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对流层_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_陈洪滨

上对流层_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_陈洪滨
上对流层_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_陈洪滨

第30卷第5期2006年9月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 urnal of A tmo sphe ric Sciences

V o l .30 N o .5

Sept.2006

收稿日期 2006

05

26,2006

0626收修定稿

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3-S W -2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5013、40333034作者简介 陈洪滨,男,1960年出生,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遥感和大气物理学方面的研究。E -mail :chb @https://www.360docs.net/doc/f97204828.html,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陈洪滨 卞建春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 要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 T LS )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 。U T LS 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制作用,因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可忽略的辐射强迫作用;U T LS 区域中,还有航空业的飞机排放,强对流云云中与云上闪电产生相当量的N O x ,这些都对U T LS 区域乃至更高及更低层大气的化学成分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展的工作。另外,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因为该地区U T LS 交换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可能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青藏高原

文章编号 10069895(2006)05081308 中图分类号 P421 文献标识码 A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the Study of Stratosphere Troposphere Exchange

CHEN Hong -Bin ,BIAN Jian -Chun ,and L üDa -Ren

Laborator y for the Mid d le Atmosphere an d Globa l Env ironmental Obs ervation (LAGEO ),Instituteo f A tmosph eric P hysics ,Chi -nese A cademy o f S ciences ,Beijing 100029

A bstract T he range of upper tro po sphere and lo wer st ratosphe re (U T LS )is abo ut 520km.T 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 f a tmo spheric constituents in U T LS are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clima te chang e.In this region ,ozone is an effective g reenhouse gas ,and w ater vapo r ,cirr us cloud and aer osol have impo r tant radiative for cing o n the weather a nd climate v ariatio n by actively adjusting the so lar radiatio n and lo ng -wave r adia tion.A ir craft emission and lig htning in the stro ng convectio n clo uds producing conside rable NO x take place in U T LS ,w hich g reatly im pact the structur e of atmo sphe ric constituents in U T LS and uppe r and lowe r lay ers.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issues and research metho ds in the study of strato sphere

t ropospher e ex cha ng e

(ST E )a re intro duced ,and some adv ances in related fields ,especially domestic w o rks in recent year s ,are summa -rized.So me key issues and pro spects are also discussed.F inally ,some ex pected re searches a re empha sized in the study o f U T LS ove r the T ibetan P lateau ,because the ST E pr ocesses in this region no t only have some significant re -g io nal features ,but also play po tentially an impo rtant ro le in the global ST E.Key words upper tropo sphe re and lowe r stra to sphere ,strato sphere

tro po sphere exchange ,the Tibe tan P lateau

1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我们对大气物理化学

过程、海气相互作用、陆面过程和地球系统科学

的深入了解,国际大气科学界开始认识到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特别是上对流层与下平流层

(U TLS)之间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效应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的重点又在于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ratosphere-tropo sphere exchange,简称STE)过程的研究。开展S TE研究涉及的重大科学和实际问题有:

(1)平流层臭氧的损耗、分布及其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重大问题之一,因此以臭氧为中心的辐射化学动力学过程和平流层中层大气环流及其变化一直是大气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对平流层臭氧有破坏作用的各类化学物质,都必须穿越对流层顶到达平流层,大气能量、动量、物质(水汽、微量气体、气溶胶)也必须通过对流层顶和平流层进行交换,因此,不了解S TE过程和机制,就无法准确评估人类活动(排放)对全球臭氧层的影响,更无法对其未来演变作出合理的预测。

(2)当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的改进方向不仅要提高水平分辨率,而且要向高层发展,即包括更高的大气层。虽然对流层顶之上大气质量不到总量的20%,大气密度比海平面小1~2个数量级,但作为大气层的一部分,现代模式不包括平流层顶及其以上大气或考虑太过粗略,显然很难给出更好的天气与气候模拟及预报结果。STE过程和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打通对流层平流层的关键。

(3)上对流层是洲际航空运输的主要通道,由于该高度大气密度稀薄,飞机排放的相对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际航空业特别是中国航空业的迅速发展,飞机排放物在U TLS中的物理与化学效应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不对S TE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就无法准确评估飞机排放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4)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是日地关系的关键环节,太阳活动的(地面)天气气候效应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必然通过该区域或在该区域有所反映。深入研究ST E过程,将有助于对太阳地球关系的深入认识。

