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物体的内能》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3.5《物体的内能》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3.5《物体的内能》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第一课时

【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五节

【主题】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内能的概念,说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描述客服摩擦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说明改变内能的途径,认识用热量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试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画折射光路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1、内能(热能)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寻找与热有关的某种能量。

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内能(internal energy):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

冰也具有内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改变内能的方法

引入: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1.用火焰加热 2. 太阳晒

3. 用手搓

4. 用手焐

5. 在地上摩擦

6. 用锤子不断敲击

7. 反复弯折8. ……

将这些方法分两类,说说你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1)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2)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⑴克服摩擦做功:(如图所示)可以看到U型管中的

红墨水左降右升。

⑵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

解释:⑴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

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⑵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

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

的多少。

联系与应用:

⑴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⑵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3、练一练

1.老师在做“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不断的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填“增加”或“减少”),温度(填“升高”或“降低”)。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这是因为水蒸气对瓶塞,内能(填“增加”或“较少”)。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水蒸气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气,则会看到。

4、课堂小结

●内能的概念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内能的大小?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怎么区别?

四、板书设计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2020.3.22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你看到了一个的世界? 2.是啊,世界是多彩的,神奇的,今天我们就从英国的彼得.西摩的作品中感受世界的有趣。板题。 3.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重要?(奇妙)它就是题眼。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86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家读得很认真,词语也来祝贺你们了(投影出示词语),会读吗? 3.出示带音节的词语。(自由读,分行读,齐读。) 4.去掉音节,还有信心读好吗?请各位同学当小考官,同桌两人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同桌读不好,请你教教他。开始吧! 5.小考官们,现在我也要考考你们,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比较难读,可以提醒一下大家吗?指名读,领读。 (1)适时理解“雕饰”,(雕刻,装饰)拆分法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2)振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只要大家努力学习,也会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 (3)噼噼啪啪:这是怎样的声音?(雨滴、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 (4)蜡烛:“蜡”最早指蜂蜡。成熟蜂巢用沸水融化、过滤、冷却,就会得到蜂蜡。“虫”字旁指的就是蜂巢。(昔:旧的,成熟的)

《狼》优秀教学设计

狼蒲松龄 《狼》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六、教学准备 制作“四步十二法”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四步研读预习表”上的内容(常识研读——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本研读——生字新词、情节研读、基本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研读——立意、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生活研读——自己的启示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4、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读、理解古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一、故事讲述,激趣引读 1、故事讲述: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呢?(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听了以后,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激趣引读: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3、作家作品: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五节-物体的内能-随堂练习-提升-测试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A概念,B概念理解,C概念应用,D综合提升 A类题 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________运动。________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________运动时具有的能(俗称:________)。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_______。 3、物体的________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________降低时,内能就减小。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4、热传递:热量从________物体向________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________部分向______部分传递的现象。 5、热传递的三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热传递总是由________物体指向________物体,高温物体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低温物体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直到两物体温度________为止。 7、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 ' 8、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________;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________。 9、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从外界________热量,内能就增加;物体向外界________热量,内能就会减小。 10、热量的计算:Q=_ Q表示热量、c表示物体的________、m表示物体的质量、△t表示________ c水=________焦/(千克.摄氏度)表示_______千克的水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焦 11、燃料的热值(q):______千克某种燃料______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如液态氢的热值为×108焦/千克,大于汽油的热值×107焦/千克,所以我国“长征3号”火箭用的燃料为液态氢,而不是汽油。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 即Q=_ B类题 1.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 ] 。 A.比热B.质量C.温度D.热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传递过程是高温物体把温度传给低温物体. B.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C. 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有热量少的物体 D.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B.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C.质量相同,温度降低一样的两个物体放出的热量是一样的 。

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重点 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难点 用类比的方法认识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 装有适量冷、热水烧杯(400 mL)各一只、铁丝一段、压缩空气引火仪、酒精灯、锤子、铁砧、砂纸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塞弹出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1.内能 【学生思考】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 【教师讲解】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由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1)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 【思考】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学生看课本图. 【师生共同总结】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怎样才能使一根铁丝温度升高?看看谁的办法多. (2)学生交流归纳小结,教师补充. (3)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分类,并归纳出热传递的特点和热量的概念. 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教师点拨】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提问】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或经验来思考回答. (4)教师演示课本中的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实验结论:做功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 【思考】两个实验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什么不同?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分析讨论】学生解释课前的瓶塞被推起的现象.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 ℃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是网为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 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

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物体的内能》优秀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 执教人:张鑫海 一、教案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温度、内能的关系 三、教案准备: 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四、教案过程: (一)引入 复习机械能。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什么是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 (3)什么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速度、质量、高度等) (三)新课教案

