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一)

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一)
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一)

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一)

20世纪30年代初,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危急存亡的重大问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主义,一味姑息妥协,导致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不宣而战,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地,未逾月而占领了东三省全部,继而挥戈南下入关,步步进逼,又控制了整个华北大部与热河、察哈尔(今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一带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附近)。北平四郊多垒,岌岌危在旦夕。

当时我正就学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既未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只有亲身参加到如火如荼的救亡图存的全国性抗日运动中去,高声疾呼,唤起全国民众共同抵制日货,以为救国图存之大计。每深思熟虑,而尤痛史与国之偕亡,于是发愤专攻清史与满族史,服膺先师洪煨莲(业)、邓文如(之诚)诸教授平日谆谆教导的"救亡不忘读书"、"读书必须把汉学从日本东京抢回中国北京来",清史与满族史当然是我们和日本学术界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日本学者之所以敢于夸口汉学之中心在他们那里--东京。并非在其他所有研究领域均比中国学者领先了多少,不就是因为在清史与满族史方面比我们领先了一些嘛?而日本国内一般学人之所以积极研究清史与满族史,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惜任何重大代价去搜集史料、图书和档案(不但尽量搜集在黄河流域的一切有关资料,而且扩展到连长江流域的一切资料也包括在他们搜集范围之内),另外重礼延聘日本国内一部分与此有关的一流学者,考察东北的风土

人情、考古文物,论证开原、铁岭以北吉林、黑龙江大片土地之均非中国领土,妄图将"满洲国"从中国版图上脱离出去,使之有历史根据,使之成为日本控制下的殖民地的合法化。

我从此时开始立志专攻清史与满族史为生平的主要目标时,两师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并告诫我说,日本人搞学问的确有他们的一套,目前他们研究水平以及他们占有的资料和出版专着也均比我们强,如果想要超过他们,绝非一人一朝一夕之功,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要先打好学问功底,坐下来坐它十年二十年冷板凳再说。我也就从这时开始,私下决心:非有关清史与满族史的问题,宁搁笔不写。解放前夕,我开始撰写的两篇清史处女作《清世宗夺嫡考实》与《胤祯西征纪实》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发表的。解放后不几年,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初步学习与体会,我又撰写了另外两篇关于满族史的文章《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2。首先必须学会和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使我体会到清史与满族史均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的联系竟然密不可分。不懂得满族史,清史上的许多大小问题未必能求得真解;反之,不懂得清史,满族史甚至清代的各民族史在中国史中的意义,也将不能完全展示出来,并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

我国古籍中最早有关民族问题的记载的,如《诗经·南六序》3有云:"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又如《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4亦云:"南夷

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则知春秋时,华夏/汉民族和戎、狄、蛮、夷有好几十上几百个国(其实都是大小不同的部、部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经过长年累月无数次的交往、争斗和战争兼并,春秋战国时期只不过一二百个国,到战国时只剩下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就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指出:"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见《礼记·王制篇》)5。这不啻是一篇描写中国古代各民族不同类型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国历史学中之有民族史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史记》中有《匈奴》、《大宛》、《南越》、《东越》与《西南夷》6等列传,以其均属于我国境内的各民族故分别为之立传。至于东邻友邦《朝鲜》7则别为一传以示有别,殊为得体。乃自东汉班固《汉书》大体沿袭史迁而稍变其例,《匈奴传》仍旧外,另增《西域传》8上下两卷,又并西南夷、南粤(粤同越)、闽粤与朝鲜合为《西南夷两粤朝鲜传》9一卷,是班书不啻以今新疆天山南北路以外的中亚大小各国以及我东三省近邻朝鲜与韩国均被纳入我国境内与国内各民族等量齐观。自此以后历代正史《二十五史》(不包括《新元史》,即《二十四史》加《清史稿》之有《四裔传》均同)沿而不改,竞将各友好邻邦不加区别地视为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之列,从而引起邻邦之强烈不满和抗议。班书始作俑者,不能辞其咎也。

建国初期,在党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首先对全国各少数民族进行了大量的民族识别工作,迄今被正式承认的,除汉族外,有55个兄弟民族。与此同时,对全国各兄弟民族地区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从1958年起,历30余年,编纂并出版了一套《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10和《简志丛书》,55个兄弟民族均各有一本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只有极少数或以两个相连或以两个以上的兄弟民族合编成一书。我于1959年夏至1962年春亦被调往沈阳参加辽宁省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纂的《满族简史》初稿工作,于1970年后期重加审订删定,197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同志进行审阅修订,我亦被邀参加通阅,于1979年北京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成为《简史丛书》中的第一本,并于1984年获中国史学会和全国记者协会颁发的爱国主义历史通俗读物优秀奖。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只有在马列主义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思想指引下,才能在利用大量搜集汉文和有关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上,充分表现和发挥其符合平等、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中国民族政策,达到和完成为各兄弟民族所能承认和接受的《简史丛书》的任务,这是我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

