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系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初探_陈高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8No.9
Sep.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上)
2012年9月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2003年出现第一次就业高峰,毕业人数达二百余万,2012年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80万.十年间大学毕业生人数翻了3倍,随着高校毕业生存量资源的大幅增长,这种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的由
“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性强、就业面较窄、市场需求量较小等特点更是加大了就业的难度.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加快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可见,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全力做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改革阶段,尚未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模式,体育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更是任重道远.1
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我国部分体育院系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近十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指导工作仍显示出阶段性特点.多数体育院系在大学生毕业前期才对其进行毕业生思想教育、
就业政策解说、提供信息服务、组织招聘活动、指导应聘技巧等.延续了帕森斯式的就业安置模式,而非全程化生涯规划就业指导.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这种就业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
1.1
就业指导缺乏市场导向
当前我国体育院系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指导与教育教学过程脱节.自2000年全国开始全面实行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以来,大学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过渡到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体育院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性特点,毕业生的去向基本被限制在学校、
体育行业事业单位、体育产业相关单位.而这些单位准入标准高、需求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在企业单位谋求工作或创业已成为广大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企业的招聘信息里我们了解到,对学科专业没有限制的招聘岗位寥寥无几,仅限于市场开发或销售等职位,一般还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院系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综合类院校,这与体育院系的教育与就业指导缺乏市场导向不无关系.1.2
缺乏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课情况比较理想,12所高校中分别有12所和10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课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其中必修课的比例分别为50%和40%[1].尽管必修课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至少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得到我国体育院系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指导是学校招生、教育、就业中的最后一环,基本从属于教学活动,仅仅只放在大学四年级甚至下学期进行,还有的学校在
体育院系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初探
陈高朋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自全国开始全面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以来,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逐年增强,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促进就业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探讨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体育院系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070-03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2012X924)
70--
招聘会期间才安排就业指导.另外,就业指导的适用性和时效性太强,在具体做法上较为常见的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灌输”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如何笔试”和“如何面试”成为就业指导老师与毕业生最为关注和探讨最多的问题.也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就业指导的内涵就界定在实用、针对性强、见效快的“应试指导”上,临阵磨枪式的指导和推销式的就业只能让大学生在表面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在底蕴的重视与培养[2].
1.3就业指导内容狭窄
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功能单一,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工作往往被看做是就业指导服务,服务学生就业成为就业指导的工作重心.目前,多数体育院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质上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政策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技巧传授、指导学生书写自荐信、掌握面试技巧、协助办理人才交流会,负责办理毕业生档案、户籍、组织关系的分配派遣等相关手续.而对非毕业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有效指导.这种择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仅仅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时问题而已,而没有把它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至于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和职业发展规划都无法涉及.
1.4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组织力量薄弱我国的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对于综合类院校来说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虽然大部分体育院系已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很少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现状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达不到1:500,只有少数高校接近这个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1:20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1],有些院校虽然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但没有经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很难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来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仅仅只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下,起到了一种管理、教育和服务的作用.
2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2.1增强全程化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在学生毕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但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和有效指导,很多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很不准确,在面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倾向的抉择时,他们往往会出现情绪焦虑、目标模糊,导致缺乏学习动机,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等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利用会议或讲座的形式对大一学生开展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便他们及早的认识自我,了解本专业的主修课程、专选项目、素质要求、就业前景等.还可以运用《毕业生职业规划自我测评》等措施,使学生们对性格特征和自身优势有所了解,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使今后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因此,体育院系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应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局出发,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根据体育院系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大学生实现就业,实质上是高校把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个过程的实现与否,不仅取决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是否平衡,还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紧缺专业,调整传统专业,削减需求过剩专业.与此同时,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也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更新,适当增加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注重实践环节.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产学合作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力.另外,校方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可以获得办学信息,有效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3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指导队伍是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性进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并逐步树立就业指导人员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开拓创新精神,强化就业指导人员的责任心.我国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瓶颈,因此,当前我国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作为一名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比如进行就业指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