不早朝”。然而欢娱不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终日的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于是出逃幸蜀,“六兵不发无奈何”,最终“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自己心爱的人赐死马嵬坡。这一部分是写人间的欢歌和死别;后一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及上天入地的追寻和贵妃的死而复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歌自此收笔,将李杨的爱情故事从人间上升到灵界。
尽管许多人认为安史之乱始于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推恩杨门,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对杨贵妃是不公平的。
诗歌一开头便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倾国一词,本来指使全国人都倾倒的美色。这里却有双关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预示着正是为为玄宗的“思倾国”,才真的弄出了一个“倾国”的结局来”[4],接着一句“御宇多年求不得”表明了“在杨玉环入官之前,玄宗求倾国之色已有多年了。后官佳丽三千人,都是多年求来的,但因为皆不是倾国之色。所以玄宗还在继续求,直到求到了杨玉环”[4]。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杨玉环,玄宗还会继续“求”他人。在这里,杨贵妃的自我成分微乎其微,她顶多只是玄宗众多玩偶中最心爱的一个,“姊妹弟兄皆列士”不过是玄宗为博取杨贵妃开心的一种手段,就像周幽王点燃
烽火集结众兵为博取褒姒一笑一样。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们的生活会继续荒淫下去,或许在杨贵妃人老珠黄的那一天,玄宗会再“求”倾国之色。
然而,正是玄宗不理朝政而且日夜沉溺声色,终于导致社稷倾覆,皇舆播越,携妃出逃,在“六军不发无无奈何”的局面下,只好赐死杨妃。杨贵妃最终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自始至终她都无法说个不字。却也正是这种生离死别激起唐玄宗对杨贵妃无比沉痛的回忆,也正是这种沉痛的回忆使得杨贵妃能够永远活在这个风流天子的心中。这种“失去的才觉珍贵”使得唐玄宗成了我们哀悯的主要对象,死者已矣,哀痛的总是活着的人。唐玄宗的这种追思使得他从作品前半部的耽于淫乐的帝王,“变成了一个极为钟情,对女性极为专一的男子——帝王的物质已经渐消,更多了一些普通人的品格。或者说,前半部的玄宗对杨贵妃是基于其体貌的性爱,杨贵妃对于他来说主要是玩弄的对象,后半部的唐玄宗对杨贵妃却是一往情深,他们是不可分离的情侣,因此才有使方士上天入地寻觅杨纪之举”[5]。
其实,杨玉环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她始终都只是个美丽,纤弱,无辜的筹码,“丈夫将她作为自己保的筹码,拱手让给了他的父亲;家人将她作为富贵的筹码支持她陷于官院;而与她相伴时间最长的玄宗,最终对将她作为稳定军心的筹码赐死于马嵬坡。”[6]众所周知,杨贵妃原来是寿王王妃。虽然白居易用一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掩盖了她真实的来历,似乎她是通过选美直接进官的,但是无论如何。她还是无法逃脱后面的两个悲剧。
这首叙事诗将复杂的历史情节用精炼的语句一笔带过,将着力点放在了对情的渲染上,即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浓烈的爱情和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深切的思念之情,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抱有同情态度,“以人之常情揣摩李隆基把帝王与妃嫔关系,认为李,杨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爱情”[2],尽管作者极力渲染李杨两人的情,“七有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但是这依然无法消除杨贵妃悲剧的命运,而只能让生者噙着那一缕芬芳去追寻逝者的美丽。红颜薄命的沉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散。
就个人而言,杨贵妃只是遵从了“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信条,遵从了“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教诲,于是她走向了死亡,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她美丽,纤弱的身影。
(二)《梧桐雨》中淫乱放荡的祸水。
《梧桐雨》是元代白朴的代表作,全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名于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
这是一本以唐明皇为主要角色的末本戏,正末是唐明皇。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
楔子写唐明皇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的番将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第一折写安禄山出京后,杨贵妃对他暧昧思念,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山盟海誓,尽情欢乐,这就让李杨的爱情显得胸弱且有阴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杨贵妃的形象。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娶杨妃而起兵造反,唐明皇却不理朝政,日夜沉溺声色,在其荒淫无度时,安禄山直破潼关,兵临长安,唐明皇不得不携杨妃怆惶出逃幸蜀。第三折写马嵬兵变,唐明皇不得不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平民愤,第四折写唐明皇重返长安,在“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的晚上,沉情地思念死去的杨妃,整个戏在一片伤感的情调中结束。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只是个配角,没有一句唱词,仅有几处宾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