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旅游情况概述(至2012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格里拉旅游概况

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它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宝地”,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全境共有26个民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自然风光:

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腹地,是云南、四川及西藏三省交汇处,也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总面积11613平方公里。境内雪山耸立,草原广阔,大川大河遍布。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0座,较为著名的有巴拉格宗雪山、浪都雪山、哈巴雪山等,山势磅蹲,姿态万千。另有举世闻名的虎跳峡,以其磅礴的气势吸引着中外游人。长江第一湾垂柳和稻香氤氲,铺呈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一派江南田园风光。苍凉的茶马古道上,许多石门关及滇西奇观的色仓大裂谷都以其绝纱的景致向游人畅开怀抱。在雪山深处,草原腹地,林海中的碧塔海、属都湖、纳帕海等无数清幽宁静却又深邃神秘的高山湖泊呼唤人们去撩开她们美丽的面纱。这些高原湖泊清例纯净,周围植被完整,未受过任何污染。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白水台与下给温泉、天生桥温泉、上桥头温泉等天然温泉组成一幅名泉流溪图。云南最广阔的牧区也在香格里拉,那里草原千里,牛羊成群,牧歌起处,风情醉人。境内兼有亚热带、温、寒三种气候。金沙江河谷一带气候干燥炎热,而大小雪山为寒温带高山气候。

民族环境

香格里拉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香格里拉境内共有26种民族生活着,其中有9种世居民族。主要包括藏族、纳西族、回族、白族、汉族、傈僳族、彝族、普米族等,其中以藏族人口最多,占总人数的33.81%。香格里拉藏族自称“博”,主要分布在建塘镇、小中甸乡、格咱乡、东旺乡、尼西乡、五境乡、尼汝村、安南村等地。纳西族是香格里拉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三坝乡、金江乡、上江乡、虎跳峡镇、洛吉乡等乡镇。彝族自称“诺苏”,在香格里拉境内有较长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虎跳峡镇、金江乡、洛吉乡、三坝乡等乡镇。

香格里拉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强烈的区域特点,建塘镇的歌卓、尼西的情舞、五境的热巴同属藏族舞蹈,但风格,形式迥异、或深沉凝重,或潇洒飘逸,而热巴舞则热情奔放。香格里拉民族的多样性和生物分布的多样性是融为一体的。香格里拉从最低点海拔1300米到到最高海拔6700米的梅里雪山的主峰之间,形成立体形的气候分布,也形成了立体形的民族分布。藏族生活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往下走就是普米族、彝族、傈粟族、纳西族、白族、汉族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理解、共同发展、融和着亲情的民族关系。恰如一股雪山溪流,顺流而下,雪山上的藏族居民就要尽可能地把水源管护好,在取水和用水的同时,要保证水源的清洁度,使雪山下的其他几个民族还能饮用、灌溉,而山下民族生产的粮食及生活用品等又能对山上的藏民生活有所补充。在香格里拉,有些家庭里就可以看到藏族的阿妈、纳西族的阿爸、白族的亲家这样一种多民族的婚姻家庭关系,这种亲情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宗教文化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藏经记载,其隐藏在青藏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中央耸立的同环雪山,初称为卡拉巴王宫,宫内居住著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人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為“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并牢牢地控制著世界。事实上长期以来,这条"地之肚脐"的神秘通道,一直作为到达香格里拉王国的唯一途径而成为寻找香格里拉的关键。

就如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所记叙的那样,香格里拉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各种信仰和平共存的地方,四处遍布着藏传佛教寺庙、基督教教堂、道观和儒教祠堂。

香格里拉的藏民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一些其它的少数民族也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藏民的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你走进香格里拉,便能见到许多金碧辉煌的寺院,身着红衫的僧人,刻满经文的玛尼堆以及白塔和山顶上的经幡。从藏民的家庭布置、身着打扮、生产劳作、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生儿育女等习俗中,都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对藏民的影响之深远。香格里拉境内有众多大小不一的藏传佛教寺院,最著名的是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噶丹松赞林寺和德钦的噶丹东竹林寺,噶丹松赞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个寺院,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以北五公里处的佛屏山上,是藏区十三林之一,为五世达赖按"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的神示于1674年奏请康熙皇帝所建,至今已300多年,外形酷似布达拉宫,故称小布达拉宫。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讲求的是普渡众生,渡人渡已。藏民全是佛教徒,他们的生活以佛为中心,寺院和喇嘛在藏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香格里拉藏民的村口村尾都有乱石堆成的玛尼堆,供人们祈祷转经用,街口和三岔路口都建有白塔以祈求平安。他们是不太看重现世生活的,五十岁以前,过着人间的生活,五十岁以后就为来生作准备了。在朝圣的路上三步一拜九步一叩,叩着等身长头,朝向圣地。有的要走几年甚至几十年,很多人还没回来就死在了路上,但他们从不以此为苦。在他们的心中是坚信有来世的,他们因为有了信仰,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尊严。香格里拉的藏传佛教主要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为主,由于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所以又称黄教。当地人称黄教僧人为喇嘛,称松赞林寺为喇嘛寺。香格里拉有许多传承藏传佛教的工艺品,例如唐卡。在以前,藏民大多是农奴,宗教政治的合并致使普通民众的生活很疾苦。医学全部封闭在寺庙内。这也是早期藏民崇尚宗教的原因之一。他们为寻找精神寄托,在劳作的时候也将佛像背在背上不断地祈祷,这种佛像是泥塑的,很沉。文成公主看到人民的疾苦,便提议将这些佛像画在羊皮上,这样携带也方便。所以唐卡其实是卷轴画。唐卡分为贴画,堆绣,金箔,手绘等。绘画唐卡的人称为拉日巴。不只是出家人可以绘制,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爱都可以绘制。唐卡之所以保存千年以上依旧可以颜色鲜艳,是因为绘制他的颜料很奇特,是矿物质粉(黑煞,寒冰石,蓝青,绿靛,红珊瑚石,金粉,绿松石等)混合动物的血液而成。唐卡内容涉及658种,大都来源生活反映生活。

香格里拉境内的纳西族,居住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等金沙江沿线和维西、德钦县澜沧江沿线。境内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该教祭师被称作为东巴,故该教名东巴教。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东巴经师遵守这样一个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