历史作为一面镜子,鉴往知来,要正确解决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更需要对本国各民族过去的历史加以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的研究,去探索认识本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平坦与坎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作为我

们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本国民族问题的借鉴。迄今为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戴有白人与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眼镜,是不足与谈正确解决好本国的民族问题的。即以经历了70多年风风雨雨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竞于90年代初期正式解体了。推究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复杂因素和原因所造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恐怕就是没有处理好本国境内和民族之间内部的民族问题。

新中国创建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引进外资和先进科技为我所用,实事求是地发展本国经济,使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敢为人先。在此春光的照耀下,我国民族史研究工作者老中青年人亦都有了充分条件,为之加倍努力,作出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硕果累累,其中民族专史不下一二十种,民族通史方面,较为突出的有翁独健、田继周两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1和以江应梁教授署名主编的《中国民族史》12和我参加主编的《中国民族史》13以及由许多专家学者共同编纂的《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重要专着亦相继出版问世。但作为打破历代封建王朝体系而以各兄弟民族为主线贯穿于一书之中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而又为各兄弟民族以及国内外学术界所赞许与认可和能为大家尤其是各兄弟民族同志所接受的一部《中国民族史》,迄今殊不多觏。有之则是在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和参与下,与由十四五位正副级教授和我一起共同参加主编撰写的《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2月),在目前现有的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1995年获第九届国家图书奖,1996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璋奖与第六届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成绩优秀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还算差强人意。

自本世纪初开始,梁任公(启超)首倡"新史学",即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科目,历年相继出版了王桐龄14、吕思勉15、林惠祥16、柳贻征17、张其昀18等先生所撰的同名和类似的《中国民族史》多达一二十种。从总体上观察,新中国以前各家著作,均以华夏/汉民族形成与演进为中心内容,史料依据限于历代"正史"《二十四史》,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民族观方面受到当时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的种种局限,昔非今比,固不可苛求于前人也。

50年代,中国大陆史学界的民族史研究,主要以对国内少数民族研究为主,如前面已提及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民族识别,兹不复赘,即使以《中国民族史》同名命名的专着,不但包括华夏/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壮大以及汉民族与各兄弟民族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以加强对国内各兄弟民族历史的研究探讨,而以全面系统反映各兄弟民族的历史研究为基础工程。在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方面,打破过去封建中原王朝体系,而以各兄弟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形成发展和贡献所起的作用,与各兄弟民族的兴衰消长的总趋势作为分期标准,虽有时也许有与中原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相吻合的一面,但总的历史分期的标

准与脉络并不相同,所以对中国历代以封建中原王朝传统的分期有所突破。

中国5000年来的历史与文化,既具有众多兄弟民族各自创造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差异特点,又具有众多兄弟民族的统一国家,共同创造中国优良传统的历史与文化的共同特点。差异性具有各兄弟民族多元和异彩纷呈的特点,共同性具有兼容并包和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特点。在通过深入叙述各兄弟民族历史与文化先后不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揭示出各兄弟民族如何共同缔造创新中国传统优良历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辩证发展的规律。

谈到民族融合问题,我们都知道,融合相当于同化,即自然同化而不是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反动的,自然同化是进步的。由于华夏/汉民族文化比较发达,所以能融合一部分兄弟民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主要方面。但同时也必须知道,各兄弟民族同样亦能融合一部分汉族人,只不过比较起汉民族来,数量不算太大。例如秦汉时期百越族系的一支东瓯族和另一支闽越族,迁徙到江淮一带被融合为华夏族,而秦始皇19下令强迫迁50万罪徒之民到岭南与百越杂居,互通婚姻,交相融合,一部分华夏/汉民族被融合于百越族之中,另一部分百越人则为华夏/汉民族所融合。汉武帝20也曾将山东(今陕西省函谷关以东)的贫民百姓70余万口迁之于关西(函谷关以西)、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新秦中(今河套以南一带)等地,与匈奴人