关于S TE研究及其意义有许多综述[1~4]。平流层与对流层交换研究的重点区域在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该区域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对流/斜压涡控制的对流层和层结稳定的平流层之间的转换区域。该区域是大气动力、热力和大气成分结构发生明显转换的区域。

U 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极为重要,该区域发生的微物理和化学过程也是一个重要但还认识不足的领域。其重要性表现为该区域臭氧是一种有效温室气体,水汽、卷云和气溶胶由于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的调制而产生对于天气气候重大的辐射强迫。认识U T LS区域水汽分布极其重要,Har ries[5]通过敏感性试验指出,上对流层水汽约10%误差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相当于CO2倍增引起的效应;Fo rste r等[6]指出下平流层水汽的重要作用。平流层和对流层多尺度交换过程、影响臭氧和水汽等变化的多相化学反应和云微物理过程也发生在该区域,从而影响气候长期变化。人类活动中的飞机排放也在此高度范围;强对流云中与云上闪电亦产生相当量的NO x。已有研究表明下平流层对臭氧总量减少的贡献最大。

由此,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于1993年启动的核心计划SPARC在执行5年后,通过与IGBP/ IGAC和COSPA R有关计划协作,并与WM O的国际臭氧与环境监测计划协调后,于1998年将研究重点移至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SPA RC联合IGAC和COSPAR等呼吁要加强开展UT LS区域的综合试验与模式研究。

本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上下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的工作。文中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

2 UTLS区域的探测研究

U TLS中交换过程的机制与定量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该区域风场、温度场、臭氧、水汽、卷云、气溶胶和其他成分的连续而又精细的观测。因此,该区域三维大气结构的监测对于该区域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研究极为重要。U TLS区域的探测主要有四种手段,即高空气球探空、卫星观测、飞机观测和地基雷达。这里简要介绍这些探测手段。

高空气球探测主要有两类:气象业务高空气球和大气成分气球探空。目前,绝大多数气象业务高空气球探空在U TLS区域仅仅提供比较可靠的风和温度资料,而且只提供规定层和特性层信息。尽管也提供湿度信息,但由于UT LS区域水汽含量低、气温低等原因,目前采用的湿度传感器所提供

814

大 气 科 学

Chine 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

V ol.30

的湿度测量准确性差,因而无法利用。大气成分气球探空主要是臭氧和水汽探空。臭氧探空目前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个站点长期连续观测。国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合作,从2002年3月开始在北京利用自制的GPS臭氧探空仪进行连续观测;水汽探空目前只有美国NO-AA在科罗拉多州Boulder进行了二十多年连续长期观测[7]。另外,在一些野外试验中对臭氧、水汽及其他成分采用气球探空,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南北极和北京等地区进行过臭氧探空。目前实现U TLS区域水汽较精确探测的技术[8]有:霜点湿度计、Ly man-α湿度计和可调二极管激光分光计。

卫星观测。尽管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平流层和对流层区域的卫星观测,但是真正提供UT LS 区域信息的卫星观测是1991年美国发射了以中层大气为主要探测对象的UARS卫星,连续多年对动力、热力与成分结构的大尺度变化进行全球性监测,由此提供研究全球尺度中层大气过程的资料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Jo hn H opkins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发射军民两用M SX卫星,装载了中层大气遥感仪器,其探测资料可逐渐释放提供研究应用。1995年,欧洲空间局(ERA)发射ERS1卫星,其中搭载GOME遥感仪探测大气痕量成分浓度和分布。进入21世纪,以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化学过程,特别是以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目标的德国/荷兰联合研制的卫星探测器SCIAMACH Y于2002年3月发射成功,SCIAM ACH Y将临边探测同垂直对地探测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平流层和对流层化学成分的同步观测。2002年5月和2004年7月美国NASA分别发射AQ UA和A URA卫星,提供覆盖全球的大气臭氧层、空气质量和气候关键要素的每日探测资料。2006年4月,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合作发射C loudSat和CA LIPSO卫星,可以观测对流层顶附近卷云的垂直结构。另外,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电掩星观测也可用来反演U TLS区域的温度场结构,且垂直分辨率比较高。

