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铜及铜合金的熔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造铜及铜合金的熔炼
第一章炉料和配料
第一节金属熔炼损耗
定义:金属熔炼损耗指熔炼过程中,金属的挥发、氧化烧损、与炉衬作用的消耗等全部损耗的总和。
一、挥发
在熔炼过程中,金属的挥发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一些易挥发元素有时会因挥发损失过大致使控制成分发生困难;故在熔炼工艺上应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挥发损失主要取决于金属的蒸汽压;此外,与其浓度和氧化膜性质、熔炼温度和时间、炉气性质和压力、熔炼设备和炉膛面积等因素有关。
金属的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金属的蒸汽压愈大或沸点愈低,挥发损失愈大。
提高金属的熔炼温度,其蒸汽压和挥发损失也相应增加。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熔炼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易挥发的元素含量越多、炉膛内气压越低、熔池面积越大、覆盖条件越差、挥发损失就越大。
铝、铍等在熔池表面形成保护性氧化膜,能显著减少合金中易挥发成分的损失。
熔炼设备对金属挥发影响较大,一般感应电炉的挥发损失较少,而反射炉的损耗较大。
常见元素的蒸汽压从大到小排序:
Hg > As > Cd > Zn > Mg > Ba > Ca > Sb > Bi > Pb > Al > Ag > Sn > Cu > Si > Au
汞砷镉锌镁钡钙锑铋铅铝银锡铜硅金
二、氧化烧损
熔融金属中合金元素的氧化烧损,与合金元素对氧的亲和力及含量有关,凡与氧的亲和力比基体金属大、表面活性强的元素,必然易于烧损;如铜合金中的铝、锆、钛、硅、锰、铬、锌、磷、铅等,均比铜更易氧化烧损。
所以,从各种合金元素对氧的亲和力及氧化膜的性质,便可估计出合金元素氧化烧损的趋势。
三、其他金属损耗
1、熔融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炉衬材料之间的化学作用,造成金属损耗。
2、金属在熔炼时,熔融金属因静压力作用可能渗入炉衬缝隙,而导致高温区局部熔化,使渣量及渣中金属损耗增加,这种情况在新炉开始生产和炉子快损坏时较易出现。
此外,机械混入渣中的金属,以及扒渣、飞溅等也造成金属损失。
四、降低熔炼损耗的方法:
1、选用熔池面积小的炉子熔炼。
如采用工频炉代替反射炉。
2、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
易氧化、挥发的合金元素应制成中间合金在最后加入,或在熔剂覆盖下熔化。
装料时要做到炉料合理分布,尽量采用高温快速熔化,缩短熔炼时间。
熔炼黄铜时采用低温加锌。
3、碎屑散料应制成捆或团使用。
4、正确控制炉温。
在保证熔融金属的流动性及其它工艺要求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熔炼温度。
5、炉气一般以控制微氧化性气氛较好;
6、选用覆盖剂可防止金属氧化和减少挥发损失。
含有铝、铍等元素的合金,由于能在熔融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一般不再加覆盖剂;但操作中应注意勿使氧化膜遭到破坏;
7、正确选择覆盖剂或熔剂,使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和覆盖能力,同时采取高温扒渣、捞渣等措施,降低渣中金属损耗。
8、利用脱氧剂使基体金属的氧化物还原。
(*)
9、采用真空熔炼或保护性气体熔炼。
