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经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护理效果较好。
结论: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完善术后镇痛的护理,要先明确疼痛的性质,评估疼痛的原因,避免盲目性,视患者情况,护理人员应给予个体化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关键词: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8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34-02
术后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症状,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并导致并发症的产生。
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护理人员存在传统的镇痛观念认识及缺乏疼痛知识。
传统的术后疼痛护理,护士仅执行医嘱,没有采取其他的综合护理干预,以致患者的疼痛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由此,护理人员应做到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体现护理工作在术后疼痛中的重要性。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胃癌手术50例,胆囊手术270例,乳腺癌20例,消化道穿孔70例,
下肢静脉曲张100例,直肠癌35例,其他手术183例,年龄4~78岁;对患者出现术后疼痛的需认真分析术后疼痛原因,判断疼痛的程度,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止疼方案。
本组患者经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护理效果较好。
1.2 疼痛的原因:切口疼多发生在麻醉清醒至24h内,麻醉作用消失后,组织的损伤仍在持续地释放产生疼痛的物质,手术的部位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术后疼痛的程度,特别是上腹部、胸部、肛门、直肠和背部等部位的手术,出现严重的术后疼痛最为频繁;切口张力引起的疼痛,如翻身、咳嗽等,多在术后2~3d;肠蠕动引起的疼痛一般在术后3~4d,是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情绪和环境也是术后疼痛的因素,安静、舒适的环境可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2 护理干预
2.1 认知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干预者以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知识为基础,向患者讲解胃肠道肿瘤及乳腺癌的相关知识、介绍手术的方法和简单的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时间、程度以及止痛措施、镇痛药的使用原则和利弊。
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术后疼痛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术后镇痛有进一步的认识。
2.2 心理干预:许多研究证实;患者的负性心理,可加重术后疼痛,因此,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术前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术后及时止痛,以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焦虑和无助感,提高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2.3 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疼痛,具体包括:①选择舒适的体位,使肌肉放松。
术后病情稳定后,每2h更换一次体位,减少切口的张力,改善呼吸循环,促进局部血供,减轻疼痛。
②创造减轻疼痛的环境。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严格控制探访人数和时间。
注意调整病房的湿度、温度,防止光线直射患者脸部。
③音乐疗法。
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适当的音乐,使患者心情放松,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④触摸。
这是人际沟通时最亲密的动作,是非语言交流的特殊表现形式,如与患者交流时可适时抚摸患者的手或头。
⑤按摩疗法。
对皮肤和皮下组织施以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松弛肌肉改善循环。
通过按摩疗法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循环加快,促进镇痛物质的吸收,提高局部组痛阈。
⑥做好家属的工作,协助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痛阈值。
2.4 适时应用镇痛药:一般术后第1d疼痛较为剧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实施按需镇痛,手术首日在药物安全剂量范围内,放宽镇痛用药指征,患者有疼痛反应时要及时处理,不能让患者忍受疼痛,以免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波动。
3 讨论
疼痛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
外科手术治疗时患者会有不同的疼痛,尽管这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时的自然反应,也是参
与手术治疗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若疼痛程度较重则会给患者情绪造成异常,使得手术的并发症概率提升,也造成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这就需要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疼痛程度。
实践证明,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以及和谐病室休养氛围、合适的体位和良好乐观地情绪对患者手术后缓解疼痛有很大的帮助。
3.1 正确评估疼痛:人对疼痛感受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影响因素较多,每个人对疼痛的描述不尽相同,术后疼痛治疗不完善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疼痛可导致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冠脉痉挛等严重后果;胸部和腹部术后患者疼痛影响咳嗽和排痰,导致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减低,发生肺不张,甚至肺炎等并发症;疼痛可导致心脏做功增加和全身阻力增加。
进而导致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可能激发胃肠功能障碍,如出现恶心、呕吐等;术后疼痛活动,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加大;术后剧痛是反应性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
3.2 术后疼痛护理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对术后疼痛的危害认识不够,患者对疼痛的诉求和认识不清,仅满足于手术的疗效,而忽视疼痛,或将疼痛视为必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认识疼痛对机体的危害,教患者一些缓解疼痛的方法以减轻疼痛;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完善术后镇痛的护理,要先明确疼痛的性质,评估疼痛的原因,避免盲目性,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的不同,对术后疼痛的耐受程度和心理反应也不同,护理
人员应给予个体化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元华.手术后患者疼痛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7):155-156
[2] 马晓文.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2):107-108
[3] 王会芬.普外科病人手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08,16(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