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诗《老马》

臧克家诗《老马》
臧克家诗《老马》

作于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赏析:1932年的《老马》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有的人》作于1949年11月,它以富于哲理的诗句,对鲁迅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这首诗塑造了老马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可知:一、诗人是以马喻人,;二、从内容看“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句子所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不是“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笔者及写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这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减克家的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减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

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老马》究竟有什么感悟呢?

首先,从诗题看:诗的标题是《老马》,但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这种遗貌取神的写法,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意蕴。

其次,从老马的处境和命运特征看:诗中的老马似乎生来就得无条件的承受装大车的命运,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横竖不说一句话”,“只好把头沉重的垂下。”这里诗人写出了老马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这匹老马也曾思考过自己不幸的命运,但它始终是“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尽管老马任劳任怨,也要常常挨皮鞭。无奈“只好抬起头望望前面。”诗人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命运、痛苦的感受和悲凉的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

最后,如果我们联系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分析: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原因是老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因此,《老马》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臧克家的第一首诗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卷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一、阅读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分析华威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艺术塑造(至少300字,25分)。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敏锐的眼光、精练的笔墨,塑造了华威先生这一抗战初期国民党官僚的典型形象。华威先生到处叫忙,时间不够用,他要把所有的抗战工作一一“领导”起来。可是,他的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自命领导、领导中心之类,除了虚伪、空话连篇,趋炎附势,威胁恐吓下属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有的仅是强烈的领导欲和表现欲,他是抗战初期那个特定时代的畸形产物。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也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有点类似于人物速写。华威先生的性格、灵魂、专制本质是通过一连串不同的场面逐步深入显示出来的,他不办实事,却处处要抓权,当领导中心,稍不顺心就用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帽子威胁恐吓青年。小说虽然只是写了一个小角色,却能从中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 二、本文节选自丁西林《压迫》,请围绕人物、情节、主题、台词写一份导演阐述(至少300字,25分)。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房东太太回家后,男客和房东太太间的冲突正面展开。两个古怪的人一见面,很快就形成僵局。男客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他巧妙抓住房东母女间的矛盾,利用自己已付定金的有利条件,坚持要租房,房东太太则凭着自己是房子主人的有利条件坚决不同意。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辩论中,男客抓住房东太太和她女儿间的矛盾大做文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找出房东太太话中的漏洞,将房东太太的理由一一驳回。房东太太在万般无奈中只好打发老妈去找巡警,想借警察之力赶走男客。但出乎预料的是,紧接着到来的并不是巡警而是一个想租房的女客。这样,这对萍水相逢的男女在新的戏剧情景里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喜剧波折。 剧作中人物的对话既机智风趣,又不失礼貌,并且符合人物的性格。在这部剧中,男客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角色。 男客接受过先进思想教育,才会在对待房东太太无家眷不租房的问题上有不解与争辩,他说:“你们太太的脾气太古怪了,我的脾气也太古怪了,这一回两个古怪碰在一块儿,所以这事就不好办了。” 房东太太,男客认为“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他的脑子里就已经装满了旧的道理,再也没有地方装新的道理”,表达对房东太太不合理要求的不满,更是新旧思想冲突中新思想对旧思想糟粕的鄙夷,而且要改造旧思想,这道路是曲折的。 三、臧克家诗歌《难民》如何塑造难民形象(至少300字,25分)。评阅参考:此答案供参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难民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被迫背井离乡,漂泊流浪,过着风餐野宿的日子。他们得默默承受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无尽伤害。生理上不可抵抗的饥饿,精神上的孤寂无助感,无归宿感,使他们成了异端人群。一群被故乡容纳不下,又被异乡拒绝的人,只能永无停止的流浪。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是他们命运的最好写照。他们沉重的脚步只能从这条陌生的道路踱到另一条陌生的道路,世界很大,却永远也没有一寸肯收留他们!“人到那里,灾难到那里。”也许就是这个理由,故乡把他们抛弃了,异乡也因此拒绝了他们。难民就像海里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从本诗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黑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作者概括地从鲁迅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 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 臧克家

