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5期
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
刘芝芬
摘 要 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有四:创造独特的艺术韵味功能、描绘丰富的
想象世界功能、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功能、展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功能。
关键词 修辞;文学创作;审美功能
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语法修辞以及词语搭配规则,它为人类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先决条件。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仅仅按照标准的语言规则去表达思想,只能比较准确地转达某种特定的意义,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法修辞,能将事物准确地表达出来,但它还需要更圆满、更完善、更生动、更具美感地加以体现,这就需要借助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手段。文章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准确,而文学作品无论是叙述事物、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性格还是阐明事理,都要实现其审美功能。对于作家来说,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地使用各种修辞格是实现其创作目的的根本要求。
“语言在文学体裁中最严谨缜密的用法,也可以理解为是从语言的一般性用法中脱颖而出的。这些用法并不要求我们转变语言的解释功能,然而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不是得心应手地信手拈来的。作者斟酌、反复推敲,以便通过语言跟读者建立联系。修辞语言在文学作品的运用要从整体角度出发评价。” 本文旨在通过对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一般性功能的分析,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造独特的艺术韵味
在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中,词汇的变异往往起着一种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词汇的变异和句法的变异,同时展现出别有韵味的想象世界,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欣赏主体有某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林斯基曾说过,语言艺术“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它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别林斯基论文学》)修辞在文学作品语言运用中所创造的独特的艺术韵味,或者说修辞的形象美,是形象思维在修辞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比如以“花儿”来形容一个少女,“花儿”并不仅仅指称某一具体植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欣赏主体必然会将思路集中在所指称概念美的真正涵义上。与此同时,在脑海会浮现出少女种种纯洁、美丽、妩媚、娇艳等等的附加色彩上。因此,“花儿”这个比喻词的作用,在于指称意义及其附加色彩作用于欣赏主体时,便超越了概念所指的对象,使之联想到一切与此相关的若干概念。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加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同义词的选择问题。当然,修辞学上的同义,决不等于词汇学上的同义。“历史翻过新的一页,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把历史比喻成一本书,同时又用了一个“翻”字,不仅使抽象的概念产生了可感的形象,而且历史那种时间的推移、时间的交错的动感便跃然纸上,历史的纵深感和艺术的韵味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绝妙的艺术效果。“冬天”使人联想到严寒、冷酷、压抑;“春天”则让人体味到欣欣向荣和万物复苏,凡是经历过历史的重大变迁和社会动荡的人,都能有这种深切的体验。
本文于1997年6月20日收到。
46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
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阐明事理,几乎都加以运用。在《青春诗选》中,傅天琳写的那首《大海》,作者纵情地唱到:“这海真大呵,托起数不尽的浪峰;这海真美呵,闪烁着珊瑚的异彩。我用鳃,吸进最甘美的空气;我用眼,探索最神奇的未来;我用尾,跳起最自由的舞蹈;我用心,打起最昂扬的节拍!”作者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自己比作一条小鱼,在母亲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正像诗中写道的那样:“因为我紧贴着大海呀,原来就是祖国博大的胸怀!”这首诗把人们带进了丰富的感情世界,强烈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在艺术审美中,使人陶醉在爱国主义的激情中。
许多修辞格在文学创作中,不仅是用词造句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创造艺术意境、表现文化历史内涵的手段。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修辞大大强化了文学语言表达人生、理想、追求的文化意蕴和内涵。
二、描绘丰富的想象世界
高明的艺术家有本领从自然界那里吸取素材,在艺术领域里创造出另外一个想象的世界,而且还能够想象未来事物的形态,并赋予它一定的状貌,唤起审美主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美感,这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借助于修辞艺术之所在。运用各种修辞格创造美的意境,既有联想,也有想象。人的大脑是一个奇妙的万花筒,其想象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想象并非文学文体的本质特点,但文学作品的诞生却和想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通过包括想象在内的表达手段,更好地、维妙维肖地描画现实,形象地揭示人的本质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作品的产生。作家总是穷尽自己的才思,充分发挥文学语言修辞的审美功能,为读者描绘出一个陌生而崭新的世界。巴金在长篇小说《秋》中,通过音乐来描绘一个美好的画面:“琴取下挂在墙上的笛,横在嘴边吹起来。觉新也拿了那支玉屏萧来吹着。这些声音配在一起相当和谐。淑华的声音,愈唱愈清朗,好像一股清莹的春水流过山涧,非常畅快地流到远远的地方去;它上面有一个很好的晴天,两边是美丽的山景,还配合着小鸟的鸣啭(那些乐器里发出的美丽的声音)。”把音乐比作“清莹的春水流过山涧”,想象着在“很好的晴天”下,“两边是美丽的山景”,“配合着各种小鸟的鸣啭”,作者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好、清幽、充满大自然浓郁气息的情境中,从而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
正是由于作家运用文学语言中词汇变异所起到的强调和突出作用,才拓展了饶有情趣的想象世界。这说明,通过这种修辞手段,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把“白发”和“愁思”联系在一起,是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无尽的愁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形容庐山瀑布既高且远的磅礴气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以丰富的想象强调了蜀道的艰险。夸张需要想象,想象得合理,就会产生隽永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以叙述为主的文学作品,要通过事件的叙述、情节的编织和形象的塑造,根据客观存在现实世界去创造一个想象的崭新世界,实际上诉诸读者的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就再一次证明,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而是作者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得来的,这样才能使所描绘的崭新世界成为理想的境界,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刻画人物形象,人是社会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创作中修辞方法的运用,目的完全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更真实、更丰满,从而更具有审美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积极地、自觉地、刻意地地去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总要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这就是所谓修辞的运用。修辞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活动,它是具体的、复杂多变的,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它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并不排斥某种共同的、稳定性的东西。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的性格和思想。”(高尔基《文学论文集》)著名作家钱钟书在《围城》里,以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揭露某些人对自己缺点的掩饰:“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在地面时,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家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没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比喻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