1.通过上面内容的复习,我们发现物体的机械能是从物体的宏观方面来说的,并且大小可以为零。那在物体内部呢,是否也存在着能?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内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从而得出内能的定义,并板书。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思考与讨论: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冬天的冰块具有内能。 (2)高温熔化的铁水具有内能。 (3)静止的石块具有内能。 (4)运动的汽车具有内能。 总结: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内能。 强调并板书: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启发与思考: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有哪些?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它的内能就越大;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不激烈,它的内能就越小。所以,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通过知识扩展与补充,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有关。 1.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温度相同时,大铁球的分子个数多,总的能量就多。可见,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有关。 2.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温度、状态相同时,内能也不同,可见,物体的内能与材料有关。

初一语文下《第六单元 30 狼》优质课教案1

30、狼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水平目标 1.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 ▲重点实词 (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 (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8)屠暴起:突然。 (9)狼亦黠矣:狡猾。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词多义 (1)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止增笑耳(通“只”,仅仅) (3)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 (3)其:积薪其中:代词“它”,指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4)之:久之:无义 亦毙之:代词,指它 (5)前: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6)乃: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7)以: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 ▲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 第三章 第5节 物体的内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 一、单选题 1.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40℃、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加热才能使水升温 B. 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C. 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小 D. 甲杯中的水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的剧烈 2.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温度和物质状态都有关系 B. 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越多的热值越大 C. 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时煤油温度降低得多 D. 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 3.一个热水袋装有质量为1kg,温度为90℃的水,经过4h后,水的温度降低到40℃,下列有关热水 袋内水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是( ) A. 状态 B. 内能 C. 质量 D. 比热容 4.下列四个活动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向下压活塞,浸透乙醚的棉花燃烧 B. 哈气使手暖和 C. 搓手使手暖和 D. 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 5.如图所示,是汽油机工作时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A. B. C. D. 6.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一定相等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D. 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不发生热传递

7.如图,烧瓶内水上方存在着水蒸气,瓶口用软木塞塞住,用小打气筒缓慢向瓶内加压,达到一定程 度时塞子跳起来,瓶内出现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内出现白雾,是因为瓶子外部温度低 B. 出现白雾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C. 该实验能说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D. 实验中向瓶内充气,瓶内气压减小 8.小金测得甲、乙两杯水的温度分别是45℃和7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杯中水的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水的分子运动剧烈 B. 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水的内能小 C. 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少 D. 乙杯中水的热量一定比甲杯水的热量多 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0℃的冰和0℃的水内能相等 B. 物体的内能减少,它的温度一定降低 C. 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功和热量是不同的物理量,单位也不同 10.内燃机的工作物质是( ) A. 水蒸气 B. 汽油或柴油 C. 空气 D. 燃料燃烧生成的燃气 二、填空题 11.萧敏同学用电饭煲做饭,片刻后听到“噗噗噗”的响声,走近一看,发现水蒸气冲动了锅盖。她用学 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了这一现象:水蒸气对锅盖________,水蒸气的内能________,内能转化为锅盖的________。 12.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大家饮用烧开后的水。用天然气灶烧水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 传递”)的方法改变水的内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将5kg初温为20℃的水烧开,需要吸收热量________J。[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 13.用热量、温度、内能三个物理量填空。 (1)今天天气很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 (2)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 (3)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________。 14.城市中到处可见的违章“小广告”,严重影响着城市市容市貌,被称为“城市牛皮癣”,已成为城市管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3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荷花 篇二:《荷花》第一课时公开课 《荷花》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评: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 2.荷花又称莲花或者芙蓉,它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和大作家叶圣陶一起走进这片荷花池,一起品味这一池的荷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带拼音) 指名读,讲解莲蓬:出示莲蓬图,读好轻声 花骨朵儿:这个词是儿化音,谁能读准它。 露出:它还可以读露(水)。 挨挨挤挤:生做动作,一个挨着一个,形容数量很多。翩翩起舞:跳舞很轻快,很美。读美。

3.去拼音,分行读词语,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板书:闻到花香 观察形状 欣赏姿势 想象成荷 回到现实 5.过渡: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品位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赶紧”“跑” 3、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想看荷花的心情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篇三: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呈现多幅荷花照片)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自读课文。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案

18 狼 立足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音形义,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面对复杂情况勇敢机智,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独立精神。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目标任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 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 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

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2.文本链接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导学达标提升素养 (一)整体感知基础归类 1.听课文录音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把握停顿、节奏。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1)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第5节 物体的内能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5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当量的意义。 (5)培养学生综合宏观量来分析微观量的方法和能力 (6)通过分子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类比来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来分析问题。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七年级(下)课程中已经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物体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很大的间隙空间;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混乱运动。 (2)学生在九年级(上)课程中已经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其大小因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当量的意义。教学难点: 1、区分温度、内能两个物理量; 2、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

优课雷雨第一课时1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 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