2说和做 臧克家 学习目标: 1.学习结构严谨,精选材料的写法 2. 积累生动形象的诗化语言 3. 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汲取成长精神营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照片呈现,标题导入 1、照片呈现: 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 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板书课题) 2、预习检测: 字词;闻一多和臧克家简介 一.初读,感知文本。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先生的“说”和“做”的由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是怎样衔接的?有何作用? 二、研读,概括内容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思考感悟: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②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读,欣赏文本 你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生动形象的诗化语言 .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 四、疑读,探究文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语句赏析,互动释疑 3、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联读,拓展文本 闻一多先生,受到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敬仰。请你为他写两句墓志铭或者两句赞扬的话,以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纪念。 拓展自读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有的人仿写_初中生仿写臧克家的现代诗有的人很有味道

初中生仿写臧克家的现代诗《有的 人》,很有味道! 简介 有的人仿写 作者:毛志杰 导读:兴趣都是从“模仿”开始起步的,学习诗歌同样如此,您看看这些初中生模仿的诗歌写得怎么样呢?期待您的鼓励! 说起“仿写”诗歌,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的意思。 之所以强调“仿写”,也是为了避免一些网友对于初中生过高的要求。 很多时候,过于高的要求就像高高在上的门槛,会阻碍孩子们对于诗歌的兴趣,将一些有潜质的孩子挡在诗歌的大门之外。 更何况,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包括一些诗人名家的学习历程也不例外。 如果你不嫌弃这些初中生仿写的文笔稚嫩,可以看看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写的“大作”。这次老师布置的诗歌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有的人》,相信大家都学过并熟记在胸,在此

就仅仅摘录片段,一起回忆回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表现出了一个哲理: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还有你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学习这种诗歌,对于孩子们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而要真正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仿写”诗歌了。 记得一位哲人所说:理解一件事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文字表达出来,学习诗歌的方式更是这样。 写诗歌不仅仅可以锻炼人的文笔,对一个人精神上的熏陶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说这个人“很有趣”或者“很没趣味”,这个“趣”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素质与内涵。而一个会写诗歌、懂得欣赏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懂得生活的人往往就是一个有趣味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成长为一个有感知幸福能力、懂得生活的人,那么,不妨让自己的孩子爱上诗歌吧。

臧克家《老马》赏析

臧克家《老马》赏析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前面。 (一)《老马》的思想内涵 诗人曾说过:“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他又指着“希望”说:“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曾给他们一次圆满。”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的、时时,小心翼翼。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风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臧克家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派、

现代派诗人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主义”。他能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他能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样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这是他的最宝贵之处。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是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这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臧克家《论新诗》)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就难怪有人将此诗看作一首写农民生活的诗。其实,这就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做作了一种深刻的审视,从而使其诗作“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意义”。(闻一多《<烙印>序》) (二)《老马》的艺术特色 1、短小精粹,凝炼深邃 《老马》一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观。体现了“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显的程度”的艺术境界。

有的人 臧克家 读后感

有的人臧克家读后感 我平时对一些诗歌就特别缺乏灵性,但是,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却令我受益匪浅,印象极其深刻。 这首诗是作者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去十三周年而写的,《有的人》整首诗结构简洁,题目新颖特别。而且,通过写两种不同的人的对比,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是在诗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原先,我还不太明白意思,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有的人躯体还活着可是他的心已经死了这表达出了作者对这种人的鄙视有的人虽然躯体已经不在了,可是他们的精神还没有消失,是永存的,这又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赞美。 鲁迅先生用自己那支“武器”揭露了反动派种种的罪恶、坏事,可是他却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写作。令反动派害怕,老百姓安心地生活。这不正是诗中所写的:“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生活。”在他的心里永远没有“退缩”只有“向前”。 鲁迅先生愿意帮助所有困难的人。愿意做一株小小的野草,让人们烧尽,长出能绿的小草,使大地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鲁迅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人民和社会。这就正如诗中的“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做马。”“有的人,情