第二节杂质的控制
一、杂质的来源
在熔炼过程中,大多数杂质是金属从炉衬、炉气、熔剂、炉渣、操作工具等方面吸收的。
如炉衬材料选用不当时,在熔炼温度下,金属就会与炉衬相互作用,不仅降低炉衬寿命,而且会使某些杂质进行金属。
如在酸性炉衬的工频炉中熔炼铝青铜时,会使合金增硅。
燃料不纯时也会增加杂质,如用含硫高的煤气或重油作燃料时,在加热和熔炼铜、镍的过程中,会因下列反应而增硫:Cu + S = Cu2S
Ni + S = Ni3S
当铜和铜合金用米糠作覆盖剂,镍和镍合金用稻草灰作覆盖剂时,都会使金属增磷。
从炉衬、炉气、覆盖剂或熔剂中吸收的杂质,虽然每次熔炼所吸收的量很小,但由于部分炉料经反复使用,杂质含量也有可能逐步积累增多,甚至造成报废。
许多杂质在熔炼中的烧损比合金的组成元素少,反复回炉熔炼会使杂质相对含量增加。
因此,生产中新金属与旧料的使用量一般保持一定比例,使杂质不超过一定含量。
此外,变料时洗炉不彻底,炉料管理不善,原料的混料等都会使金属中杂质增多。
二、控制杂质的途径
1、加强炉料管理,杜绝混料
2、在可能条件下,新金属和旧料搭配使用,旧料的使用量不超过炉料的50%;
3、变料时,必须按金属的杂质要求,准确计算洗炉次数;
4、选用化学稳定性高的耐火材料。
如镍合金用镁砂炉衬,铝青铜用中性炉衬等;
5、与熔融金属接触的工具,尽可能采用不易带入杂质的材料,或用涂层保护。
第三节炉料
炉料包括:新金属、厂内旧料、外来废料、二次重熔料、中间合金等。
1、新金属:电解铜、电解镍、电解锌、电解锡
2、厂内旧料:包括熔铸车间的残料、洗炉料和废品,铸锭加工的锯屑和切削屑,加工车间返回的残屑、残料及边角料等。
(废梗、刨花、铜渣)
3、外来废料:如紫铜、白铜角料、火烧铜
4、二次重熔料:铜块
装料顺序及原则:
1、炉料入炉前应检验化学成分及杂质含量;
2、炉料应该清洁干燥、无尘土、油污、腐蚀物
3、为装炉方便,锭块要堆垛整齐,边角料要打包制团,散料应装入料斗等,以减少装炉时间。
原则:1)炉料中总质量最多的金属应最先入炉,即基体金属首先入炉。
如熔炼铜合金时,先熔铜。
2)易氧化,易挥发的合金元素,应留到最后装炉和熔化。
3)合金熔化放出大量热的金属,不应单独加入,而应与预先留下的基体冷却料同时加入。
如将铝加入到铜液中,所放出的热量,可使局部温度升高200度以上。
4)一般两种熔点相差较大的金属,应先装入易熔金属,然后再加入难熔金属,利用难熔金属的熔解作用,使其逐渐溶解于低熔点金属中。
如熔炼白铜时,由于铜(1083)的熔点比镍(1451)低出较多,故先熔铜后加入镍,只需在1250-1270时镍可全部熔化。
如硅青铜熔炼时,将硅和锰先熔化在感应炉起熔体中,合金熔体含气量大为减少。
第四节中间合金
一、使用目的与要求
1)便于加入某些熔点高、易氧化燃烧或挥发的元素到合金中去;
2)有利准确控制合金的化学成分;
3)避免金属液过热,减少熔炼损耗;
4)缩短熔化时间。
第二章熔炼与铸造
第一节除气和脱氧
一、气体的来源
能溶解于金属中的气体,主要是氢和氧。
在熔炼过程中,气体的主要来源有:
1、炉气:非真空熔炼时,炉气是金属中气体的主要来源。
在炉气中除含有氧、氮外,还含有水汽、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碳氢化合物等。
炉气的成分随使用的燃料和燃烧的情况的不同而变化;如以重油或煤气做燃料的反射炉或坩埚炉中,常含有5-10%的水汽和较多的氢、一氧化碳等。
2、炉料:电解金属表面大都有残留电解液,加工车间返回料大都含有油、水、乳液等。
外来废料大都有水腐蚀物、锈蚀等。
特别是露天堆放和潮湿季节,炉料表面吸附有水分。
这些都会使金属在熔炼过程中吸收较多的氢。
3、耐火材料:耐火材料中所含水分也能促使金属吸气,新炉开始生产时尤为严重。
4、熔剂:许多熔剂都带有水分,其中一些(如木炭、米糠等)含有吸附的水分,有些熔剂(如硼砂)本身带有结晶水。
为减少熔炼过程中气体的来源,熔剂应进行干燥或脱水处理。
5、操作工具:操作工具预热不彻底,也会增加金属的含气量。