杂居共处;又将乌桓人迁到上谷(今河北省西北部)、渔阳(今河北省怀柔县)、右北平(今辽宁省西部与河北省东北部)一带,与华夏/汉民族、匈奴族杂居共处。东汉桓灵两帝21以下各朝将降附于汉朝的南匈奴安置在西北沿边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八郡(今甘肃省东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至包头市一带)22,"与汉人杂处";后来又将北匈奴58部20万人迁置于云中、五原、朔方、北地一带与华夏/汉民族交错杂处。东汉王朝将南蛮族系的哀牢夷23、武陵夷、板楯蛮24部7000余人迁至江夏(今湖北省武昌)地区与华夏/汉民族共居杂处。众多的匈奴人、乌桓人、南蛮人和长江流域的吴人、巴人、蜀人及其后裔的很多分支均融合于华夏/汉民族之中。

嗣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各兄弟民族大混战、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曹魏三国与两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适与各兄弟民族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相反,终于导致各民族大混战、大杂居、大迁徙,出现了各民族的大分裂、大同化、大融合的局面。从而使一些民族发展、富强、壮大了,另一些民族衰退、败落、式微一个一个地相继无声无形地从历史上消失了。

经过100多年的混战,终于在439年(北魏太延五年)才由鲜卑族建立起的北魏王朝来重新统一了北方,与汉族建立的南朝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大力进行改革25,让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本人娶的袁贵人、罗美人、郑光华三位妃嫔均是汉族女子;社会上向来通行鲜卑语便于交流人仕,而孝文

帝下令朝廷上下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均以洛阳为本籍,不许再返上京;并改汉姓汉名,如宇文泰之原名为黑獭,高欢之原名为贺六浑26等等,加速了鲜卑族和北魏社会的汉化和向封建制的转化。有些原来处于原始状态的兄弟民族,如北方的柔然和突厥,至北魏时亦逐渐汉化进入奴隶制阶段。

而在南朝统治地区的各兄弟民族如蛮、俚、越、爨等族大多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了封建社会。过去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各兄弟民族迁入中原的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蛮、乌桓、丁零、屠各、卢水胡等民族。匈奴和"杂胡"在西晋以后不断进入塞内,仅公元248年(晋太康五年)一次就迁入10万口,被安置在雍州(今陕西省中北部),以后陆续迁入的有好几十万人。鲜卑族早在先秦时就有4万余户(应在20万人以上)被迁至长安,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时,又大量迁入平城,最后遍布于黄河流域。羯族的后晋石勒将数万羌人由边地迁入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将10多万户(应在50万人以上)戎人、汉人迁居关东,将氐、羌15万户(应在65万人以上)迁到司州(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冀州(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先后达100万人之多。羯族人大量被迁入塞内上党郡武乡县(今陕西省榆社县西北)和司州(见前)、蓟县(今河北省蓟县)、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等地。《晋书》27载:"关中之人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其时南方蛮族人民也大量北迁到中原,北魏孝文帝将太阳蛮8万多户(应在40万人以上)迁入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市),宣武帝元恪又将太阳蛮2万8千户(应在10万人以上)迁入内地,

南蛮族系的多种蛮族遍布于洛阳、关中直至代北(今山西省北部)一带。从三国曹魏开始起,史载有汉族10万户(应在50万人以上)逃亡乌桓;西晋以后又有好几万户(应在10万人以上)汉族人迁往辽西,依附鲜卑。北魏曾将山东6州汉族人和徒何、高丽、杂夷等10余万口迁入代郡,与鲜卑人杂居共处。28而徙居中原地区的各兄弟民族被汉民族所融合,自后不复见于史册。鲜卑、羯、屠各、卢水胡等族的活动从历史上逐渐消失了。同时也有不在少数的汉族人被融合于各兄弟民族之中,这也是当时同样必然出现的历史事实。

隋唐两朝(公元58l一907年)是各兄弟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更高层次上走向新的统一的时期。"贞观、开元之治"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更高水平的发达阶段;同时,突厥、回纥、渤海、吐蕃等兄弟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也比过去一些兄弟民族如匈奴、鲜卑、柔然、羌、吐谷浑等均有很大的提高。突厥族与唐朝互市频繁,迄今遗存的《阙特勤碑》29,反映出突厥文字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回纥族经常以大量马匹与唐朝交换内地布匹纺织产品;吐蕃族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唐宗室女)和亲30;渤海国被誉为"海东盛国"31;南方的爨、蛮族先后建立了南诏国32和大理国33;西北地区传入的"十部乐"中就有属于西北各兄弟民族的高昌、于阗、龟兹、疏勒34等多部乐;对祖国的文明包括音乐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辽、宋、夏、金四朝(公元907--1206年)是契丹族、汉族、党项族与女真族长期对峙抗争、干戈时起、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竞争非常激烈的

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各兄弟民族迅速发展、壮大、强盛;而汉族在这期间则处于相对衰弱不振的状态;各兄弟民族通过竞争战斗与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层次的民族大混战、大交流、大融合。