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总结: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内能。强调并板书: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启发与思考: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探究:1.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分别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只玻璃杯中同时各滴入一滴墨水 看一看________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________,→分子运动得_______ →分子动能______ →物体的内能_________ 实验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将会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温度相同时,大铁球的分子个数多,总的能量就多。可见,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有关。 2.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温度、状态相同时,内能也不同,可见,物体的内能与材料有关。 3.一块冰全部熔化成同温度的水,质量和温度相同,但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间的作用力都改变了,所以分子间的势能也改变了,内能也发生改变了。可见,物体的内能与状态有关。同种物质,质量、温度相同,状态不同,则固液气的内能依次增大。 活动二: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入冬了,天气开始变冷了,经常会感到手冷,你通常是怎么让你的手变暖的?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再从生活实际中举出一些如何改变物体温度的事例。分类总结学生的举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一)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视频演示压缩气体做功实验(硝化棉燃烧),学生归纳原因。总结:对气体做功,使硝化棉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因此燃烧。 实验2:播放内能做功的视频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水蒸气对塞子做功,塞子飞出。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发生液化形成白雾。 板书: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归纳总结出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练习与思考: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事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并且播放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事例的视频资料。播放搓手做功,改变其内能的视频。范的表述内能和分析内能的变化做好铺垫。 重点强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学生举例分析,归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视频:实验探究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狼》优秀教学设计

《狼》 一、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2.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 推荐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狼,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及立体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熟读成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地阐述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四、课前预习:

1.查找作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五、课堂学习: 一、引言揭题,积累词语 请同学们说说带“狼”字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师总结:狼历来都是反面形象的代名词。今天让我们感受一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否能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及“立体教学法”提倡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立体交叉”、“综合利用”等教学手段,把图片和音乐作为本文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课伊始就全情投入,取得“成功一半”的良好效果。说带“狼”的词,一是先入为主,暗示本文的主旨,二是潜移默化,强调积累的重要。 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温故知新: 翻译句子:缀行甚远。 而两狼并驱如故。 乃悟钱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2、请大家以“狼”的角度与口吻,根据这四句话,复述故事情节。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骤然、热烈、持久”等词语,会正确书写“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等词语,理解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内心忧郁、自卑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品悟课文的1——3 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

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等方面的课件。 【课堂预设】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读一读吧!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几句诗来自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 ,让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语吧,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啊,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一、初读课文,反馈预习情况 1、揭题: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掌声” 。一起读。读得轻、快。 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之间的事情。事虽然小,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 2、(拿出学习单) 3、反馈 (1)来看第一题,已经完成的打“√” 。 (2)和同桌合作。读对的请给同桌打星星,不会的请你教 教他。

《狼》公开课教案

《狼》公开课教案 桂园中学林慧渊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联系现实生活,领悟文章意味深长的寓意 3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改写文章。 重点:理解、积累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解一词多义现象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 难点: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改写文章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这么一篇奇异的“狼”的故事,我们今天先来掌握字词、疏通文意,了解这个故事,在这基础上,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对它进行改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更精彩。 二、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及节奏。 1字音 2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场主/积薪/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三、读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竞赛背诵。 四、试译重点句子。在译句基础上进行对比,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容易理解错误的词语,以及特殊句式。 (1)止有剩骨。(“止”通“只”,只。)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停止) 通假字:“止”通“只”,只。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在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名词,敌人,在文中指屠户。) (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6)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多义词:敌、意 (7)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原意为狗,在文中是指像狗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8)一狼洞其中。(原为名词,在文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打洞。) (9)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原为名词,在文中活用为状语,意思是从隧道。) 词类活用:犬、洞、隧 (10)止增笑耳。(罢了)(《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1)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股:大腿。而“尻”才解为“屁股”。)(《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起走。”) 容易理解错误的词语:耳、股。 (12)投以骨。(应该是“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这是一个倒装兼省略句。)特殊句式:投以骨。 五、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提问: 1,在1至4段各用一个动字来概括屠户与狼的情况。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观察文中屠户与狼的动作与神态,体会屠户与狼的性格特征。 狼:贪婪、凶狠和狡诈 屠户:勇敢、机智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原文回答。 (1)“屠惧,投以骨” 之后狼的跟踪停止了吗?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这时屠户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是什么?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面对屠户的防御,狼采取了哪些行动?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作者怎样评价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4你在阅读后得到了些别的启示吗? A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B人比狼更有勇气、智慧与力量。 C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物体的内能导学案(无答案)

第5节物体的内能

探究点一内能 [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运动着的子弹具有动能,形变的弹簧具有势能,由此对比分析你有什么启示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构成物质的分子既有动能也有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分析图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快,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减慢,内能减少。由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因此内能也俗称为热能。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内能的改变[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吗?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图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此外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