二、气体的溶解过程及溶解度
气体在金属中溶解度:金属在固体时,气体的溶解度很小,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缓慢增加,到熔点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加,继续提高熔融金属的温度,气体溶解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最大点后开始下降,到金属的沸点温度时,气体溶解度几乎等于零。
不同的合金元素对气体在合金中的溶解度的影响也不同,某些元素如镍等与气体有较大的结合力,使合金中的气体的溶解度增加。
另上些元素如铝、锡等能使气体在合金中的溶解度降低。
铜合金中合金元素对氢气溶解度的影响如下:
Cu+Ni > Cu+Pb > Cu+Ag > Cu+Au > Cu+Sn > Cu+Al
三、除气方法:
1、气体除气法:一种为惰性气体(如N2等),另一种是活泼气体(如Cl2等)
气泡越小,数量越多,对除气是有益的。
但由于气泡上浮的速度大,通过熔体的时间短,且气泡不可能均匀分布于整个熔体中,故用此法除气不容易彻底;随着熔体中含氢量的减少,去气效果显著降低。
2、熔剂除气法:熔剂除气是利用熔盐的热分解或与金属进行置换反应,产生不溶于熔体的挥发性气泡而将氢除去。
如铝青铜常用冰晶石熔剂除气,白铜和镍合金常用萤石、硼砂、碳酸钙等熔剂除气。
熔剂精炼时,一般将干燥的熔剂用带孔罩压入熔池中。
为了提高除去效果,也可采用干燥氮气将粉状熔剂吹入熔池中。
熔剂在除气的同时,还可去渣。
3、沸腾除气:在工频炉熔炼高锌黄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高锌黄铜的沸腾温度较低,二是熔沟部分熔体温度较高。
铜锌合金的沸腾温度随锌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由于工频炉中熔沟部分熔体温度最高,首先形成锌的蒸汽泡随即上浮。
伴着熔池温度的升高,炉膛内的蒸汽压也随逐渐提高;当温度升高到整个熔池接近锌的沸点时,甚至使整个熔池表面出现冒泡。
当熔池上面的蒸汽压升高到超过大气压时,锌蒸汽便向炉口喷出,被氧化燃烧,形成沸腾的喷火现象。
次数越多,除气效果越好,一般2-3次即可。
含锌量小于20%的黄铜,不能利用沸腾除气。
缺点在于低沸点金属元素(如锌等)损耗较大。
4、其他除气法:1)冷凝除气;2)振荡除气;3)直流电解除气
四、脱氧过程
使金属熔体中的氧化物还原而除去氧的过程称为脱氧。
熔融金属及合金中的脱氧过程属于置换反应,凡在操作条件下,能从熔融金属中取得氧的任何物质,即氧化物的分解压比被脱氧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压为低的元素,一般都可作为脱氧剂。
五、脱氧剂
分为表面脱氧剂和溶解于金属的脱氧剂两种。
表面脱氧剂基本上不溶于金属,脱氧作用仅在与金属接触的表面进行,脱氧速度较慢。
它的优点不溶于金属,脱氧剂不会影响金属的质量。
常用的表面脱氧剂有:碳化钙、硼化镁、木炭、硼(B2O3)等。
溶于金属的脱氧剂,能在整个熔池中与熔融金属中的氧化物相互作用,脱氧效果好得多。
缺点是剩余的脱氧剂将留于金属中而影响金属的性能。
常用的脱氧剂有:磷、硅、锰、铝、镁、钙、钛、锂等。
这些元素可以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
脱氧反应所产生的细小固体氧化物,使金属的粘度增大,或成为金属中分布不均匀的夹杂物,故应控制加入量。
对脱氧剂的要求:
1. 对金属或合金的性能无害。
2. 脱氧产物最好不溶于熔融金属,且容易除去。
3. 脱氧剂应足够活泼,即脱氧产物应与熔融金属在比重和熔点上有较大的差别。
铜磷中间合金除能脱氧外,并能改善合金的流动性,在铜合金生产中应用较广。
第二节精炼
1、氧化精炼
2、除渣精炼
3、熔剂:
使用熔剂的作用是:防止吸气、氧化;除气、除渣;细化晶粒;通过熔剂加入某些元素。