契丹族于公元947年改契丹国号为大辽(王朝),其疆域四至35:东北达到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抵于今蒙古国中部,南临今天津市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王朝接壤,形成辽、宋的南北对峙局面。党项族为羌部族的一支,于公元1032年建立西夏王朝,它的疆域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与辽和宋鼎立。女真族原在今黑龙江省北部及东南部和吉林省东部,于公元1116年建立金王朝,其疆域四至36:北达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后扩展远达东北临今日本海,南抵淮河、秦岭,西至今甘肃省,与南宋王朝对峙。

这个时期是各兄弟民族迅速发展、壮大、富强,而汉族相对处于较劣态势:一则北宋向辽、西夏、金三国岁输银、绢、茶,以数十万两、匹、斤计37,是弱者对强者的一种赔偿方式;二则北宋一朝疆域局限于东南一隅,不及秦、汉、隋、唐四朝的五分之一;三则唐末五代时,契丹族在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国富民强,铁骑四出,所向无敌。党项、女真等兄弟民族亦不例外,均有较大的发展与进步的优势。到辽、宋、金三朝结束以后,契丹之名不再见于史册,他们主要被融合于汉族之中。金朝时将辽朝人(包括契丹人在内)称之为"汉人",而称宋朝人

为"南人"。后来元朝又将金朝人(包括女真人在内)称之为"汉人",而称宋朝人为"南人"38。但女真族中还有另外一部分人远处黑龙江与二道松花江合流之处的女真人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后来的满族39。曾一度强盛一时的党项族除一部分后来被融合于吐蕃、蒙古族外,大部分也被融合于汉族之中。

元明清三朝(公元1206-1911年)是以蒙古族和满族取得迅速发展和进步,开创出了以各兄弟民族为主的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为先河的新时期。它们是以暴力统治来实现和维持好几百年的长期统治的。而汉族在这时相对来说是处于较弱状态。元清两个朝代一共经历了长达三四百年之久,到18世纪40年代基本上确立和巩固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一期间发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信仰,为中华民族5000年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优秀历史和文化添写了新的篇章。大家都知道,西藏就是在元朝被纳入于祖国版图之内的。清朝前期先后抗击了沙俄殖民者对我东北黑龙江、西北新疆的渗透和入侵,同时又粉碎了英国殖民者对我西藏、新疆的多次入侵阴谋;收复了台湾宝岛等,维护和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这个时期,汉族仍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特别到明朝后期,自视天之骄子的汉族朱姓王朝腐朽透顶,官官相护,人民大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大厦欲倾,即使人口众多和优良文化处于绝对优势和先进状态的汉族,也确实无力阻止多尔衮指挥的清军铁骑的直驱入关,而广大汉族劳动人民被强迫剃发、易服、圈地、投充、

逃人,由统治民族的地位落到被统治民族的地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大门被英国殖民者的大炮利舰打开以后,中华民族的地位一落千丈,为世界各列强所欺凌,正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喊出的:"中国积弱,非一日矣……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因而孙中山先生最后发动了辛亥革命,再次喊出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40的沉痛呼声。武昌起义终于推翻了以满族为首的统治长达近300年之久的清王朝,而以汉族为主体联合中国各兄弟民族(包括满族广大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重新奋勇前进、振兴中华到20世纪中叶民主主义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广阔前进的道路。

