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大纲2012版

传播学概论大纲2012版
传播学概论大纲2012版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306707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 57讲课学时:57 实践学时:0

学分: 3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使他们能够树立起科学的传播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传播的应用能力。

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信息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讲授本课程要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要注意从现代信息社会角度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讲授的重点为大众传播,同时注重普及性与应用性,要给学生详细分析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本章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明确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二)学时

2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2)传播与信息

(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2.传播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二)学时

2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3)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3)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分为几个阶段?

2.为什么说信息爆炸并不等于信息满溢?

3.讨论:如何抵抗西方的信息侵略?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符号的定义、基本功能,理解象征的意义和文化传播的象征性。

(二)学时

3学时

(三)讲授内容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2)信号与象征符号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

(2)符号意义的分类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3.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符号的定义与基本功能是什么?

2.符号在编码与解码过程中如何传达象征意义?

3.讨论题:以普通语义学分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哪些错误?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并理解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二)学时

4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传播过程的特点

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如何理解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2.掌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二)学时

4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2)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动机

(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6.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怎样理解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个人影响是怎么在两极流动传播中发挥作用的?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群体传播及其基本功能、组织传播的功能和特点。

(二)学时

4学时

(三)讲授内容

1.群体传播

(1)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2)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3)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2.组织传播

(1)组织与组织传播

(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3)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5.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什么是群体传播?群体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组织传播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

3.社会认同模式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基本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二)学时

课堂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三)讲授内容

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大众传播的定义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怎样理解拉扎斯菲尔德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观点?

2.讨论:结合实际谈谈电视对文化的冲击。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的几种规范理论。

(二)学时

3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分析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的异同点。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理解“电子乌托邦”。

(二)学时

3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2.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6.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2.评析麦克卢汉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理论。

3.理解并运用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分析当前的媒介现象。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掌握“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理解、掌握“使用与满足”理论。

(二)学时

6学时

(三)讲授内容

1.“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大众”的概念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3)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3.“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3)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6.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2.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适应和引导受众的动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传播效果的历史与发展;理解、掌握传播效果概念和类型;理解、掌握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制约因素。

(二)学时

6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传播效果的概念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3)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3.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什么是传播效果?其构成因素有哪些?

2.评估传播效果应遵循哪些原则?

3.对比分析魔弹效果论与微弱效果论的各自不足之处。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掌握“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知沟”理论。(二)学时

课堂讲授5学时,讨论1学时。

(三)讲授内容

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3)“培养”理论的外围

4.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结合实际理解分析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2.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的关系如何?

3.讨论:电视在儿童早期成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掌握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了解“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二)学时

3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2.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结合实际,谈谈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一)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掌握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理解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掌握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二)学时

3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2)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2.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1年。

3.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倪波、霍丹著,《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6.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有哪些?

2.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其各自观点是什么?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与基本过程;掌握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二)学时

4学时

(三)讲授内容

1.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2)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2.抽样调查法

(1)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2)问卷设计

3.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2)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3)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4.控制实验法

(1)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2)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四)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

(五)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问卷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3.运用传播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新闻传播方面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四、实践环节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能运用传播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新闻传播方面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五、课外思考题及课程讨论

1.以普通语义学分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哪些错误?

2.结合实际谈谈电视对文化的冲击。

3.电视在儿童早期成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4.结合实际,谈谈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手段。

八、考核方式

第三学期考试。期末独立完成书面学习报告,与平时成绩按5比5计算学期成绩。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学》(修订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李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十、说明

传播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又偏重于理论,所以应该多结合实际讲解。

大纲制定人:宁威

大纲审定人:鲁晓霞

修订日期:2012年7月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对全国3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七大类、95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评分,为公众了解高校特色学科提供了一个相对权威、客观的渠道。以下是土木工程专业官方大学排名: A+等级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 A等级: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福州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侨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深圳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河北工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B+等级: 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燕山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海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黑龙江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成都理工大学济南大学江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北大学湘潭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林业大学宁波大学青海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浙江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西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集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四川理工学院烟台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平顶山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三峡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攀枝花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盐城工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黑龙江工程学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3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_______、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 2. 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包括语言传播革命、书写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_______和互动传播革命。 3. 信息侵略一旦突破了_______的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的横向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_______、系统论方法“三论”方法。 5. 区别和认识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运用_______、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传播过程等六种尺度和标准进行分析。 6. 广播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被人们称为_______媒介。 7. 求新求快、求实重尊、求知得趣、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曲重奇、求深重活、求真重美是受众_______的八种表现。 8. 中国大陆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值得重视的研究倾向是重复性、依赖性、_______、实用性。 9. 运用赞扬法要注意四点:真心诚意、明确具体、符合实际、