熔剂按用途分覆盖剂、精炼剂、氧化剂、还原剂、变质剂。
按化学性质又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三大类。
酸性熔剂如硼砂、硅砂等,用来除去碱性和中性如氧化物;而碱性熔剂如苏打、
碳酸钙,则用以除去酸性及中性氧化物;中性熔剂有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氯盐和氟盐,如KCL、NaCl、CaCl2、CaF2等以及木炭、米糠、玻璃等。
铜和铜合金常用木炭、米糠等作覆盖剂,既可保温和防氧化,又可结渣和改善流动性。
第三节变质处理
变质处理是金属或合金在熔铸过程中,广泛应用于改善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变质处理的方法很多,如加变质剂、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快速冷却等。
变质剂的作用有:
1)细化晶粒
2)使合金中高熔点化合物的粗大晶粒改变形状,并均匀分;
3)使晶界上的链状低熔点物减少并球化,或形成细粒高熔点化合物;
4)提高高温塑性。
常用变质剂有:
合金变质剂加入方法变质效果
H62 Fe 铜铁中间合金加入炉内细化晶粒、提高冷加工塑性
6.5-0.1 Ce 铜基中间合金,出炉前加入细化晶粒、提高高温塑性、提高抗张强度铝青铜Mn 纯金属,出炉前加入细化晶粒
B10、B30 Ti 纯金属,出炉前加入细化晶粒、提高高温塑性
孟奈尔Ti 纯金属,完全熔化后加入细化晶粒、消除硫的影响
第四节熔炼工艺参数
一、熔炼工艺参数选择
1、制定加料顺序的原则:
1)先加数量较多的炉料,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先加不少于炉料的30%的金属;
2)具有较高蒸汽压的金属应最后加入;
3)熔解时能产生很大热效应的金属,不作最后一批料加入,以防金属熔体过热;
4)先加较难氧化烧损而较易还原的金属,或较难与炉气及炉衬相互作用的金属。
2、熔炼温度
熔炼温度对铸锭质量影响较大,温度过高不仅容易产生粗大晶粒、裂纹、偏析等缺陷,而且会促使金属与炉气、炉渣、熔剂、炉衬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增加金属的氧化及挥发损失,并促使金属吸气;而温度过低又会使熔体去渣效果降低、铸锭操作困难。
确定出炉温度的原则:
1)保证金属液有一定的流动性;
2)保证浇铸操作的正常进行,防止产生冷隔、夹渣等缺陷;
3)根据不同合金的铸造特性,在保证浇铸操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尽量彩低温出炉。
第五节铜及铜合金的熔炼
一、黄铜熔炼
工艺特性及操作要点:
1)锌的除气和脱氧性能很好,操作中加入脱氧剂铜-磷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合金的流动性;
2)含锌大于20%的黄铜,一般可按喷火次数作为实际出炉依据;
3)尽量低温加锌,高温捞渣,以减少熔炼损耗;
4)以冰晶石作熔剂的合金,冰晶石加入量约为炉料重量的0.1%;
5)铁以Cu-Fe或Al-Fe中间合金加入,易氧化元素如砷、铍等与铜制成中间合金加入。
二、青铜熔炼
工艺特性及操作要点:
1)青铜宜采用中频感应电炉熔炼,硅砂或镁砂炉衬,但用有芯感应炉熔炼铝青铜时,最好使用中性或碱性炉衬;
2)硅青铜、锡锌铅青铜吸气性强,应使用煅烧木炭作覆盖剂,装料后立即加入足够木炭,直到浇铸完毕不再向炉内添加木炭。
三、白铜熔炼工艺
1、白铜宜采用工频或中频感应电炉熔炼,硅砂或镁砂炉衬;
2、为提高普通白铜的热塑性,可加入钛、锆作变质剂。
3、装料时如炉内残留铜水过少,镍、铁不易熔化时,允许先加入少量紫铜以加速熔化。
四、镍和镍合金熔炼工艺
1、镍和镍合金采用中频或高频感应电炉熔炼,高铝砂或镁砂炉衬;