这里须要指出的是,从原始社会后期民族开始形成之日起,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是在竞争中发展、兴旺或衰弱、消失的。像汉族就有非常坚强的竞争力,虽然经过某些短暂时期处于相对较衰弱的状态,但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前进和振兴、壮大,即使在被兄弟民族统治者(特别在以蒙古、满洲两个强大民族为统治轴心的元、清两代)统治的条件下,仍然能以被统治民族身份发挥出了其强大的核心领导和组织辅助作用。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算起,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七十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解放前是一个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一个阶段,80年代以后是一个阶段。1926—1928年北伐战争时期,我十六七岁,已稍稍懂事。这是一次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处处可以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这次革命高潮的灵魂。当时,上海出现很多小书店,争着出版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书。我是这些书的贪婪的读者。随后在思想界出现三次论争:当代社会性质的讨论;当代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我兴趣不大,很少接触。对社会史论战,我兴趣很高,各派的文章我读过很多。当时神州国光出版社把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文章集结起来,先后出版了几大厚册,大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骂别人为非马克思、反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20—30年代之交出现的这三次论战,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次高潮,是一次影响很大的高潮,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解放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每个人的政治任务,这是思想改造的大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苏联进来的,教条主义也跟着进来。在史学界,范老(文澜)的西周封建说正独步天下,郭老(沫若)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也有很多人支持。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口号的感召下,我也大胆的写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注:何兹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8月。),提出“东汉以来,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和封建社会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后期,郭老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代替了范老的西周封建说,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期的主流。当然,残酷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谈不到学术文化的,更没有什么历史、社会史分期问题了。粉碎“四人帮”后,学术再次解放。1978年,在长春召开了中国社会史分期讨论会。当时分期说的主流是郭老的春秋战国封建说,但西周封建说又东山再起,魏晋封建说也卷土重来。我在会上也作了“汉魏之际封建说”的发言(注:何兹全:《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大气候在变化,西方科学技术涌向中国来,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也涌向中国来。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子,一向生活在闭塞圈子里,忽然门窗大开,看到外部世界,什么都是新鲜的,贪婪地吸收学习。我理解这情况大约和七十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时我们那一代人的境遇一样,看见新东西贪婪地学习。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了,但方向大有改变。辩证唯物史观少了,不见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兴起了。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已不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而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家庭、宗教等。内容、理论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史研究已是两代了。思想理论转化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也传入中国。新思想、新理论总是有吸引力的。大家争相接受新思想理论;二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某些共产党员的贪污腐败,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情,也就伤害了对辩证唯物史观的感情;三是教条主义伤害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宽容性和发展性,它以它的狭隘、专横代替了辩证唯物史观的宽容和发展。此三者,促使中国社会史研究离开了辩证唯物史观,离开了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研究。如果我说的这三种原因不差,就可以看出,这种转化主要是学术外的原因而非学术本身。我认为辩证唯物史观仍是研究中国社会史、认识社会实际的最先进的方法。辩证唯物史观并没有落后。这问题且待后面分解。 二、《食货》半月刊的应运而生《食货》半月刊是1934年12月创刊的,主编陶希圣。《食货》的出现是应“运”而生的。这个“运”,就是中国社会史论战陷入理论之争,参加争论的人中国书读的不多,争论半天也争不出个结果。读书、搜集材料成为需要。《食货》应运而生。我现在回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战士,真正研究中国史的人很少,大都是些理论家,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因此,论战虽然很热烈,但争来争去多半是些理论问题,很少真正涉及中国历史的实质。可以肯定,很少人读过二十四史,遇到问题临时查查《文献通考》之类的书就写文章。因此,争来争去,也没有争出个名堂。“临渊

《中国民族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民族史纲要》读后感 这次要说的是王钟翰《中国民族史纲要》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看书的顺序错了。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介绍民族历史的,而且其实还是除汉族以外的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是按照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这样的格局顺序一一介绍的,但每章的内容都是以一个个民族为主题展开的。比如满族,就会从它的最久远的渊源开始讲起,比如清代的满洲,金朝的女真,更久远的黑水靺鞨,女真之名也是契丹族最早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直)的,然后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在开头就先讲了许多诸如肃慎、东胡、突厥等古代民族,将了它们的历史,虽然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失,但是确实很多民族的。 就这样,这本书的逻辑就清楚了,先从最最古老的历史民族讲起,待这个民族族称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民族,这样历史脉络就清晰了。就像讲汉族的历史前先说说华夏族的历史一样,汉族这个族称是在汉朝之后才逐步确立的。然后每一章也是一个整体,讲鲜卑族就会在这一章把鲜卑族的历史讲完,然后也会有经济文化的简单介绍,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无疑这本书要比上次读的《中国民族概论》更适合,应该在这本书熟悉后再读后者,就像历史初学者应该先读纪传体这种故事性更强的史书,再读编年体史书一样。 其中500多页绝对超过了55个民族的历史梳理,纵使 我是多年的文科生,读完之后也感觉什么都没记住一样。在此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突破点,如很多民族共同体是多国居住,比如在我们只有100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其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500万人;塔吉克族在我国3万多人,但是阿富汗360多万,塔吉克斯坦共和国340万;还有柯尔克孜族、朝鲜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等,许多民族在中国或许是少数民族,但是在国外却是主体民族,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成为中国公民。以前我不知道,或者也没认识到这点。这样的话,其实全世界各国都有其他各民族,相互联系如此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更容易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其次,别看此书虽然官方教材,全书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所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的,但是仔细看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核心内容的界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结成了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民族史上的五方格局: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间的华夏民族 五胡:勿吉(亦有说法为匈奴)、鲜卑、羯、氐、羌。 古代各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谓: 鲜卑:(大人)维吾尔:(伯克、和卓)藏族:(赞普,雄强丈夫)乌孙:(昆弥)契丹:(大人)蒙古:(可汗) 乌桓:(大人)匈奴:(单于)突厥:(可汗) 高句丽:(王)女真:(汗) 古代各民族图腾: 回纥(回鹘):树土家族:虎鲜卑:鹿匈奴:狼 契丹:青牛白马(亦有说法为狼)蒙古(苍狼白鹿)苗(枫树)各地名内涵: 乌鲁木齐在维语中意为“美丽的牧场” 各民族分述 契丹(镔铁之意) 属东胡族系,源出鲜卑。 太祖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改契丹国为金国。

