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之欧阳家百创编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欧阳家百创编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大基本命题出发欧阳家百(2021.03.07)1.导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
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
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
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
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
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
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
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
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佐证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之欧阳歌谷创编
传播学概论欧阳歌谷(2021.02.01)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传播的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缺点:(1)传播距离有限(2)信息难以保存(3)精确度低2、文字传播时代优点:(1)信息可以长久保存(2)拓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3)提供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3、印刷传播时代意义:印刷术的发明,标志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4、电子传播时代意义:(1)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技术(3)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4)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符号定义:分类:1、信号2、象征符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创造物2)不仅能够表现具体事物,也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3)非遗传,由传统或学习继承4)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不存在必然联系,二者关系具有随意性符号基本功能:(1)表述说明(2)传达(3)思考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意义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之欧阳理创编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
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
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
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
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
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
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
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5702课程名称:传播学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教学班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传播学》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传播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相关应用,使其今后更好的从事相关方面工作。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的功能、传播学的发展等理论知识,以及介绍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具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释现象、分析与研究问题的基本能力。
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for the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t aims to teach student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prepare them better for the related work in their future career.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the function and aims of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some inportant research area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中真实性的重要性和媒体使用过程中信息筛选的必要性,使学生具备更佳的媒介素养,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在未来形成诚信服务、德才兼修的职业素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之欧阳治创编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学派整理之欧阳家百创编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欧阳家百(2021.03.07)耶鲁学派:霍夫兰芝加哥学派(单独说)语用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英尼斯:传播偏向论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注:经验学派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人物: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耶鲁学派:主要人物: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重要人物: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帕克:社会互动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多媒体教室方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多媒体教学系统欧阳家百(2021.03.07)设计方案前言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媒体正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停留在“粉笔、教鞭和纸张”固有模式的传统教育体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极大限制,已不能适应培养具有新技术、新知识密集型人才的需要;及传统教育所存在的缺少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细分、潜力挖掘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通过智能化设计,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技术,应用到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新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以解决传统教学所在的负面问题。
根据学校方面的要求和建设目标,通过系统集成,达到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化的功能,本着经济适用,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升级需要。
保护投资商利益,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多媒体教学系统简介:多媒体教学系统由计算机、DVD、中央控制、实物展台、功放、音箱、投影仪等A/V设备构成;完成对各种图文信息(包括各种软体的使用、DVD/CD碟片、各种实物、声音)的播放功能;实现多媒体电教室的现场扩音、播音,配合大屏幕投影系统,提供优良的视听效果。
一、本系统设计说明(一)、概述当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我国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了相当成效。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市场的趋势所在。
随着现代化教学系统在各大院校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集多功能教室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演播系统於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教育行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非常感谢贵方给予我们参加本项目设计的机会,我们将本着诚挚、认真的态度,根据本项目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利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我们丰富的工程经验,充分考虑整体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操作简易性、经济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之欧阳索引创编
新媒体概论欧阳家百(2021.03.07)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8)1.1 什么是新媒体 (8)1.1.1新媒体的定义 (8)1.1.2 新媒体的特征 (9)1.1.3 新媒体的形式 (9)1.1.4 新媒体的内容 (10)1.2 新媒体的历史 (10)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0)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1)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7)2.3.2成熟期 (17)2.3.3过时期 (18)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20)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1)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1)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2)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3)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7)4.2.3 个人隐私 (28)4.3 其他控制手段 (29)4.3.2 技术控制 (29)4.3.3 NGO控制 (30)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31)5.1 网络社会 (31)5.1.1 网络历史 (31)5.1.2 网络类型 (33)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4)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4)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4)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5)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5)5.2 阶层结构 (36)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6)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7)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9)5.2.2 阶层变迁 (41)5.2.3 阶层目标 (42)5.2.4 阶层认同 (42)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43)5.3数字鸿沟 (43)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3)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4)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5)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5)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6)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8)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9)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50)6.1 网络参与 (51)6.1.1 网络赋权 (51)6.1.2 社会运动 (52)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53)6.1.4.1 动员机制-悲情 (54)6.1.4.2 动员机制-戏谑 (54)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55)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56)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56)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6)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7)6.2 网络治理 (58)6.2.1 网络治理 (58)6.2.2 信任机制 (58)6.2.3 协调机制 (59)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60)6.3 电子政务 (61)6.3.1 电子政务 (61)6.3.2 发展阶段 (62)6.3.3 绩效评估 (63)6.3.4.1 政务微博发展 (63)6.3.4.2 政务微博误区 (64)6.3.5.1 政务微信发展 (65)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65)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65)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65)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65)7.1 信息经济 (65)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65)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67)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67)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9)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9)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71)7.2 创意产业 (71)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71)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73)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74)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7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75)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7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7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76)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7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77)7.3 电子商务产业 (77)7.3.1 电子商务 (7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7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79)7.3.2.3搜索引擎营销 (7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8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8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8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1)8.1 网络文化概念 (81)8.1.1 网络文化界定 (8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82)8.1.3 网络文化层面 (82)8.2 网络文化建构 (84)8.2.1.1 网络语言 (84)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85)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86)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86)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86)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87)8.3 网络文化影响 (88)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88)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89)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89)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90)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91)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92)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之欧阳史创编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区别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级学科,特指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
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比如,传统的中国语言与文学/中文是一级学科,而具体到下面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以及语言方面的专业都是二级学科.欧阳家百(2021.03.07)概述: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进了校门就可以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
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用四位码表示,例如:0101哲学。
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用六位码表示,例如:010103外国哲学。
【注】二级学科无法申请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可以申请成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而一级学科一旦申请成功,其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可申请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成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之后的第13大类学科。
学科门类及所设一级学科、二级学科01 哲学0101一级学科: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02 经济学0201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 财政学 020204 金融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03 法学0301 一级学科:法学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030110 军事法学0302 一级学科:政治学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 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030208 外交学注:0300206 行政学(部分)调至公共管理0303 一级学科:社会学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4 一级学科:民族学030401 民族学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305 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04 教育学0401 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较教育学040105 学前教育学 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0402 一级学科:心理学040201 基础心理学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0403 一级学科:体育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05 文学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050101 文艺学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2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3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050301 新闻学 050302 传播学06 历史学0601 一级学科:历史学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最近考古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060103 历史地理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学)060105 专门史 060106 中国古代史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 060108 世界史07 理学0701 一级学科:数学070101 基础数学 070102 计算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4 应用数学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0702 一级学科:物理学070201 理论物理 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 070206 声学070207 光学 070208 无线电学0703 一级学科:化学070301 无机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4 一级学科:天文学070401 天体物理 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705 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6 一级学科:大气科学070601 气象学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7 一级学科:海洋科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 070702 海洋化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 070704 海洋地质0708 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802 空间物理学0709 一级学科:地质学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0902 地球化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070904 构造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0710 一级学科:生物学071001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071003 生理学 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 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 071008 发育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 071012 生态学0711 一级学科:系统科学071101 系统理论 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0712 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071200 ☆科学技术史08 工学0801 一级学科:力学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80102 固体力学080103 流体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0802 一级学科:机械工程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车辆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3 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不设二级学科)0804 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5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6 一级学科:冶金工程0807 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080801 电机与电器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9 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1 物理电子学 080902 电路与系统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10 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1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2 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3 一级学科:建筑学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0814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5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6 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7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081703 生物工艺 081704 应用化学081705 工业催化0818 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3 地质工程0819 一级学科:矿业工程081901 采矿工程 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0820 一级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1 油气井工程 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0821 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1 纺织工程 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4 服装0822 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 082202 制糖工程082203 发酵工程 082204 皮革化学工程0823 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4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 轮机工程 082403 水声工程0825 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1 飞行器设计 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0826 一级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0827 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828 一级学科:农业工程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 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29 一级学科:林业工程082901 森林工程 082902 木材料科学与技术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0830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1 环境科学 083002 环境工程0831 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0832 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1 食品科学 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 农学0901 一级学科:作物学09010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0902 一级学科:园艺学090201 果树学 090202 蔬菜学090203 茶学0903 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090301 土壤学 090302 植物营养学0904 一级学科:植物保护090401 植物病理学 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3 农药学0905 一级学科:畜牧学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3 草业科学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0906 一级学科:兽医学0907一级学科:林学0908 一级学科:水产10 医学1001一级学科:基础医学1002一级学科:临床医学1003一级学科:口腔医学1004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5一级学科:中医学1006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1007一级学科:药学1008一级学科:中药学11 军事学1101一级学科: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1102一级学科:战略学1103一级学科:战役学1104一级学科:战术学1105一级学科:军队指挥学1106一级学科:军制学1107一级学科:军队政治工作1108一级学科: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12 管理学1201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1202一级学科:工商管理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3一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1204一级学科:公共管理1205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3 艺术学1301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2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1303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1304一级学科:美术学1305一级学科: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人际传播理论之欧阳治创编