愿做野草,等地下的或烧。”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啊! “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可是我们大家有做到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敢保证我以后会成为像鲁迅先生一样伟大的人,但至少,我们应该保留那种无私奉献,懂得爱护别人的精神品质,这样,当夕阳西下,我们能问心无愧我对得起自己和他,那一株野草,那一头耕牛,那一位英雄,那一位见证历史,目睹风云,重燃人民心火的人-----鲁迅。 2. 他,是一头耕牛;他,是一株野草;他,更是一位英雄.他,见证历史巨变;他,目睹风起云涌;他,更重燃了中国人上进的心火.他就是鲁迅.而臧克家的则让我更深入了解了鲁迅,透过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是的,面对黑暗的社会,面对麻木的民众,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种罪恶.反动派的凶残行径并没有吓倒他.常道英雄,何为英雄?此即英雄! 正如诗中所写,”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在他心中勾勒出两个大字”天下”.天地苍茫,万物混沌,只有他,宠辱不惊,威武不屈;只有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光直视社会.而如今,而我们,面对已故的鲁迅先生,我们谁又能够不汗颜呢?名利,金钱,荣誉,哪一样不诱-惑人心?又有几个人能够定心忍性?又有哪一个人会拍案而起来呵斥这社会的种种罪

闻一多先生地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

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赏析 《有的人》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臧克家亲自前往鲁迅先生在北京曾经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中国文坛巨擘。臧克家亲临其境,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他有感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诸多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真谛。全诗分七节,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了比较,热情讴歌了“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通过鞭鞑

“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从反面衬托以鲁迅为代表的所有“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 本诗第一节,对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行开门见山的揭示:有的人虽生犹死,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实际上只是一堆会行走的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些象鲁迅一样肯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虽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本诗第二节,通过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表达了诗人爱憎鲜明的立场。一种人骑在人民的头上,自以为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其实最渺小;一种人甘愿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才是真正的伟大。 本诗第三节,写有的人只会欺压老百姓,却妄想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流誉百年,这种人愚蠢至极,诗人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嘲笑。可喜的是,还有鲁迅这样的人,甘愿化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愿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通过丑恶与美好的形象对比,赞颂了鲁迅的高尚品格。 本诗第四节,诗人通过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一种人靠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生存,只要这种人活着,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活都很难活下去。另一种人视人民为父母,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着。前一种人,带给人民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后一种人带给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诗第五、第六、第七节,是对前四节所述问题的归纳回应。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两种人不同的命运结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受到人民的唾弃;俯身甘为人民牛马的人,人民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诗中并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这就使本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仅仅为纪念鲁迅而写,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诗人以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应该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作家简介(鲁郭茅巴老曹)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又名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7、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41、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7、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1、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53、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夜》) 二弟:周作人,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儿子:周海婴,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

臧克家作品

主要作品有--《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生命的零度》、《凯旋》、《放歌新岁月》、《宝贝儿》、《冬天》《臧克家诗选》、《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 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臧克家(1905-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折叠著作书目 烙印(诗集) 1933,(自费印行);增订本,1934,开明;与《罪恶的黑手》合集,1963,人文罪恶的黑手(诗集) 1934,生活;1947,星群自己的写照(长诗) 1936,文学出版社臧克家运河(诗集) 1936,文生 紧浦北线血战记(通讯、报告集) 1938,生活从军行(诗集) 1938,生活泥淖集(诗集) 1939,生活 乱莠集(散文集) 1939,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随枣行(散文、通讯、报告集) 1939,前线出版社淮上吟(报告长诗) 1940,上杂猴子拴(诗集) 1940,上海三通书局呜咽的云烟(诗集) 1940,创作出版社古城的春天(诗集) 1942,秋白书店 古树的花朵(长诗、原名《范筑先》) 1942,东方书社向祖国(长诗集) 1943,三户我的诗生活(散文集) 1943,读书 泥土的歌(诗集) 1943,今日文艺社;1947,星群感情的野马(长诗) 1943,当今出版社国旗飘在雅确尖(诗集) 1943,中西书局十年诗选1944,现代出版社 民主的海洋(诗集) 1945,世界编译所(因错排太多未发行) 生命的秋天(诗集) 1945,建国书店宝贝集(诗集) 1946,万叶书店生命的零度(诗集) 1947,新群挂红(短篇小说集) 1947,读书 磨不掉的影像(散文集) 1947,益智出版社拥抱(短篇小说集) 1947,寰星图书杂志社冬天(诗集) 1948,耕耘出版社 臧克家诗选1954,作家;重编本,1956,增订本,1978,1986,人文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文艺随笔集) 1955,新文艺;新版,1962 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后改名《毛主席诗词讲解》) 周振甫注释,1957,中青杂花集(散文、杂文集) 1958,北京一颗新星(诗集) 1958,作家春风集(诗集) 1959,作家李大钊(传记长诗) 1959,作家