政治制度: 1、投下州军制(投下制) 辽太祖阿保机曾实行的一种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2、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即在南方汉民族地区任用汉族官员,北方任用契丹官员。加强了对于全国控制。 3、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蒙古(永生之火) 古东胡语“蒙古”意为“永生之火” 源出东胡族系,蒙古室韦。 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孛儿只斤家族出生,铁木真。元朝由蒙古族建立。 四大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

中国近代社会史

1、宗族:宗族组织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后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和地饶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同性聚落体,在汉族居住的地方人民普遍聚族而居,或一姓一村,或几姓一村等。清代宗族组织发展极为兴盛,宗族组织日益发展,宗族观念深入人心。 2、士绅:“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包括士族代表的:门第、衣冠、世族、势族等。和乡绅代表的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 3、以太说:中国近代以“以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一种哲学理论。“以太”概念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一起传入中国,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等人,都曾从西学中吸取了“以太”概念,并把它看作宇宙万物的原始,用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 4、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一切家庭是不是都有一种特殊的集团?核心家庭之所以被称作核心,是因为在社会中,这种家庭结构最为普遍,它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5、晚晴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社会影响。 废除:近代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封建文化和稳固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且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各项措施的次第推行,废除科举提到日程之上。1901,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会奏,要求逐渐废除科举制度。在形势逼迫和社会舆论压力下,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影响:(1):使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 (2):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 (3):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4):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简介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5):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其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的道德风气的败坏。 (6):科举制的废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末民初平衡状态不复存在,政局动荡。(7):科举制的废除还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信力、控制力。 6、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发展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学科复兴阶段(1986年——1990年):1986年10月第一节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宣告中国社会史学科的诞生,主要成就在与对“社会史学科对象及其研究范围”取得了共识。 (2)体系构建阶段(1991——2000)进入90年代后,社会史发展迅速,专题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成果颇多,也出现了对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史学科体系研究成果。 (3)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后)学术界更加的几种在专题社会史方面,区域社会史研究工作展开,最后有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研究的领域:社会变迁(变迁的形势内容)社会结构(人口、家庭、宗族、社区、民族、阶级和阶层)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控制)。 7、试评析三本近年来有影响的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书籍。说明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新20版练B1历史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考点1儒学的复兴 1.(2019·福建宁德高一调考)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 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 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 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道统说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体现了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宗教化,故A项排除;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B、D两项错误。 2.(2019·河北辛集中学高三月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自觉 C.呼应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D.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材料没有体现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的内容,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去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错误。 考点2文学艺术 3.(2019·贵州航天高中高二期中)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 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答案:A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宋词之所以如此繁荣,正是由于宋词的世俗化风格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A项正确;宋词没有导致诗歌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与时人素质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两宋时期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温州高一期中)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属于“婉约细腻”代表人物,其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的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答案:C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宁夏大学2018年研究生招生初试考试科目

2018年宁夏大学硕士初试科目表参考书目 科目名称科目代码 无- 无-- 思想政治理论101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99 英语一201 英语二204 《高级英语》(修订本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张汉熙主编翻译硕士英语211 《新公共法语》(初、中、高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吴贤亮主编法语241 《大学德语》(修订版)(1、2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姜爱红主编德语242 《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公外自学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外语系编日语(自)243 《速成西班牙语》(1、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建、刘元祺等西班牙语244 数学一301 数学二302 数学三303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2 历史学基础313 化学(农)315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综合333 《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黄昌勇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忠主编,《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胡宝忠 胡国宣主编农业知识综合一339 《动物繁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张忠诚主编,《家畜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张沅主编农业知识综合二340 《食品卫生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何计国、甄润英编《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周光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法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王伟农业知识综合三341 《英汉互译教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周玉忠主编;《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刘宓庆主编英语翻译基础357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408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4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的时期之一,国力强大、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丰富、民族团结。它的兴盛离不开其民族本身的思想观念中所有的游牧民族的自由、开放的传统。唐代向来被认为是封建社会女性保护体制相当健全的时期。 关键词:唐代;女性地位;民族融合 1 唐代以前和唐代时期的女性地位 (一)唐代以前的女性地位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女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女性地位是相对比较低的。“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礼记》中对“妇”的释义为:“妇”的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父死从子,这样的解释在古代中国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其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和平等权,被当做家奴般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经济生活和人身自由及婚姻自主权等方面都是由被物化了的人,不能有任何的个人观点,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诉诸。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外出也要经别人的许可或是监督。这足见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人曾说:“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助君子、助其不足,不无牝鸡司晨,以致祸也”。这说明女性的地位只能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封建重男轻女的必然结果。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上层社会中的女性也无法脱离古老的封建礼节,深深被赐婚的枷锁所束缚。 (二)唐代时期的女性地位

