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

内容简介: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1994年,国务院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医疗问题是民生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政策中的重点.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

不菲的成绩,当然突速的发展也暴露了很多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基层设施的薄弱.解决好13亿中国人民医

疗问题是目前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我们刻不容缓!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药分家政府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中国大陆于19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从农村到城镇,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开始进行逐步的渐进改革。

同时,医疗机构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一大潮的影响:随着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体,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在城镇范围,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衰落。而因为医疗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相关问题又十分复杂,这一领域的新制度的建立一直较其他行业迟缓。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城乡二元体制,在关注医疗体制改革时,既要将城乡的医改联系起来,又要区别加以分析。

(一)计划经济时期

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

(二)改革开放后

1994年:两江试点。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8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基本完成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转轨。

1996年:扩大试点。

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3年:农村医疗救助试点

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7年7月,国务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

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由从业人员扩大到学生、儿童、老人等城镇非从业人员。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

二.现状与问题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了重大变化:(1)卫生领域由非经济化向事业化与经济化的结合转变;(2)卫生资源配置由单一政府安排向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化;(3)卫生机构由单一国有制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4)卫生管理由行政化向按经济分类进行依法行政管理转化;(5)卫生经费来源由国家包干的供给制向多方共同出资模式转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在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市场化导向。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放开市场、管住价格”。“放开市场”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扩大了国有医疗机构的经营自主权。而“管住价格”则表现为政府逐渐减少了卫生财政支出,而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严格的管制。通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市场化的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和医疗服务供求模式,确立了多种所有制的医疗服务供给体制。医疗机构成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随着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个人支付代替公费医疗制度下的第三方支付,个人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

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1)改变了缺医少药,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住院难、医院床位紧张、药品紧缺。目前,全国医疗服务机构数、床位数、医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除城市大医院外其他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很低,出现普遍供过于求现象,药品供给从数量到品种到质量都有了彻底改善;(2)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服务能力上看基本能满足人们医疗服务的需求;(3)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也由原来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4)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筹资公平性正在得到改善。改革后,在原公费、劳保医疗人群中公平性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大量困难企业退休职工有了医疗保障以及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进。

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进行医改,直到现在“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顽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披露“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的报告,引发了我国有关医改的讨论狂潮。当前,医疗机构过度的市场化倾向,使改革方向发生了偏差。虽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较多的问题:(一)公益目标淡化。不少公营医疗单位片面追逐利润,认钱不认人,不择手段增大收入,放弃或淡化了公共部门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目标。医疗网点的设置、卫技人员的流动,以利润或收入为导向,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使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地区性不平衡加剧,扩大了城乡差别,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的差距正在扩大。

(二)医疗费剧增。特别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费用急剧增大,超支严重。正常影响因素是与医疗成本有关的医药、医疗用品、医疗服务价格上升,价格昂贵的药品、新服务项目的出现和应用,医疗服务需求量的自然增大,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增长的刺激等。非正常因素主要包括卫生服务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的失去约束。从服务需求来看,一般的服务需求受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约束,如无购买力,服务欲望就无法转化为服务需求,而享受免费医疗的患者由于消费医疗服务不必付费,不受支付能力的限制,没有形成消费医疗保健服务的费用意识,易于将欲望混同于需求,追求过剩、过高的卫生服务消费,这就使卫生服务的需求失去约束机制。在旧体制下,服务的低价制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外部性分析□文/杨维

102CO-OPERATIVE ECONOMY&SCIENCE《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7月号下(总第397期)铁饭碗的分配制度使卫生机构和医生没有扩大服务的兴趣。体制改革后,大锅饭被打破,服务与收入挂钩,医院经济承包的推行形成了多服务、多收益的格局。医务人员有兴趣根据需求甚至超过患者需求提供服务。现行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不含工资,无论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财政机制供给服务,都无法补偿其工资消耗和固定资产消耗。非营利医疗机构利字当头、服务供给向毛利大的项目倾斜,以此迂回地补偿服务费用就是公费、劳保医疗中“过度服务”的症结。可见,加大市场机制的分量,减少财政机制的份量虽较快促进了卫生业的发展,但它却诱发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

三.最新进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医疗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可喜的大局面,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2%

农民工希望在回归农村後接受免费医疗服务,为此,中国政府正在城市修建更多的廉价医疗机构城市地区较高收入员工则由医疗保险体系所覆盖,员工所在企业负责缴纳部分医保费用。

政府正致力于扩大医改覆盖面,将尚未投保的一亿人口囊括进医保范围。

在国家的制定的最新的四个目标,三项改革中:

四项目标:

1.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城乡居民

2.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提高

3.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4.“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真正做到人民的医院为人民。

三项改革: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方案政策:

1.增加政府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 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做法,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卫生事业的特点,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制定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财政支持、配置医疗资源、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管等责任。其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承担医疗卫生责任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对盈利与非盈利机构进行严格的划分。

(1).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国有资产监管。

(2).规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等收入的分配办法。

(3).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

3.增加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