飞机观测。飞机是观测大气三维结构的良好平台,所以使用飞机开展U TLS区域的观测有近40年的历史,从以前某类天气系统(如切断低压及对流层顶折叠等)上的单航线梯形上下飞行观测,到近期开展的覆盖半球的南北向多航线观测。对于了解从热带到热带外的U TLS区域主要化学成分和气象场的分布、验证数值模式的结果以及诊断和定量估算上下层交换量,飞机测量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例如,美国NASA支持的臭氧和氮氧化物试验使用DC-8型飞机,于1997年10~11月在北大西洋上空民航欧洲北美航线附近进行了多次飞行观测,飞机上不仅安装实地测量温度、湿度、风、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NO x、反应性氢氧化物和气溶胶粒子等仪器,还装备了可测量飞机上下臭氧廓线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和遥感反演温度廓线的微波辐射计。同一时期,完全对应的欧洲POLI-NA T-2项目,使用了类似装备的FA LCON-20飞机,并进行了几次比较科学试验飞行。这两项飞机外场试验的主要观测区域是上对流层下平流层[9]。Flentje等[10]利用机载水汽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大西洋上的观测,研究了对流层顶折叠的水汽不均匀性。此外,欧洲的“空中客车臭氧和水汽测量计划(M OZAIC)”自1993年实施以来,提供了许多航线UT LS区域的观测资料[11],对于改进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过程认识和对流层顶附近化学及输送的模式处理十分有价值。M OZAIC三期将增设NO y和CO的测量仪器。

地基的激光雷达和V HF雷达,可以提供站点上空温度、风、臭氧廓线和对流层顶等要素的长时间序列资料,不仅可以与卫星和探空观测进行相互验证,而且可以验证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一些高山站的地面观测结合模式,也能评估平流层向对流层的输送,例如,Zanis等[12]利用阿尔卑斯山上两站10Be和7Be一整年的测量,研究了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对低对流层臭氧的影响,揭示平流层下侵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的极大与气旋天气的联系。

目前,U TLS区域探测还存在以下问题:(1)业务高空气球探空提供的资料垂直分辨率低、高层水汽资料不可用;(2)大气成分的气球探空站点少、观测变量少、历史资料时间短;(3)卫星观测垂直分辨率较低,定量反演的精度还需提高;(4)地基雷达观测的站点较少,分布也不尽合理;(5)飞机观测时次少,提供的资料不足以详细刻画UT-LS中的要素分布及中小尺度交换过程。

3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对流层和平流层有着完全不同的热力、动力和

815

5期 N o.5

陈洪滨等: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CHEN Ho ng-Bin e t al.Advances and Pro spects in the S tudy o f S trato sphere-T roposphe re Exchang e

过湿对流过程把地面空气和化学污染物输送到对流层高层只要几个小时,通过斜压波运动也只需要几天。而在平流层,稳定度高,同样距离的垂直输送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这样必然伴随辐射加热或冷却。因此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交换有着重要意义。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E)是控制UTLS区域臭氧、水汽和其他成分收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

1950年前后,为了解释平流层中水汽和臭氧的垂直经向分布,Brew er和Do bson先后提出了从赤道向两极的沟通对流层平流层的垂直经向环流,即Brew er-Dobson环流[1]。在热带外中高纬地区,天气系统引发的区域内对流层与平流层交换,特别是对流层顶折叠现象十分明显。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上下层的相互作用更多的是对这类过程作区域性个例研究。同时,研究表明行星波与重力波发生发展及其上传至平流层以上产生波不稳定、破碎,从而在这些高度上引起动量通量辐散,可能形成控制低层环流的抽引作用,从热带地区抽吸大气向上向极地方向输运。结合以大气臭氧、水汽全球大尺度分布及源汇关系的研究,促使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的全球尺度观点又重新获得深入认识,形成了H olton等[1]总结的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经圈环流的基本图像。这一图像刻画了几个本质性环节,但同时也在区域过程作用、定量化及长期变化与变动性等方面留下了极大的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空间。

跨越对流层顶的STE过程具有多种尺度,表现为不同的物理过程,影响辐射强迫,改变上下层大气成分分布,并通过臭氧浓度变化等调制地面紫外辐射和平流层自身的辐射加热/冷却。然而, S TE过程与定量化及其对U 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下面列出几个问题及研究进展。

