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小故事
分类:心灵美文2011-11-16 22:42 101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有一个公差,他去办案,押解一个和尚,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交差。上路之前,交给他的这个上司告诉他:路上你一定要带好几样东西,都不能丢。所以他就每天都清点几样东西。第一样,是他带的包袱,因为路远,他们的寒衣盘缠都在里面,这个得在。第二,他得带公文,因为这个代表着一个交接,公务的终结。第三,他得点这个和尚在不在,因为他得把和尚押到位。第四呢,他得看自己在不在,我也在才能上路。所以这个公差每天上路的时候点四样东西,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我在,就可以走了。
日复一日,两个人寂寞就在路上聊天,聊着聊着就成朋友了。有一天风雨交加,在一个破庙里,这个和尚就跟他说,你看我不能喝酒吃肉,你总得买点酒解解乏,这个公差也很懈怠,把枷锁都给他打开了,买来酒,自己一边喝一边聊,最后就酩酊大醉了,和尚等了那么多天的机会来了,他就找了把剃刀把公差的头给剃光了,把公差的衣服脱下来,跟自己的袈裟换了,然后他就雨夜
逃跑了。第二天,日上三竿,这个公差醉醺醺的公差醒了,好,清点东西,一摸: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和尚哪去了?就开始满世界找这个和尚怎么找都找不着,惶惑中一挠头发,头是秃的,低头一看,穿的袈裟,于是放心了,和尚也在,少了第四样东西,我。。。哪去了?最后发现不能上路的理由是怎么也找不着我了。
这是个很老的故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觉得包袱在,因为包袱是我们的衣食,是我们的物质条件,买什么房子,什么车,穿什么名牌,比什么学校,大家都不会忘的,包袱一定在;再看公文,公文是安身立业之本,是职业,没职业在这世界上怎么生存啊,公文会在;第三样,和尚是谁呀,和尚是我们一件一件办的公务,和尚的意向是个囚徒,谁对他行使这种公务的权利?是我!但最后我自己在一件一件公务中过程中,被置换成了囚徒而不自知,囚徒还在,我没了。。。
故事没有告诉你该去做什么,但告诉你,“我”不能丢,这就是在这条生命路上能够得到的答案,
每个人都在寻找,找的不是答案,而是起点,他不去走一个统一的规章,重视的是内心的世界。
一个古老的禅宗故事——和尚与公差
热度5已有319 次阅读2011-11-19 21:54|故事
说的是在过去有一个公差押着一个和尚到很远的地方,在出发的时候,上司明确交代每天出发时要清楚地清点完必要的东西没有拉下才能走。公差仔细清点了一下,因为出远门,所以必要的包袱是一定要带的,其次是押解和尚的公文,一个是囚徒和尚,最后是自己。以后公差每天都要清点这四件东西成为了习惯。
在以后的日子里,公差和尚在押解的过程中因为寂寞就慢慢聊了起来,渐渐地两个成为了很好的聊伴,有一天和尚对公差说:我们都很劳累了,不如打些酒来解乏,公差欣然同意,打来些酒,吃个尽兴,就昏昏沉沉地睡了去。机敏的和尚偷偷地打开枷锁,拿出剃刀把公差的头发剃了,换上了公差的衣服,把自己的囚衣换给了公差后悄悄地溜走了。
第二天,公差醒了,仍然照例清点自己的东西: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不在。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用手捋自己的头,头发没有,公差低头看看穿着袈裟,带着囚具,恍然大悟,和尚在,那么自己去哪呢?公差满下找自己。
故事结束了,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我们在生活中不就是那个公差吗?对于生活我们无可奈何,每天按部就班,包袱就是我们追求的物质,公文不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职业,和尚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扛上的枷锁,而我们在紧张的生活里,追求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最后却失掉了自我。最终又转回头来寻找自我。
何苦呢?人也许是最可笑的东西。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饥寒交迫,两人赶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去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了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刚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就将公差的头剃光了。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发生的这一切,公差都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来后,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的包袱,包袱还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着了。庙里找,庙外找,到处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呃?发现头居然是光的!低头再一看,身上穿着僧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
我到哪儿去了?
包袱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不管现在的生活水准如何,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它不会丢。
公文是什么?公文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总要有一个社会角色,要通过一种职业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份公文也丢不了,会随时带在身边。
和尚是什么?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当我们的自我还在时,押解和管理着这个囚徒。但是,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过分专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会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日复一日忙碌的事都没有丢,自我却找不到了。
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有些人特别看重权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关系、经营人脉上,职位越来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了权力的囚徒。有些人特别想挣钱,开始的时候挣钱是为了花,挣到最后它就是个数字,那就变成了金钱的囚徒。有些人一辈子执著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痴迷不悟,最后就变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会把你裹挟进去,让你变成它的囚徒,这时候,“我”就丢了。
于丹著
中信出版社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
宁静有时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我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干着干着,累了,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满满的,足有半人高,徒弟们停下手里的活儿东翻西找,始终没有找着。天色已晚,师父说:“算了,先去吃晚饭,明天再找吧!”就带着徒弟们离开了木工坊。
一个多小时后,师徒们酒足饭饱,回到木工房,见木匠的小儿子坐在门口,拿着手表说:“爸爸,我帮你找到手表了。”木匠很是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翻箱倒柜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听见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
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我到哪儿去了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