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9的文学环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新时期”政治、文学体制对文学生产的控制、 规范方式,与50-70年代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一方 面是对“越界”的观点、创作的批评、惩戒,另 一方面则是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
• 1979 对小说《飞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剧 本《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的批判。 (主要是批人道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暴露。) • 70年代末和80年代,对若干表现了“资产阶级自 由化”倾向的作品的批判。 • 1980 禁止北岛、芒克等主持的“民间”刊物《今 天》的出版 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发展成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1978-1989年的文学环境
教学目的
了解“新时期”的文学环境 了解“新时期”的文学体制
1 2
3
4
Hale Waihona Puke 了解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了解80年代文学译著的出版情况
5
了解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
一、“新时期”的文学环 境
• 1976.10 “四人帮”受到拘捕 • 1977.08 宣布“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 为标志而结束” •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 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 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方针
市场经济确立导致文学价值重新确立
• 8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文学价值 的重新确立。 (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肯定个人利益,这在最开始被当作是个性解 放的一部分,受到肯定。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能不能被消费,被更多更好地消费成为衡 量一样事物的新的价值标准。
文学的变化
(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成为了一种商品,文学的 创作与阅读过程也成为了一种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现代消费社会形成,符合人民大众的消费文 学、快餐文学统称为大众文学快速兴起。而纯文 学由于不能产生利益价值,而且没有强有力的国 家意识形态支持而边缘化。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作家首先是一个利益个体, 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
• 1981 对白桦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和根据《苦 恋》拍摄尚未公演的影片《太阳与人》展开的批 评 • 1983 开始“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对周扬、王元 化、王若水等在“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 上的观点的批判,以及在诗歌上对“三个崛起” 论的批判 • 1987 中国作协停办由丁玲、牛汉主编的文学刊物 《中国》 • 1989 停办文化(文学)类刊物《新观察》、《文 汇月报》
• 1978 《人民文学》编辑部举办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评选,是“当代”首次举办的文学评奖活动。 • 1979-1981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诗刊》也 举办了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 1981 设立茅盾文学奖 • 1982-1986 奖项除短篇小说外,扩大至中篇小说、 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门类,并改为由中国作协 主办 • 90年代后 各省市自治区,各种刊物、机构设立的 文学奖项数目繁多 • 90年代 设立鲁迅文学奖
“拨乱反正”的一系列“历史改写”活动
• 1977底 召开座谈会、刊发文章批判《纪要》和 “文艺黑线专政论” • 1978.5 中国文联、作协等恢复工作;《文艺报》 等复刊;陆续为受到迫害作家、受到批判作品“平 反”、“落实政策” • 1979.05 正式撤销中共中央下发文件《纪要》 • 1979.10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提出“文艺民主” 的问题 • 宣布“收回”毛泽东“文革”前夕关于文艺工作的 “两个批示” • 宣布“十七年”文艺路线的“基本正确” ……
三、80年代的作家构成
◆“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50年代因政治或 艺术原因受挫折者 ◆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郑敏、唐 湜、王蒙、张贤亮、昌耀、高晓声、陆文夫、刘 宾雁、邓友梅、公刘、邵燕祥、丛维熙、刘绍棠、 李国文、流沙河等 他们的创作能与17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保持一 定距离,从而复活五六十年代被压抑的文学思想。
• “新时期”国家和执政党在文艺方针、政策上也作 出相应调整。文艺的政治功能、文艺的领导、控 制与作家“自主性”的关系,是调整的中心点。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等 在“当代”通行多年的口号被放弃,代之以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 80年代初,文学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具有重 要位置,成为政治表达和情绪释放的重要载体, 而流行文化又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纯”文学拥 有大量读者。“纯”文学刊物和文学书籍的出版 机构,比起“十七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 五四的“多元共生”和“精神解放”,成为“新 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新时期文学”的知识、 想象的重要资源
一个分歧 回归“十七年”还是回归“五四”?
• “新时期”转折的最具影响力的诉求和实践,表 现为强烈地离弃现代中国“左翼”文学、毛泽东 的“工农兵文学”的倾向
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
(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 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B: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 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 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 是,寻求思想解放。 (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的标 志。
二、“新时期”的文学体制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 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期间,选举 了全国文联新的领导机构。1979年和1985年, 中国作协两次改选理事会,选举主席、副主席。 机构的组织方式和人员构成,基本延续“文革” 发生前的格局。五四以来资深作家和“十七年” 文学界的权力阶层,仍是新的领导机构的人员 构成。另外,50年代被逐出文坛、“文革”后 “复出”的有影响的作家(丁玲、艾青、王蒙、 刘宾雁、陆文夫等),也吸纳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