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语文课堂
韩寒东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课堂教学生成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作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系统阐述了生成性课堂的创设,对当前的教改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但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无形中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性课堂呢?笔者试图粗浅地谈点看法。
一、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成度更高。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
如汉语拼音教学,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就有所接触,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
如忽略学情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拼音的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
因此,教者在备课时应该充分预设学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预设还要有弹性的回旋空间,尽可能多的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在预设学情时我们应该多这样思维: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我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这样说,我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那样争论,我又该如何调控;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创生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
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所以仅有预设的课堂大多数还停留在“走教案”层面,课堂上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很少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预设学情还应留有空白,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师要适时把握这些不确定因素拥有的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
二、创生机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更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可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善待错误。
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程门立雪》一课,要求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位学生说:尊,遵守的尊,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但贾老师神情自若:别着急,他还没说完呢。
继而转向该生:是遵守的“尊”去掉……学生心领神会,连忙说:是遵守的“尊”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
贾老师运用自己高超的教学机智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2、尊重“异举”。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
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顺势挖掘?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
笔者曾执教示范课《画家和牧童》,课堂伊始,为了突出画家和牧童的地位年龄不同,就用一大一小字体书写课题,后来在学生充分感悟画家谦虚,从善如流和牧童的勇敢、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美好品质时,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改正课题,本来预设用正常字体改正课题,但一名学生却站起来说:我认为把课题应该写成艺术字的样子,而且要有点坡度。
我没有立即否定他:你真有艺术家的眼光,想法很独特,课下我们可以改改看。
孩子美滋滋的坐下了。
课堂结束我正要总结时,又一个小男孩跑上讲台:老师,我把三画都写了。
(在这之前我让学生进行给画配话的训练,三幅画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幅即可),面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看了看他的校签停止了总结,大声的读出了他的名字:xxx同学非常了不起,这么短时间给三幅画都配了话!同时我又把一个漂亮的大拇哥送给了他,他雀跃着回到了座位,课堂和会场上同时想起了掌声。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
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顺势鼓励。
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让异样的声音有表现的舞台,那么“异样的声音”将如山泉丁冬,清新悦耳。
3、抓住时机。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
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
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体育课上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听老师讲解立定跳远的要领。
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了一只绿色的小青蛙,在队伍中跳来跳去,顿时,操场上热闹起来,再也没有人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
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教者不打一处来气,本想把它扔得远远的,但转念一想,何不让这个立定跳远的“小能手”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呢?于是教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怎样立定跳远的。
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象非常用力。
”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
”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在了解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后,教师又让学生开始模仿青蛙的姿势、动作进行练习。
有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教练”,学生一个个跟着它模仿、练习、纠正、再练习,甭提有多高兴了。
体育课顺利结束了,这只惹祸的小青蛙俨然成了赫赫的“大功臣”。
上例中的这位老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把一只惹祸的青蛙变成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加以利用。
该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安心听讲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顺应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围着青蛙,观察、模仿,学生呢,两眼就像摄象机一样,拍摄着青蛙跳动的“特写镜头”,议论着青蛙立定跳远的姿势、动作,在模仿练习中学会了立定跳远。
由此可见,课堂中教师拥有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缺乏所谓的教育机智,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教师。
”但是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并非一
日之功,它是教师深厚底蕴的积淀,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的高超境界。
三、践行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由此可知,实践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大意义。
笔者曾多次听过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自己也曾上过示范课,最大的感受是不能事先接触学生,向学生渗透太多。
因为这样的课很容易一帆风顺,根本看不出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大有“表演”作假之嫌。
相反我很赞成一位资深教师的说法:“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尝试让最后进的学生读课文,尝试让学生说出哪里不懂,尝试让学生大胆求异,尝试激发学生当场让你陷入“维谷”……可以说,“危险”一次,教师就有了一次迎接挑战、发挥潜能的机会。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让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倡导写教学反思。
因为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1)成功处反思。
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失败中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生成性课堂经常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情感积淀。
笔者曾在执教《画家和牧童》一课后及时捕捉了教学的“遗憾”,进行了触及心灵的反思。
(详见《心灵的责难》一文)
(3)重构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对教学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重构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
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
参考文献: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②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③《教学月刊》
④2000年《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苏州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