2、为提高纯镍和镍合金的热塑性,细化晶粒,可加入少量钛作变质剂,在炉料全部熔化后加入;
3、加炭脱氧时,可用小块木炭慢慢加于液面,一次加入过多或过快易造成金属液上涨,甚至外溢。
木炭加入量视木炭与金属液反应情况而增减;
4、加镁脱氧时,镁用镍片包住,迅速插入金属液中。
也可采用镍镁中间合金作脱氧剂。
第六节铜合金铸锭
一、锭模铸锭
分圆锭对开立模、圆锭整体模、圆锭水冷模、斜模及无流模等
影响锭模铸锭品质的因素:
1、浇注时间:
不同牌号的铜合金都有最适宜的铸造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将直接影响铸锭的质量。
对于锭模铸锭的方式来说,铸造温度的控制与浇注时间密切相关,因为浇注时间越长,先后浇注的金属熔体的温度差越大。
对于铸造温度范围较窄的合金来说,浇注时间越长,浇注也益越难控制。
2、气氛;
熔体从出炉到浇注完毕的整个过程中,气氛始终对熔体的质量产生影响。
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浇注方式、流柱大小与长度,通常在大气下浇注时,熔体易受到明显的氧化,因为流柱越短,与大气接触表面积越小,氧化损失就越少。
流柱越平稳,氧化机会也越少。
一旦流柱保护得不严密,不可避免产生氧化,氧化膜与液流俱下,裹入熔体中,凝固后便成夹渣。
3、烧注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的。
因为采用较高的浇注温度,势必就要使炉内熔体的温度作相应的提高。
这将引起铜或铜合金在熔化和保温过程中大量的吸气,同时也会增加烧损,在浇注时会使氧化加剧。
此外,过高的浇注温度也会对锭查的寿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平查浇注时查底板更容易遭到破坏。
当浇注温度偏低时,熔体流动性变差,不利于气体和夹渣上浮,也易使铸锭产生冷隔缺陷。
因此,必须根据合金的性质,结合具体的工艺条件,制定适当的浇注温度范围。
4、浇注速度
1)在保证铸锭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浇注速度;
2)对于某一确定的金属或合金,若合金化程度低,结晶温度范围小,导热性好,可适当提高浇注速度;
4)若锭模的冷却强度大,铸定直径小,浇注速度也可适当提高。
5、结晶方向
在锭模铸锭方法中,应力求使铸锭结晶的顺序是自上而下的,这就必须保证铸锭的散热方向尽量保持由下而上。
为了使铸锭的凝固结晶过程尽量适应其顺序结晶的条件,有多种方法:改进锭模结构,增加模底厚度和模体下部壁厚以改善锭模下部的冷却条件;为了造成锭模上部缓冷条件,在锭查顶部加设保温帽;适当提高铸造温度,同时降低铸造速度以保证顺序结晶所需要的铸锭上下部分之间的温度梯度。
6、涂料的使用
使用目的:防止熔体粘模,改善铸锭表面品质,保护锭模、减少磨损、防止模体损坏,使锭模建立起适于浇注的气氛。
涂料选择:浇注铜合金所用的最理想的涂料应该是:有足够的挥发成分;有与熔体的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相配合的挥发温度和挥发速度。
例如使用油性涂料时,理想的状态是涂料能在熔体表面与模壁接触的边界上大量蒸发,并且蒸发出的气体产物能够笼罩和包围住不断上升的熔体表面,把木炭、氧化物颗粒、涂料挥发后的残渣等夹渣物从模壁推向铸锭中心的液面上,随液面上升而上浮。
涂料的种类:一是挥发性的,主要由各种油类和烟灰等组成;二是非挥发性的,主要是保温性氧化物,多用于轻合金锭模铸锭。
主要涂料有:煤油加炭黑;豆油加肥皂;洒精加松香
二、水平连铸线坯
水平连铸线坯也称水平拉铸,线坯内部和表面品质都好、致密且力学性能均一。
该法适用黄铜、青铜和小截面线坯的连铸生产。
水平连铸采用拉-停-拉-停地步进式进行的。
在”停”的一段时间内,让金属沿结晶器内壁凝固成壳,而后”拉”出一段,再做下一周期的”停-拉”。
因此,”拉”的行程、”拉-停”的频率、”停-拉”的时间比例是重要的工艺参数。
