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航空保障装备建设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航空保障装备建设的对策
[摘要] 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的建设,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航空武器装备建设的内在要求。
阐述航空保障装备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防护建设和保障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保障装备的效能,对促进战斗力和保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航空保障装备建设对策
航空保障装备是航空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航空主战装备性能的发挥和恢复。
从近几次爆发的局部战争看,空中力量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空中打击已成为最有效的进攻手段。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航空兵装备系统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实现“保障有力”,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强保障装备建设。
保障装备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贴武器装备的使命和未来战场环境,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1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建设
随着我军装备综合保障概念的引入,装备的综合保障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必须对配套航空保障装备的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理顺关系,使装备的发展向着“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式发展。
现行的装备管理体制与综合保障相关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装备综合保障工作落实比较困难,影响了综合
保障能力的提高[1,2]。
从目前我军航空保障装备的配置情况分析来看,其没有按装备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的模式发展。
有的装备类型在完成同一种功能的前提下,由不同的厂家提供不同型号的装备,装备的互
换性较差。
从机动保障角度看,现役飞机的保障装备普遍存在“多、笨、重、散”等问题,导致保障装备机动性差,必须尽快研究解决。
一是加快各机型之间保障装备通用性的研究;二是改进维修保障装备,加快
小型化、智能化保障装备的研制步伐,解决保障装备使用复杂和笨重的问题;三是在主要作战和机动方设置一至两个中转机场,预置
部分主战机种保障装(设)备;四是加快研制主战机种机动方舱,另
外应根据飞机外挂能力抓紧研究随机保障装备吊舱,以提高飞机在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时保障装备的自带能力。
2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适应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未来航空兵的作战保障必须做到精确化、实时化、一体化,这就要求航空保障装备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和综合化,合理配置数据传输手段,实现实时或近实时处理和传输保障信息,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这是增强部队快
速反应能力和实施精确保障的基础。
单个装备的信息化只是一个前提,更重要的是装备之间要实现信息交联。
一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作战装备技术保障系统,实现航空装备保障信息化。
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保障力量,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实施全程跟踪和实时指挥,并与作战
指挥系统无缝链接,使其能够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各类人员提供装备信息,从而实现实时、实地适量的精确保障。
二是实现航空装备诊断与预测自动化。
机务官兵使用智能“工具箱”,可以实时了解所有现役航空装备的动态情况,针对不同的机型和使用环境实施针对性的维护修理。
三是单兵远程支援保障数字化的运用。
作战中,前线部队可能会遇到智能“工具箱”里没有涉及到而又难以诊断或排除的故障,这时可借助数字化通信网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请教,实现远程维修指导,从而大大提高航空装备
的战场修复率[3]。
航空保障装备的信息化仅有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等硬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信息系统与各信息化武器之间的无缝链接,只有把
航空保障装备及其信息系统嵌入航空作战指挥系统,才能把信息能力转化为战斗力。
目前我军航空兵大部分航空保障装备系统没有安装数据传输设备,指挥引导和信息传输大多通过语音进行,效率较低。
因此,航空保障装备信息化应首先利用现有数据链技术对航空保障装备进行改造,使得各类航空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指挥自动化装备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发挥整体的信息战能力。
应抓好以下三个主要环节:一是信息传输。
要把航空保障装备信息系统嵌入战场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
二是信息处理。
航空装备保障信息纷繁芜杂,如果不加处理,容易于抗指挥判断、决策,因此应按照任务需求进行预处理,传输精炼可用的综合信息。
三是信息应用。
要把航空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和作战指挥系统进行交联,
实现信息的集中,只有信息集中才能提升整个信息化平台的作战效能和部队的信息战能力,从而夺取战场优势。
3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的防护建设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应用,精确打击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攻击模式,由于航空保障装备对战时飞机的完好率、出动率和战伤飞机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航空保障装备的防护对策,提高遭敌袭击时保障装备的生存能力,也是提高飞机保障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战争中,有针对性地搞好伪装防护、反敌侦察、隐蔽企图、欺骗干扰,可有效地抵御打击,保存自己。
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复杂地形,隐蔽开设航空保障装备的储藏地,修建战时仓库;二是利用天然植被以及废弃建筑物等军事目标,根据自然环境和作战需要采用施放烟幕、人工遮障来欺骗敌人;三是提高改变目标的外形、消除目标活动的痕迹等方式,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对航空保障装备的集中地,可采取设置大面积垂直遮障和水平遮障、搭建伪装棚等方法;四是对机场重要的保障装备等不易隐藏的建筑物和战备物资,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假目标或发布假信息来欺骗敌人,保存自己[4,5]。
航空保障装备的合理配置也是提高其生存能力的关键。
根据作战任务,可采取集中防护、定点防护与疏散防护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机种的保障装备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方案,合理部署防护力量。
要搞好航空装备、器材疏散点的预先建设,为战时应急疏散
做好准备。
疏散点的选点和建设应注重平战结合、利于隐藏和交通方便,立足能打、能防、能走、能藏;要充分利用山洞、地下室、人防工事等,并选择靠近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地方,以便转移。
要加强战时机动转移运输力量的建设,重点机场要配备大型的起重设备和高速运输车辆。
4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的人员队伍建设
未来战争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相融合的高技术战争,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必将是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形势和艰巨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能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军事上讲,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指挥人才具有敏捷的思维应变能力,具有较高的谋略水平,善于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从政治上讲,要求各级指挥员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用正确的政治方法把握军事斗争主线;从战争形态上讲,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能加意志的战争,而是科技战、信息战,也是人才的“智力战”。
因此,要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6]。
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的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努力建设“五支队伍”。
一是要采取院校培训、地方引进、军地合训、军种联训、组织集训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支把握信息化特点规律、胜任信息化保障装备组织指挥、熟悉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指挥员队伍;二是要培养一支掌握信息化战争知识、谙熟信息技术运用、善于谋划装备信息化建设和组织的参谋队伍;三是要培养一支掌握前沿信
息知识、具有信息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能够组织保障装备信息系统建设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要培养一支掌握信息应用技术、熟悉信息化保障装备性能和运用的技术保障队伍;五是要培养一支了解相关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操作使用的士官队伍。
要把普及信息知识作为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采用技术讲座、研讨交流、网络教育、集训、自学等形式,使广大官兵把握信息化建设内涵本质、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战应用理论、掌握信息系统和信息化保障装备的使用技能等,提高部队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目前,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是人才成长的当务之急。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一方面应继续抓好适应机械化战争的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应尽快把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大批满足航空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知识型和智能型专业人才。
5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航空保障装备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防护建设和保障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而对于航空保障装备建设来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航空保障装备建设,还要求军内和军外、机关和部队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扎实做好研制、生产、筹措、调配、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科学统筹好各种关系,以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7,8]。
参考文献:
[1] 马绍民,章国栋.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1995:3-30
[2] 徐宗昌.装备保障性工程与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2006:317-364
[3] 库桂生,黄成林.军事后勤新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2004:185-216
[4] blanchard b s.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5th ed.new york:prentice hall,1998
[5] 孔繁柯等.军用车辆工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6] 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军事装备技术保障性学[m].北京:解
放军出版社,2006:252-266
[7] blanchard b s.system engineering management.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7
[8] 陈学楚.装备系统工程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1995:16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