_______。 10. _______、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媒介信息的主要特征为新闻性、_______、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2.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有补充作用、_______、强调作用、否定作用、重复作用、调节作用。 13. 对于传播者和决策者,在传播谋略策划中,最困难的不是做决策、想主意,而是充分地占有、正确地把握_______。 14. 因为新闻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完全没有成见、像白纸一般的_______报道是不存在的。 15.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包括价值、信源、知识面、_______、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符号用来代表什么,叫做( )。 A. 符号的形式 B. 符号具 C. 能指 D. 所指 2. 亚历山大·戈德所说的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属于传播的定义的( )。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课程概述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 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 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 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2.如果有兴趣的话,尝试对当今出现的一些媒介现象进行分析。多多翻阅业内核心期刊杂志,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所学去加以解释,同时比照其他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观点。这将对理论学习极有助益,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亲和力。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最新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资料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信息表达最不规范的传播类型是( B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传播过程中“不速之客”的要素是(B) A.媒介 B.噪音 C.讯息 D.信宿 3.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 C ) A.精神环境 B.客观环境 C.虚拟环境 D.理想环境 4.托尔曼认为,人类说话只是一种(A) A.工具 B.社交 C.游戏 D.娱乐 5.美国电视开始摆脱娱乐媒介的局限性,参与总统大选从而染指政治的年代是20世纪(B)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6.被公认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者是( D ) A.勒温 B.霍夫兰 C.李普曼 D.施拉姆 7.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发生在(C) A.1962年 B.1972年 C.1982年 D.1992年 8.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其中第三次传播革命是( B ) A.口语传播 B.印利传播 C.文字传播 D.电子传播 9.我国毕羿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大约早了( C ) A.200年 B.300年 C.400年 D.500年 10.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与印刷媒介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C) A.前部落化阶段 B.部落化阶段 C.脱离部落阶段 D.重新部落化阶段 11.在美国媒介舆论监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D) A.越南战争调查 B.古巴事件调查 C.肯尼迪遇刺调查 D.水门事件调查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指(D) A.报纸和期刊 B.报纸、期刊和图书 C.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 D.各种大众传播媒介13.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形成的前提是(B) A.新闻业的职业性 B.新闻业的独立性 C.新闻业的自律性 D.新阏业的利益性 14.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众媒介运行所围绕的核心是(A)A.传播者 B.接受者 C.广告商 D.生产商 15.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D) A.媒介商品化 B.媒介专业化 C.媒介跨国化 D.媒介集团化 16.我国媒介产业中最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是(A) A.报纸产业 B.杂志产业 C.广播产业 D.电视产业 17.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之一是(B) A.消遣娱乐 B.麻醉精神 C.满足自我 D.传承文化 18.人际传播的传者和受者(D) A.角色固定 B.角色模糊 C.角色相对固定 D.角色不断互换 19.部门经理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工作,属于组织传播中的(A)

传播学概论试题

传播学概论试题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 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 的观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是(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全国4月自考试卷(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全国2005年4月自考 试卷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4月18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传播内容和传播目的无关的信息干扰,可看作是( ) A.信息匮乏 B.信息反馈 C.信息低量 D.信息超量 2.布里德认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所担负的职能是( ) A.思想控制 B.社会控制 C.外部控制 D.内部控制 3.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效果也称( ) A.示范效果 B.心理归因效果 C.视野制约效果 D.累积效果 4.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媒介是信息流通渠道的( ) A.不固定的把关人 B.重要把关人 C.次要把关人 D.主要把关人 5.大众传媒的自我控制也称为( ) A.他律 B.内律

C.自律 D.外律 6.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 7.下列研究方法中,所需费用相对来说最低的是( ) A.问卷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抽样调查法 D.控制实验法 8.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 ) A.符号解读 B.符号化 C.接受信息 D.传送信息 9.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 10.大众传媒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属于( ) A.说服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环境监测功能 D.使用与满足功能 11.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 A.大众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社会传播 12.在网络时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信息把关方式的改变指的是

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今天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历经一年的“体检”,全国391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235个学科的“家底”初步摸清。这样的学科评估此前曾有过两次,此次评估结果显示,排在前5位的学科多数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表明国家重点建设投入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评估统计结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在文理医基础学科、工科、社会学科等方面显示出整体优势。这次评估结果显示,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与前两次评估比较,传统学科评估结果相对稳定,新兴学科有一定波动,学科内涵界定宽泛的学科结果变化相对较大。 评估过程和评估标准 除了评估结果,更引人关注的是评估的过程和新颖的评估标准。 “北大现有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有50个,参加第三次学科评估的是已经招生的48个,这次评估总体体现了北大学科的整体面貌和水准,评估结果靠谱。”参加学科评估的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仰麟教授说:“现在大学都在关心各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内涵建设,这也是高等教育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关键点。”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目的就是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在参加此次学科评估的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中,除2所“211高校”外,其他“211高校”、“985高校”均参加了评估。全国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1、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和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 2、西梅尔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产生了影响,一本《陌生人》,另一本讲述的是“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 3、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 4、拉斯韦尔提出的五种传播研究 (1)对“谁”即传播主题的研究,为控制分析 (2)对“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为内容分析 (3)对“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为媒介分析 (4)对“对谁说”即传播接收者的研究,为受众分析 (5)对“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为效果分析 5、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 6、场论:勒温吸取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并赋予其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 7、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被整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吸引,他潜心研究两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奥妙,并将心理学知识与传播学研究对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逐步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 8、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9、虚拟环境: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人们头脑中的图像 10、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提供解释 11、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概括者” 12、批判学派具有的特点: A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B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C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1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14、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 15、“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6、传播学界的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7、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有三大方面的差异,包括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 18、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有的不同意见 【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大众媒介就是能改进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大众媒介可以为受众提供有关社会问题的信息,以此推动社会变革。 【批判学派】认为大众媒介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公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武器,是控制公众、维持现存制度和阻碍社会变革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