2、说和做(臧克家)

二、说和做(臧克家)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易读错的字 臧(zāng)克家地壳(qiào)弥(mí)高钻(zuān)研 窥(kuī)园闲暇(xiá)校(jiào)补独裁(cái)深宵(xiāo)硕(shuò)果赫(hè)然而出群蚁排衙(yá) 潜(qián)心贯注迥(jiǒng)乎不同信函(hán)警报迭(dié)起气冲斗(dǒu)牛澎湃(péngpài)抱歉(qiàn)慷慨(kāng kǎi)锲(qiè)而不舍目光炯炯(jiǒng)兀兀(wù)穷年沥(lì)尽心血 2、多音字 jiào (校补) zuān(钻探) jìn (起劲) dǒu (气冲斗牛)校钻劲斗 xiào(学校) zuàn(钻石) jìng(劲敌) dòu (斗争) xīng(兴奋) qiào(地壳) piǎo (漂白) chuán (传奇)兴壳漂 piāo(漂流)传 xìng(诗兴) ké(蛋壳) piào(漂亮) zhuàn (传记) dān (传单) huì(心会神凝)guān(传观) jì(救济)单会观济 shàn(单县) kuài(会计) guàn(道观) jǐ(济南) gěi (要给) pǔ(李公朴) pò(黄朴树) zàng (宝藏)给朴藏 jǐ(给予) piáo(姓朴) pō(朴刀) cáng (隐藏)3、形近字 稿gǎo (草稿)搞gǎo (搞活)qiè(锲而不舍)炯jiǒng(炯炯) 镐gǎo (铁镐)槁gǎo (枯槁)楔xiē(楔子)迥jiǒng(迥然)籍jí(典籍)窥kuī(窥园)瑕xiá(瑕疵)遐xiá(遐迩) 窍qiào(窍门) 藉jí(狼藉)窃qiè(盗窃)暇xiá(无暇)假jià(假期)懒lǎn (懒惰)裁cái (独裁)楷kǎi(楷书)膨péng (膨胀) 载zǎi (记载)(密密麻麻的小楷) 赖lài (无赖)栽zāi(栽树)揩kāi(揩油)澎péng (澎湃)漂piǎo(漂白)赫hè(赫然而出)慷kāng(慷慨)慨kǎi (慷慨)嫖piáo(嫖客)郝hǎo(姓郝)(慷慨淋漓)概gài (概括)膘biāo(肥膘)赧nǎn(羞赧)糠kāng(糟糠)溉gài (灌溉)漓lí(慷慨淋漓)绩jì(成绩)渍zì(污渍)稿gǎo (起稿) 镐gǎo (电镐)璃lí(玻璃)债zhài(还债)啧 zé(啧啧赞叹)搞gǎo (搞好)喊hǎn (呼喊)宵xiāo(深宵)歉qiàn (抱歉)梳shū(梳头)减jiǎn (减少)谦qiān (谦虚)琉liú(琉璃)碱jiǎn (面碱)霄xiāo(云霄)赚zhuàn(赚钱)硫liú(硫酸)

臧克家主要作品

臧克家主要作品 《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臧克家(1905.10.8-2004)山东诸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

臧克家和周晔简介

鲁迅侄女、周建人女儿 周晔,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鲁迅先生的侄女。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品介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章主题: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见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课和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篇课文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程改革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3课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课)。 《鲁迅故家的败落》作品介绍 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儿周晔执笔,自己口述,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这部书介绍了周家的家族背景,附有详细的周氏族谱和相关人物介绍。周建人自记事起回忆,从自己的视角记录周家的败落轨迹,也记录了鲁迅三兄弟的成长之路。这本书给鲁迅研究提供大量真实的,生动的材料,读起来也富有趣味。 《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1927-1936)》作品介绍 鲁迅晚年在上海生活,周建人一家也在上海,两家过往甚密。周晔也和鲁迅比较亲近,她曾写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周晔后来写就的一部回忆录,是对伯父晚年岁月的最新解秘,也是研究鲁迅的必备书籍之一。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在北京逝世。 人物简介臧克家 (1905.10.8~2004.2.5),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臧克家望,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经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臧克家与夫人郑曼 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前往香港。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

