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传播学》,能够阐述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体系。
2.运用教育传播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有意把所学的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继续从事教育传播理论的探究,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而努力。
4.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456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和课程小论文进行考评;(2)教学目标3、4的达成度通过网络课程作业、期末考试的完成综合考评;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平时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10%)设此考核项目,目的是控制无故缺课和课堂懒散无纪律情况,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者被老师发现一次扣5分。
(2)平时作业(30%)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发言、网络课程作业、课程小论文,评分以课堂讨论时是否积极发言、网络课程作业的完成程度以及课后小论文的质量等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
(3)期末闭卷考试(6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达50分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六、参考教材1. 建议教材[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主要参考书[1]高蕴绮.教育传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传播理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如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受众研究等。
熟悉各种传播类型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功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传播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伦理意识。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传播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传播的定义和内涵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类型的特点和规律3、传播模式与过程经典传播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等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和反馈机制4、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的角色和职责受众的类型、特点和心理受众研究的方法和理论5、传播内容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传播内容的制作和选择信息的编码与解码6、传播媒介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新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挑战7、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经典理论,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的变化8、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传播中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网络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9、跨文化传播文化的定义和要素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教育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传播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与传播的本质、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将传播理论和技巧应用于教育领域。
本文将就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课程简介教育传播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和传播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传播理论和技巧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教育传播的概念与理论、教育传播的方法与技巧、教育传播的应用与评估等。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2. 培养学生运用传播理论和技巧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教育传播活动的能力;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应对教育传播领域的挑战。
三、教学内容1. 教育传播的概念与理论本部分将介绍教育传播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理论框架。
学生将了解教育传播的本质、目的和意义,以及教育传播与其他传播领域的关系。
2. 教育传播的方法与技巧本部分将介绍教育传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媒体选择、信息传递、受众分析、沟通技巧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
3. 教育传播的应用与评估本部分将介绍教育传播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评估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教育传播活动,并通过评估来改进传播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教育传播的整体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教育传播领域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育传播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教育传播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教育传播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
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反馈。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2024
引言: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梳理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这个教学大纲,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内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2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任务1.3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4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2.1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过程2.2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范式2.3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假设2.4传播效果理论及其实证研究2.5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三、传播媒介与技术3.1传播媒介的分类与特点3.2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3.4传播媒介的道德与伦理问题3.5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研究四、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4.1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信息受众和信息载体4.2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和模式4.3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因素4.4传播环境与社会影响力4.5传播反馈与传播管理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5.1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5.2媒介环境与民众心理5.3社会问题的传播与解决5.4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5.5传播政策与传播战略总结:通过对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且实用的学科。
通过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提升传播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传播研究和传媒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论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第三章:传播媒介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第四章:传播内容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第五章:传播效果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第六章:传播与社会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出勤率2、课堂参与度3、小组讨论表现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5、期末考试成绩六、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4.本章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三)信息社会第二节符号(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二)符号的特征(三)符号的类型(四)讯息第三章:传播类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掌握每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向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大众传播的正功能;理解:内向传播的实质;大众传播的特征;自我表露;约哈里之窗;麻醉精神说;掌握: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动力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本章教学重点:内向传播的实质;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实质与功能。
4.本章教学难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实质(二)内向传播的形式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第三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第四节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实质(二)大众传播的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及模式。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理解: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二)传播模式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第五章:传播者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制度,了解四种传播体制及其理论局限;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掌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了解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制度;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理解: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传播体制;把关人;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4.本章教学难点:四种传播体制;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与把关(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第六章:传播内容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易读性测量及其应用、批评;内容分析的流程、作用;文本分析的流程、作用;大众文化。
4.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的流程;文本分析的流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易读性测量(二)内容分析(三)文本分析第三节大众文化第七章:传播媒介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报纸的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广播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手段;电视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媒介(一)界定传播媒介(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四)互联网(五)媒介的选择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四节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一)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八章:受众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受众1.受众的界定和类型2.受众的特征3.受众的变迁第二节受众主体1.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2.传受关系3.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受众权利第三节受众研究1.国内外受众价值的认识2.受众理论第九章:传播效果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了解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的内涵;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传播效果的内涵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第三节传播效果的理论(一)个人效果(二)群体效果(三)社会效果(四)文化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的未来去向第十章:传播学的历史与方法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学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研究方法四、教学参考资料[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五、课外自主学习要求1.阅读相关书籍:针对传播学每章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论文,完成读书笔记。
2.关注传播热点现象:要求学生利用10学时的课外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查阅或进行网络资料查阅,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传播实践,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
3.参与传播实践:要求学生利用传播媒介,至少完成1周(7天)的传播者实践活动。
每天更新内容不少于200字。
执笔人:艾尔丽日期:2013.6.28审核人:成曙霞日期:201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