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报道的叙事视角
深度报道很多具有故事性,事实具有令人瞩目惊心。所以,这类新闻因事件本身的重大性以及群众的激愤情绪,这类报道首先就能吸引受众,因而,在讲解这个新闻时,如果再有很好的叙事技巧的话,就很容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运用的一系列悬念,细节特写,人文情怀等表现手法就是一个栏目的叙事技巧,这就是采用复线的叙事方式。单线式为主,体现为一人一事的叙述。报告文学出现全景式结构的文本。此结构以线型中的复线为主,不再局限和拘泥于单一事件或人物的叙议,而是以某一重要事件为叙说主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其“台前幕后”的萌生、发展以至高潮、结局的脉络。
新闻作品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一个对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的叙事过程。它是记者将新闻信息用符号进行叙事的过程,只有通过记者的叙事,新闻形成文本进而才能传播开来,但如何叙事,则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例如《新快报》曾选择4名记者对广州的餐饮酒店进行卧底,然后以日记体的叙事形式把所收集到的新闻事实写出来,四篇报道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角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使报道读起来故事性很强,也很有真实感与现场感。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曾以图标的形式列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模式:
情景
信息
发送者………………………………接收者
联系
代码
在这六个要素中,其中代码指信息所表现的意思,情景指信息所涉及到的词语所指的对象,联系指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
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叙事的基本过程。引用到新闻报道中,就是记者如何根据新闻信息与新闻发生的场景等,联系起来进行叙事,来传播新闻信息的手段。
(一)、深度报道写作的切入口
深度报道不是以揭露丑恶为唯一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深度报道是为了揭露新闻真相,挖掘新闻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剥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背后原因链,从而引起解决的重视与下手点。它最主要的本质任务还是与西方“扒粪运动”一样,以揭露起到监督的作用,达到社会的瞭望哨功能。
因而,深度报道是有鲜明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既然强调主题,就必然要选择好写作的切入口从而恰当地反映主题,同时,这类新闻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已经被事先报道,要么因阻力原因难以揭露,那么,如何使报道不再重复,如何找准揭露的突破口从而顺利进行采访与写作,就需要选准切入口。再之,多数调查性报道的写作,面对的是十分庞杂的材料,那么,如何找到写作的切入口也是颇费脑筋的事,再就是如何简要的把新闻真相陈述出来,也需要找到切入口。深度报道本来就是揭示事实真相,找出新闻背后的本质原因的报道,那么,这就需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切入口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角度能揭示新闻发生的本质与背后的原因,这个切入口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做到痛快有力。如新华视点记者对2000年江西萍乡爆炸案的三篇报道就找准了写作的切入口,先后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有人收钱物理监管——“3.11”事故的追踪与反思》、《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堪忧》,后来又以通讯的形式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
二是要角度独到,站得高,看得远,从这个角度写,能快速地排除枝蔓,理清脉络,抓住主要关键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受众在对调查报道了解接受以后,能清晰地
知晓新闻关键点,也知道事件或问题存在的症结与本质原因。有时采访的切入口也就是写作的切入口,例如,对于山东人大代表在临沂机场打人的事件,《南方周末》在报道上的切入口就高人一筹。在对山东人大代表在临沂机场打人的报道中,就找准了探究打人背后的原因,这一别的媒体没有报道的视角。《南方周末》在揭示这个打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笔锋一转,将此事件与当时全国关注的机场安全问题结合起来,提出“民航安全凸显隐忧”问题。这样,这则报道的意义上,在主题上就比其他报道具有高度与深度。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渤海2号”沉船事故,石油部一些领导沿袭老办法,准备把“丧事当成喜事办”,《工人日报》一改过去的报道切入口,发表了《“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传统报道切入理念。揭示了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官僚主义。大兴安岭失火的报道《中国青年报》的切入口也是别具一格,采用《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不谈英勇抗灾,还是指出背后存在的问题。
三是切入视角要能为选题服务。从学理上来讲,深度报道是选题无界限,什么都能作为选题,但在我国,还是要考虑特殊的国情,著名记者艾丰说过:舆论监督要选择与领导的共同利益区。其实这样的话,调查性报道的选择面就很窄了,要是多建设性批评,少爆破式批评。那么,在面对新闻事实或现象时,在写作的切入口上,还是要注意如何把握指向与批评的度。这是度的把握,同时,还要有对受众的考虑,选题上要读者感兴趣,再就是要有故事感,有细节,其实最根本的是要有新闻。反映的问题普遍不普遍。老百姓需要的并不是把所有的黑幕揭露出来,他们在乎的就是把他们遇到的不公平事情揭露出来,表达他们最渴望的公平与公正,以及正义与冤屈能得到伸张。那么,在选题上,就很好做,《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说自己的编辑方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了选题首先要自己感兴趣,你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新闻线索,又怎么可能让读者感兴趣?这个写作的切入口,一定要思考这些因素,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遭遇某些媒体的报道“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局面。
四是切入口要选择符合新闻事件或现象的本身特性,从事半功倍的叙述角度来找写作的切入口。这样,就能很恰当便捷地陈述好新闻真相。这个切入口要能最有利于写作的展开与写作结构层次的清晰。如《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就是很好地切入视角,从受众立场选择角度,从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选择角度,从容易被受众忽视的角度来选择角度。深度报道是为了揭露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一总体目的。那么,抓本质原因与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找角度就是很好的办法。2003年4月,甘肃一个初中的尖子生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新华社分社记者的写作角度是事件本身,以及老师与专家如何看待的老套的泛泛而谈的新闻稿,而《新华视点》则选取这个尖子生为什么要杀他母亲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准了这个定位。
深度报道的写作切入口找到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叙事来展现事实。
(二)、深度报道写作的叙事视角
任何作品的成型都涉及一个叙述的过程,叙述中对文本中的事件、情境、人物等的描述则需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将所看到的内容陈述出来,英国批评家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以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对于这一视角,常用的称谓就是“聚焦”。
雅恩曾把聚焦划分为四种类型:1、固定式聚焦,叙述事件通过一个单个的聚焦者持续的视点表现出来;2、不定式聚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通过几个不同的聚集者的眼光表现出来;3、多重式聚焦。每一次都通过不同的聚焦者的眼光来看;4、集体式聚焦。通过复数的叙述者(“我们”叙述)或者通过一组人物(“集体反映者”)来进行【21】这其中还分为第一叙述者,还有第二叙述者。例如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以自己的采访线索作为贯穿的红线,那么,里面与当事人的话语,就成了第二叙述者,或第三第四叙述者。热奈特将叙述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