第一章行为组合理论AAT一、行为组合理论简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我们怎么可能听、说、想、做我们从未听过、说过、想过、或做过的事情?当你和我写下自己的句子,我们就在做着某种就许多方面而言都意义非凡的事情。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去写、去说和去想新的东西。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并且不停地在创造。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困境:1、创造性天赋无法提供帮助的经历。
安慰朋友时用谎言说服别人时求职面试太想留下好的印象时2、我们的行为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的,为何有那么多旧的成分,如果是旧的,那么创造性何在?运用同样的语言结构固定的语气表情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交往的信息到底是如何生成的?二、行为组合理论的目的和假设1、解释两类现象:A、显性行为尤其关注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你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也就是,你说了什么,你是如何说的,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是什么样的,等等B、思考过程当我们形成和生成我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时,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比如,你如何能够告诉室友你的度假情况?你如何能够向你的弟弟解释星星白天去了哪里?或者,你如何能够用合适的词语或行为向某人表达你爱她?AAT感兴趣的思想过程不仅限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中,还包括诸如预先计划和预演那样的过程——它们可能出现在互动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AAT关注的思想过程也包括那些与我们不说的东西相关联的过程,诸如“编辑行为”(即:不打算说出我们正在想的事情)和“编码失败”(即:无法将我们的想法付诸文字)等过程。
2、人们为什么需要理解与信息形成和生产相关的那些过程?理解包含在表达和形成讯息中的各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讯息行为的质量表达和形成讯息的过程本身就十分有趣3、研究的方法三大研究取向:实证主义诠释批判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真实性不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错让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传播学必考几个理论之欧阳家百创编
沉默的螺旋理论欧阳家百(2021.03.07)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2、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意义: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局限: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第一章欧阳家百(2021.03.07)第二章新闻本源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在前,新闻在后。
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
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含义:1.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
2.报纸。
3.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机构)4.新闻报道(各类消息)陆定一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一、真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最根本的属性和最基本的特征。
纪录片脚本之欧阳学创编
一.大纲画面:1、小组成员来到食堂开会,讨论确定影片主题2、业业找资料3、第一天的拍摄4、第二天的拍摄(以此类推)……5、最后一天的拍摄6、付超的后期剪辑工作7、小组成员的采访【采访的问题】对摄影师:1、拍摄的工作具体要做些什么呢?2、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2、在这次拍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呢?对后期剪辑者:1、你具体负责哪些工作?2、在后期的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3、通过这次的团队合作,这样的过程让你有什么养启发或是感受?收集资料者:1、你要进行哪些资料的收集?2、在收集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3、在这次工作中,你有什么感受?二.具体脚本部分场景景别人物角度内容备注一、第一次会议食堂(外)大景别(全景)小组成员正面、背面小组成员陆续走进食堂开会食堂(内)全景小组成员正面、侧面、背面大家集中坐在一起开会,开着着电脑。
中景付超正面、侧面、付超开始讲话。
近景朵朵、叶叶正面、侧面、斜侧面两位成员的反应状态特写付超手势或者手指点击鼠标动作、在键盘上打字动作特写电脑屏幕打字的内容或者其他近景朵朵或者叶叶正面、侧面谈自己的看法,想法(或反应状态)中景其他两位成员正面反应状态中景付超正面、侧面付超给出总结:确定脚本或者各自回去找资料,在进行一次讨论第二次会议(脚本基本与第一次会议相同)筹备,脚本的编写宿舍内全景叶叶正面、侧面、斜侧面、背面、叶叶认真的在网上找资料,编写影片脚本中景叶叶正面、测面、斜侧面叶叶认真的表情和动作近景叶叶正面、斜侧面叶叶认真的表情。
新媒体概论重点之欧阳家百创编
填空:欧阳家百(2021.03.07)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
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媒介依存症)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
“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
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
认识媒介文化 笔记之欧阳法创编
尼克·史蒂文森,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
主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Globalization)等课程。
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
19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于1995年出版,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Avebury出版)。
从1991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
2001年赴诺丁汉大学任教。
1996年,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研究。
研究成果于2001年与由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出版,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意义生成》(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 StyleMagazines)。
史蒂文森最近的著作有朗曼(Longman)出版的《媒介转型:全球化、伦理和道德》和编著的《文化和公民身份》(公司出版)。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要《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以下简称《认识媒介文化》)一书是1995年由塞奇(Sage)公司出版的。
该著作先后被译为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文版由王文斌翻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02年,《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在英国出了第二版,主要是增补了一些有关网络等新媒体的内容。
《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欧阳家百(2021.03.07)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4.本章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三)信息社会第二节符号(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二)符号的特征(三)符号的类型(四)讯息第三章:传播类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掌握每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向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大众传播的正功能;理解:内向传播的实质;大众传播的特征;自我表露;约哈里之窗;麻醉精神说;掌握: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动力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本章教学重点:内向传播的实质;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实质与功能。
4.本章教学难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实质(二)内向传播的形式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第三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第四节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实质(二)大众传播的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及模式。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理解: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二)传播模式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第五章:传播者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制度,了解四种传播体制及其理论局限;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掌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了解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制度;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理解: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传播体制;把关人;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4.本章教学难点:四种传播体制;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与把关(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第六章:传播内容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易读性测量及其应用、批评;内容分析的流程、作用;文本分析的流程、作用;大众文化。
4.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的流程;文本分析的流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易读性测量(二)内容分析(三)文本分析第三节大众文化第七章:传播媒介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报纸的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广播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手段;电视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媒介(一)界定传播媒介(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四)互联网(五)媒介的选择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四节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一)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八章:受众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受众1.受众的界定和类型2.受众的特征3.受众的变迁第二节受众主体1.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2.传受关系3.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受众权利第三节受众研究1.国内外受众价值的认识2.受众理论第九章:传播效果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了解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的内涵;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效果的内涵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第三节传播效果的理论(一)个人效果(二)群体效果(三)社会效果(四)文化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的未来去向第十章:传播学的历史与方法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学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研究方法四、教学参考资料[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五、课外自主学习要求1.阅读相关书籍:针对传播学每章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论文,完成读书笔记。
2.关注传播热点现象:要求学生利用10学时的课外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查阅或进行网络资料查阅,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传播实践,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
3.参与传播实践:要求学生利用传播媒介,至少完成1周(7天)的传播者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