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美音美形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诗词楹联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美·音美·形美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诗词楹联赏析
陈慧敏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古诗词楹联是久经岁月沉淀的思想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将其翻译成英文,对任何一位翻译家都是一种挑战。古诗词楹联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摘取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中的诗词楹联,与布莱克(Shirley M.Black)的译法以及白伦(Leonard Pratt)和江素惠的译法进行比较分析,看看中国的古诗词楹联是怎样在译文中再现其艺术美的。
[关键词]诗词楹联英译;“三美论”;林语堂;《浮生六记》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11)03-0113-04
一、引言
古诗词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久经岁月沉淀的思想精华,其特点是形式简洁、平仄讲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于一体。然而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将其翻译成英文,并唤起英语读者和我们一样的审美体验,谈何容易!许钧对此有这样生动且恰如其分的评论:“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蜀道之难。”[1](P2)
古诗词楹联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这已经成为诗歌翻译界的共识。[1](P1)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要求“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2](P3)在诗词楹联英译中,“‘三美’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且缺一不可;其中,‘意美’最为重要,它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和精髓,包含了原诗的内容和风格,展现了原诗的意境;‘音美’和‘形美’次之,体现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所拥有的特点和特色,保留诗歌特有的韵律、节奏和形式”。[3](P38)但如果三者不可兼得,则“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4]笔者将试图根据“三美论”,摘取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中的诗词楹联,与布莱克(Shirley M.Black)的译法以及白伦(Leonard Pratt)和江素惠的译法进行比较分析,看看中国的古诗词楹联是怎样在译文中再现其艺术美的。
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的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5](P332)也就是说,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揣摸体会原文的“字神句气和言外之意”,使译文通顺达意,而且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译文生动传神。在翻译《浮生六记》中的诗词楹联时,林语堂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做到了神形兼似。
二、诗词英译
(1)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6](P4)
Touched by autumn,one’s figure grows
2011年6月枣庄学院学报Jun.2011
第28卷第3期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Vol.28NO.3 *[收稿日期]2011-03-17
[作者简介]陈慧敏(1982-),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slender,
Soaked in frost,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6](P5)
Invaded by autumn,men are lean as shadows;
Fattening on frost,chrysanthemum grows lush.[7](P4)
We grow thin in the shadows of autumn,but chrysanthemums grow fat with the dew.[8](P5)
原文为《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之妻陈芸所作。芸生性聪颖,幼时听人诵读《琵琶行》,过耳不忘,后来根据记忆对书挨字而认,才开始识字。芸在刺绣之余,渐渐学会了吟诗作词。沈复虽然在书中仅引陈芸诗中一联,但芸之才情可见一斑。
原诗用字洗练,短短数十言便将深秋时节人影消瘦、菊花娇艳的凄美图景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来。从形式上看,原文为五言对偶诗句,对仗严谨,清新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其中,“秋”、“霜”相对,“侵”、“染”,“人影”、“菊花”相对,“瘦”、“美”相对。顾正阳认为“用相同的句型或结构,一致的时态,大致对应的字或词译出对偶诗句”是“比较理想的,因为它既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即显示了内容的美,又展示了形式的美”。[1](P290)
在原诗句中,体现意境的关键字眼分别是“侵”、“染”、“瘦”、“美”,因此这四个字的选词尤为重要。林语堂和布莱克的译法相似,他们分别选用动词“touch”和“soak”,“invade”和“fatten”来翻译“侵”和“染”,并将“秋侵”和“霜染”分别用过去分词短语的形式译出。对于“瘦”和“肥”二字的英译,他们并没有像白伦和江素惠那样,按字面译为“thin”和“fat”,而是深得原诗意境,将其分别译作“slender”和“full”、“lean”和“lush”。林语堂还在译文中添加了“grow”和“bloom”两个动词,使其符合英语的语法,从而使译文显得更加生动。而白伦和江素惠的译诗则稍显逊色:从形式上看,译诗略显呆板,缺乏生气;从达意方面说,出现了机械的字面硬译,另外将“霜”译为“dew”也不能将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意境展现出来。纵观三种译文,不难看出,林译与布译各有千秋,但从
选词遣句上看,笔者认为林译更胜一筹。林语堂不仅译出了对偶形式,而且使译诗和原诗一样对仗工整,每行十个音节,展现出形式、音韵及意义的巧美。
(2)清斯濯缨,浊斯濯足[6](P18)
When the water is clear,I will 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I will wash my feet.[6](P19)
If the water is clear—wash your cap strings;
If it is muddy—wash your feet.[7](P11)
I could‘wash my hat strings in it when it is clean,and wash my feet in it when it is dirty’.[8](P15)
原诗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说:“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本身造成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而人有贵有贱、有尊有卑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后来,人们便用“濯足濯缨”这个成语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原诗简短精悍,言约意丰。三种译文均采用排比句式,忠实地传达了原诗内容,然而由于译语读者不熟悉中国文化,只译出字面意思,势必会在他们理解诗句的深层内涵方面造成一定的障碍。值得一提的是,白伦、江素惠在书后详加如下注释“From an ancient Chinese fable about a fish-erman,that is here quoted from Mencius.Arthur Cooper explains the reference as meaning that while one cannot escape from the everyday world,one should still retain a portion of oneself unsullied by it(Li Po and Tu Fu,trans.Arthur Cooper,Penguin,1974).A later version of the story from the Chu Tzu poetry,or gave the Pavilion of the Waves its name.”[8](P267)这在很大程度上填
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