唐代时期女性地位得以提高,从各方面讲都有着其他朝代不可拥有的自由和权利。武则天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在政治方面不能参政的局面,同时也打击了男性在政治方面的地位。在《唐律?户婚》中规定:“子女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这些法律开始承认婚姻自由和择配自由。离婚和再婚极为常见,贞节观念也极为淡薄。在《旧唐书》中“有212名公主,除婚姻缺载着39人,再婚者23人,三嫁着4人”等情况。段塔丽曾根据《新唐书》提供的资料,把唐代公主,再嫁、三嫁情况列了一个表,“从中指出这类公主有27人并认为当时女性很开放,立交松弛,以及女性贞节淡薄有很大的关系,女性的人身自由有所提高”这些揭示了唐代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和自由择偶权。虽然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不可能跟男子拥有同等权利,不可能瞬间改变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只是跟其他朝代相比有很大提高。学习知识、可以再婚、可以大胆地去爱,也可以跟自己的丈夫反驳和保护自己的行为是以前所无曾有的。 2 唐代经济文化发展促使妇女地位提高 唐朝的女性勇于并且敢于争取自己该拥有的权利和幸福。这与唐代的政策开明和经济繁荣有着不容分割的联系。同时这一开放的政策顺便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有着比以前女性所没有的胆识和热情,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和各种娱乐活动,更有着其他王朝女性所没有的婚姻自主权。这些全都是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和民族大融合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女皇武则天给女性赋予的特有权利。 在《仪礼》和《礼记 .丧服》中提到:“父在母齐衰期,服一年丧,增为三年”。这就提高了母亲这―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在古代,女性参政是一大禁忌,尤其是唐朝以前女性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总是服从于男性,当男性的奴隶,一辈子跟随他或取悦他。但是,在唐朝武则天当上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时,她拥有着与男性同等的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自主学习】 一、查缺补漏梳理案核心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理解核心概念: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井田制、工商 食官、甲骨文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重农抑商 2.西周时期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国家结构是怎样?它们所体现的核心特征?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图示画出这一变革的逻辑关系。 4.先秦儒学形成发展的表现?试比较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 二、构建出通史体系(试以时间轴的形式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梳理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总结出阶段特征) 【核心探究】 1.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2. 郭沫若先生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该观点。 【限时训练】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利,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018届济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24.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 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25.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2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27.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8.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史实可以自由解释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29.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 A.“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B.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D.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 30.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1.下表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32.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 A.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B.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D.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3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

历史学专业牛校的强大师资介绍.

