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
作者:李彩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摆在教学的第一位。
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用创造的眼光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
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实践:
一、课堂环境要开放
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就是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
”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关注在生长、成长的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
学生从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的发现。
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兴趣激发要持久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我们要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挥创造性。
只要教师能因文制宜,采用有特色的教法,传达其引人入胜之处,就能使每一堂课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器官呈闭滞状态,还有何创新可谈?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开启创新之门。
三、教学作风要转变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向交流过程。
一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地想学。
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是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是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
许多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
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
他们由于缺乏独有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四、质疑善问要鼓励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设疑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无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
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其次,质疑要设计得科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
其三,提问题还要有适当的难度。
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只有适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辨。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
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总而言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