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延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延边
一、地理位置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吉林省东部,中、俄、朝三国交界面临日本海,位于北纬41度59分~44度30分,东经127度27分~131度18分之间,东与俄罗斯滨海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西邻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边境线总长755.2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依托吉、黑、辽三省广阔的腹地,是东三省沟通海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在联结亚、欧、美海陆运输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二、行政区划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总面积4.27万平方公里,辖6市2县,即延吉市、珲春市、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和龙市、安图县和汪清县,州府所在地是延吉市。各县市的面积如下:延吉市747平方公里、图们市794平方公里、敦化市11962平方公里、龙井市3191平方公里、珲春市5366平方公里、和龙市5055平方公里、汪清县8994平方公里、安图县7438平方公里。
三、地形地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美丽的长白山区,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54.8%,高原占6.4%,谷地占13.2%,河谷平原占12.3%,丘陵占13.3%,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以珲春一带为最低。整个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剃度,山岭多分布在周边地带,丘陵多分布在山地边沿,盆地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和山岭之间。
人口及民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延边地区共有25个民族,总人口为220964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9.31%。汉族人口为1341175人,占总人口的60.69%,朝鲜族人口为801210人,占总人口的36.26%,满族人口为56976人,占总人口的2.58%,回族人口为6732人,占总人口的0.31%,蒙古族人口为2631人,占总人口的0.12,其他民族人口为943人,占总人口的0.04%。
三、自然资源
延边地处长白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风淳朴。
1、土地资源丰富:
林地面积322.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4.9%;现有耕地21.8万公顷,占5.1%,其中水田4.3万公顷,旱田17.5万公顷。人均拥有耕地1.5亩,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2、水资源丰富:
区内有大小河流487条,年平均径流总量 1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储量27.4亿立方米,可采储量1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40.5万千瓦,实际利用4.7万千瓦。
3、生物资源繁多:
全州森林面积为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79.6%,总储量3.52亿立方米。林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野生经济植物达146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800多种;有野生动物550多种,境内盛产的人参、鹿茸、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延边的大米、烟叶、苹果梨、黄牛等也驰名中外。
4、矿产资源储量大:
已发现50多种金属矿产和40多种非金属矿产。黄金储量与产量在吉林省占有重要地位;石灰石储量达9800多万吨,居吉林省第一位;煤炭储量6.67 亿吨,现在年产量309万吨;石油储量经航磁测定在1亿吨以上。
5、水电资源蕴含大:
以榆树川、龙井、珲春为主的一批水电站,年总发电量为24亿多千瓦小时,同时还有一批电厂正在兴建和扩建。
六、地名由来
延边地名源于延吉。据说,明代时人们把延吉叫做“叶吉”,按女真语有“山羊”之意。一说由于这个地方是盆地,长年有烟雾笼罩,故称“烟集岗”。延吉即“烟集”的谐音。清末民初曾使用“延珲诸边”、“延吉区域”等多种称谓,后来逐渐启用“延边”之称。最早见于文献的是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志,记有“论大陆交通”,东南一面复当延边之冲。”1920年前后,出现“延边”一词。由于地处三国交界,又归延吉边务公署管辖,故称之为延边。192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志更明确记载:“东北边疆有延边之称。延边者吉林延吉道之边疆。”
汪清在满语中是“堡垒”的意思。
七、民族概况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椎,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朝鲜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朝鲜聚居区以后,朝鲜族人民便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1927年10月,在朝鲜地区开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汉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中朝鲜族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也约占半数。1938年秋,有8名汉族、朝鲜族女游击队员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在解放战争时期,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5万人。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