臧克家

标题:人物| 爱国诗人臧克家 副标题: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语文书里,《有的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都是臧克家的作品。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他富有才情,因此作品中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他的诗被誉为“一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编年诗史”。 臧克家伏与桌前cr:网易新闻 “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可知道生活的严重。” 臧克家扎根于平民生活,以笔作枪,将接触现实的所思所想吐露于诗,如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对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对光明前途的热烈渴望、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赞美。臧克家曾写下这样的字:“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而尊师闻一多这样评价:“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可知道生活的严重。” 适用主题:体察民情、真切体验生活、站在鸡蛋那方说话等作文立意。 示例: 村上春树言“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臧克家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站在鸡蛋那方,将时代的壮丽、人民生命中的悲壮展露于诗。 “这不是校正,这是炼字。” 在诗词创作上,臧克家汲取古典诗歌素朴精练的养分,苦心追求词句兼具形象化与口语化的特点。在毛泽东诗词研究上,臧克家向毛提出将《沁园春·雪》的“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腊”改为“蜡”,因“蜡象”与“银蛇”相对。在89岁校对自己的旧文《老牛校长——王祝晨》时,他将3000字的旧作修改了58处,务求字字珠玑。

适用主题:精益求精、殚精竭虑、庄重对待文字等作文立意。 示例: 臧克家对字字珠玑万死不悔的追求,是波澜壮阔的挥洒,是精彩纷呈的燃烧。这份苦心孤诣,成就了他;这份殚精竭虑,值得世人铭记。 内容延伸——臧克家作品精选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当炉女》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 喉咙里,痰呼呼的响, 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 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绒线拖在散乱的发上, 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 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的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臧克家的诗歌

臧克家的诗歌 臧克家,30年代初出现于诗坛的重要诗人。第一个诗集《烙印》于1933年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当时正值新月派和现代派诗歌相继流行,而一些左翼诗人的诗歌又存在某些概念化倾向,臧克家的诗歌以其严肃的写作态度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切描写,有如异军突起,受到广泛的注意,被誉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之一。 臧克家(1905—),山东诸城人,18岁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和读书,对当地农民的贫困生活有较多了解,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后来赴济南读师范,1926年秋到武汉如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参加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流亡东北。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中文系,受闻一多影响爱诗写诗登上诗坛。 臧开始写诗时给自己确立了两个方针:一是“尽力揭破现实社会黑暗的一面”,这也即是《烙印》的主要内容,即对30年代北方破产的农民和为活命而挣扎的市镇贫民的描写。二是“写人生永久性的真理”,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对生活的态度:挣扎、苦斗与坚忍,诗人自称为“坚忍主义”。他的不肯粉饰现实、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即与这样的生活态度有关。这方面的诗作有《老哥哥》《生活》等,后者更著名: 这可不是混着好玩,/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周边,/伺候(专瞅)你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灾难是天空的星群,/ 他的光辉拖着你的命运。……/你既胆敢闯进这人间,/有多大本领,不愁没处施展,/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他苦斗,累得你周身的汗毛都擎着汗珠,/但你须咬紧牙关不敢轻忽;同时你又怕克服了它,/来一阵失却对手的空虚……/这样,你活着带一点倔强,/尽多苦涩,苦涩中有你独到的真味。 最有名的一首是《老马》,写老马的境遇,由于采用暗喻、象征手法,导致不同的理解。1、自况:写诗人对人生坚忍的态度,老马境遇象征人生;2、写农民:象征农民难以摆脱的深重苦难。实际上两说兼而有之,是写人生,但正是农民眼里的人生。对人生的坚忍态度也正是农民的性格特征。诗人自述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如同杜甫的《瘦马行》和《病马》。“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是写了我自己。”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