水平拉铸线坯也设有牵引装置以控制和调节拉铸速度,对相同规格的线坯,视合金不同其拉铸速度也不同。
第三章铸锭组织与控制
第一节铸锭的宏观组织
一、典型的铸锭组织
铜合金铸锭的组织包括:晶粒的形状、大小、取向、分布、完整性,各种缺陷以及合金元素的分布等等。
它们对铸锭的热加工性能及制品的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宏观组织,一般分以分辨出晶粒不同的三个区域:
a. 激冷区,紧靠模壁的一个外壳层,由无规则排列的细小等轴晶粒组成,也称作表面等轴晶区,仅几个晶粒厚。
b. 柱状晶区,由垂直于模壁,彼此平行的柱状晶粒组成。
c. 等轴晶区,位于铸锭的中心区域,由较粗大的等轴晶粒组成,也称作中心等轴晶区。
在经细化处理的铜合金铸锭中,往往全部为等轴晶,而没有柱状晶,或是全部柱状晶,而没有等轴晶。
即使具有上述三种晶区的铸锭,其各自的宽度也会因合金、铸锭方法及工艺的不同而不同。
二、铸态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1、柱状晶组织对性能的影响:工业生产的铸锭以柱状晶组织居多。
柱状晶对铸锭的性能影响很大,因为在柱状晶交界,往往存在着低熔点共晶组织及夹杂物、气孔和疏松,还可能出现晶间裂纹,是铸锭脆弱的地方。
当铸锭承受冷热加工时,易于沿此处开裂,另外,柱状晶本身的方向性也降低铸锭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因此,用于塑性加工变形的铸锭,希望柱状晶区尽可能小,等轴晶区尽可能宽,特别注意避免出现粗大的柱状晶组织。
另一方面,由于柱状晶本身存在枝晶不甚发达而较致密,故其强度较高。
对于高温机件,则需得到柱状晶组织,以显著改善其耐热性。
2、表层粗大晶粒对性能的影响:在铸锭生产中,如工艺控制不当,易出现铸锭表层粗晶粒组织,这会导致加工制品表层组织不均匀,深冲时会出现制耳。
因此,在加工前需通过铣面以消除。
3、粗大金属间化合物对性能的影响:铜合金铸锭中的一些高熔点金属化合物初晶,多呈块状、片状或针状不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这些金属化合物一般较硬脆,降低铸锭的塑性,并降低材料的横向性能、疲劳极限和耐蚀性。
当粗大金属化合物分布不均时,则危害更大。
适当提高浇铸温度、加在冷却强度,可减少化合物初晶的数目,有利于防止粗大化合物初晶的形成。
严格控制合金成分或进行晶粒细化处理是防止粗大化合物形成的有效方法。
利用过热法也可以细化金属化合物初晶,改善铸锭组织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铸锭组织控制途径
由于铸锭的结晶组织对其半成品组织及性能具有遗传影响。
目前一致认为细小等轴晶组织是铸锭的最佳组织。
有如下优点:各向同性;组织致密;强度高;枝晶细;第二相分布均匀,有利于抑制铸造过程中产生的成分偏析,羽毛状晶、浮游晶和粗大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提高抗裂纹的能力。
获得细晶组织的途径:
1)控制凝固时的温度制度:即增加冷却速度和降低浇注温度,增加冷却速度的作用是增大过冷度,提高形核率。
2)细化处理:向熔体中加入少量的特殊物质,来保证熔体内非均质形核,这种特殊添加剂叫作晶粒细化剂。
3)动态晶粒细化:向处于凝固过程中的熔体施以某种物理的振动或搅拌,在熔体中造成局部起伏,给晶体的游离的增殖创造条件。
第二节铸锭缺陷及质量检测
一、化学成分废品
分两类,一类是主要成分不合格,另一类是杂质含量超过了限度。
主要成分不合格的原因及分析方法
类别原因防止方法
纯金属锭 1、原料品位不合格2、熔炼期间吸收了某些杂质 1、原料的品位不应低地所熔金属的品位2、避免熔体中杂质含量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