历史学专业牛校的强大师资介绍 一、北京大学 现有专职教师68名。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 北大世界史泰斗马克尧,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史、国别史(欧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2.《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3.《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史的荣新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文书,隋唐史,西域史,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文书调查研究,唐宋西北民族变迁史。主要著作:《于阗史丛考》;《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张帆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蒙元史,北方民族史,明史,政治制度史等;元明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元明政治文化研究。 著名教授田余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北魏盛乐至平城时期。 宋史专家邓小南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唐宋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宋代政治制度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史、唐宋妇女史、宋代家族与区域社会 朱孝远:中古史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君主制及近代欧洲的兴起。可参考《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涅磐》、《伊丽莎白女王》及相关讲义。 彭小瑜:教会法、罗马史、拉丁语。现主编商务版《西学研究》。 何顺果:美国史、欧美近代史,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深刻理解。著作《人类文明的进程》、《美国边疆史》。 高毅:法国史、欧美近现代、18-19世纪的欧洲。可参考《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近代欧洲的分与合》,近译《福柯的生死爱欲》。 王红生:亚非拉现代史、印度史。 董正华:现代化研究,主要是东亚方向。可参考商务版《现代化研究》。 二、南开大学 李喜所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张思南开历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当代社会史、华北地域社会史。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2012年9月第5 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2No.5收稿日期:2012-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10&ZD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①张静如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 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变迁三大部分。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目前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面临种种难题。当下的首要任务是系 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 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社会生活变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我们从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情况也不难看到这一点。如2008年行龙主持的“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年朱汉国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李文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等。经过学人们的努力,近年来已有一批探讨中国当代社 会史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如田居俭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张世飞 :《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姚力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朱佳木:《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李文:《国史中的社会 史:内容和框架结构 》,《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等等。2011年,学人们在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还相继召开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 、“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观学界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学人们在诸多问题上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 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自上世纪80年代始,学界已有各种表述。有人认为 ,“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其研究范围极为广泛”。①有人认为,社会史“不是包罗政治、经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对其自身运行的安全进行防护和保卫的举措,主要包括社会援助和社会疏导两种方式。 2三教合流:指儒释道三教互为吸收,互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典型意义上讲就是儒学与佛教的渗透、互补,儒学与道教的渗透、互补。 3.四大徽班:指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的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 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 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4.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 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5.帮会:是以游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为了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下去而通过师徒、宗 法或拜盟结义组成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6.社会良性运行:是指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的及各系统内 的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7.宗族:是指伴随阶级社会而产生的父权制血缘性集团,它有共同的明确的父系祖先,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多级的,它包含着一个主干家庭与由其分化而成的小家族及这些小家族再分化而成的更小的亲属组织,彼此间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宗教的经济的联系,在这种宗族内各级族长在本族内具有支配与统治族人的地位,表现出至尊的父家长权。8.僧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朝廷任命僧官管理佛教僧尼事务的制度。始于后秦,以

《中国民族史纲要》读后学习有感

《中国民族史纲要》读后感这次要说的是王钟翰《中国民族史纲要》这本书,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看书的顺序错了。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介绍民族历史的,而且其实还是除汉族以外的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是按照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这样的格局顺序一一介绍的,但每章的内容都是以一个个民族为主题展开的。比如满族,就会从它的最久远的渊源开始讲起,比如清代的满洲,金朝的女真,更久远的黑水靺鞨,女真之名也是契丹族最早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直)的,然后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在开头就先讲了许多诸如肃慎、东胡、突厥等古代民族,将了它们的历史,虽然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失,但是确实很多民族的。 就这样,这本书的逻辑就清楚了,先从最最古老的历史民族讲起,待这个民族族称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民族,这样历史脉络就清晰了。就像讲汉族的历史前先说说华夏族的历史一样,汉族这个族称是在汉朝之后才逐步确立的。然后每一章也是一个整体,讲鲜卑族就会在这一章把鲜卑族的历史讲完,然后也会有经济文化的简单介绍,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无疑这本书要比上次读的《中国民族概论》更适合,应该在这本书熟悉后再读后者,就像历史初学者应该先读纪传体这种故事性更强的史书,再读编年体史书一样。 其中500多页绝对超过了55个民族的历史梳理,纵使

我是多年的文科生,读完之后也感觉什么都没记住一样。在此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突破点,如很多民族共同体是多国居住,比如在我们只有100多万人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其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500万人;塔吉克族在我国3万多人,但是阿富汗360多万,塔吉克斯坦共和国340万;还有柯尔克孜族、朝鲜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等,许多民族在中国或许是少数民族,但是在国外却是主体民族,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成为中国公民。以前我不知道,或者也没认识到这点。这样的话,其实全世界各国都有其他各民族,相互联系如此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更容易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其次,别看此书虽然官方教材,全书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所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的,但是仔细看看,所有民族其中都和汉民族、汉文化,或者说它们之间也是相互攻伐的,大家打来打去,只要你衰弱了,我就出兵攻伐,获取人口、土地、资源、政治权利等利益,打不赢了我就臣服,仅此而已。和平就是相互势力达到一个平衡点而已。中原王朝也是会不断出兵攻打那些弱小民族的,要求他们称臣纳贡,如果中原王朝势力衰弱或者压迫太厉害,它们也会立即反抗。 如果我们用更高的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的话,确实绝大部分时间中原汉民族的文化更前进,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组织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401 授法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品质优良,勤于思考,治学严谨,具备系统而扎实的民族学学科理论,并在该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掌握民族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前沿;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能够运用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3.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实践环节和补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修满38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6学分(公共基础课9学分,专业基础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4门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门10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补修课程是为同等学历考生和跨专业考生设立,不记入毕业学分,但必须根据导师的要求选修民族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基础课程,并记入结业成绩。 五、中期考核 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中期分流考核。考核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要求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考核者,将按《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学位论文 1.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开始前要进行中文及外文文献资料阅读(不少于20篇)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