对流层顶的确定。STE定量化的一个问题是对流层顶的确定和刻画,尤其在热带外地区[13]。对流层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分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流层顶有着不同的确定方法,例如:热力对流层顶(温度递减率)、动力对流层顶(位涡)、化学成分对流层顶、最冷点(热带),等等。Fischer 等[14]、H oo r等[15,16]和Pan等[17]根据中纬地区对流层顶区域观测到的O3-CO关系,分析表明对流个转换层,转换层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研究表明,平流层向对流层的输送(S TT)或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TST)的计算结果显著依赖于对流层顶的确定。因此对流层顶定义的不确定性是ST E定量化的一个问题。

另外,Birner等[18,19]分析热带外对流层顶区域的精细结构时,发现存在很强的对流层顶逆温层(TIL),此处静力稳定度显著大于上方平流层典型稳定度值。因此,TIL的存在必然影响STE过程,还会影响Rossby波和重力波的传播。H akim[20]分析中纬地区分析误差的垂直结构时发现,经向风最大误差出现在对流层顶附近。因此对流层顶附近大气精细结构特征也是STE过程与定量化的一个问题。

ST E深交换。早期STE研究主要关注跨越对流层顶的空气或痕量成分通量。从交换所涉及的层次角度,S TE可以分成浅交换和深交换。实际上浅交换是部分可逆的,只是改变对流层顶区域大气成分的重新分布。例如,瞬时ST T(平流层空气进入但短时停留在对流层,并很快返回平流层),平流层空气可能很少有机会与对流层空气混合(瞬时TS T也有同样的问题)。而深交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通过从下平流层到低对流层甚至地面之间的交换,对大气化学产生特别显著、持久的影响。深交换过程主要有强对流(干、湿对流)可以在几小时内把地面空气和污染物输送到对流层顶附近;平流层深侵入可以把平流层空气和化学物质输送到低对流层。目前,深交换事件在STE(尤其是化学物质)中的作用还是一个重要而知之甚少的领域。

拉格朗日方法。近几年开始发展基于拉格朗日观点的方法分析STE[21]。原因有两个:一是Appen-zeller等[22]采用全球制约原则计算热带外地区跨对流层顶质量净通量,估算净S TE的收支方法不能解决单个交换过程,而Wei[23]方法在定量估算ST T、TS T甚至净S TE时精度不高;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精确计算跨对流层顶质量通量并不能完全刻画ST E的相关方面,尤其是S TT和TS T 的深度和驻留时间等对大气化学重要的反映化学成分混合程度的变量。例如:对流层顶附近的S TT 或TST浅交换过程对大气化学影响不明显,而对流层和平流层空气之间的不可逆交换事件,尤其是深交换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深交换事件有一些特殊

方面,现有分析ST T和TS T浅交换的方法不能准确刻画STT和TST深交换。STE深交换过程的这些特征只能通过拉格朗日方法来研究。目前,STE 诊断方法的改进以及相互之间的比较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混合过程、对流参数化等[3]。

空间尺度问题。STE是一个跨越很大尺度范围的空气交换过程。全球尺度的Brew er-Dobso n 环流,把热带对流层空气向上抽吸,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在平流层向极、向下输送,最后在热带外地区回到对流层。这种简单图像适用于位温380K以上区域,而且只有在时间平均和纬向平均的意义上可能是精确的。涡旋过程在S TE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穿越对流层顶的空气交换是通过天气尺度和中尺度过程完成的,例如热带气旋和对流、热带外对流层顶折叠、切断低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这些天气尺度和中尺度过程中的S TE机制和定量化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对流层顶附近的混合。对流层与平流层空气的混合,在化学成分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起重要的作用,虽然经常被观测到,但其定量化仍是一个挑战。近期,Pan等[24]利用飞机观测资料和O3-CO 相关,分析研究了在热带外对流层顶何处发生混合;使用平流层化学拉格朗日模式(CLaMS)模拟研究表明,拉格朗日模式有潜力定量化混合对U T-LS化学成分的影响。

资料来源。目前,STE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全球尺度对流层和低平流层同化资料(NCEP和ECM WF资料)诊断分析对流层顶上下的交换与全球对流层顶的气候学特征[25,26]。二是利用全球模式或M M5等区域模式模拟研究典型地区典型天气过程的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与交换,对切断低压、对流层顶折叠等过程中的交换机制与定量特征进行研究[27,28]。虽然中尺度模式并不专为S TE研究设计,但结果表明在对流层顶上下过程研究中仍是有效的工具,当然在初始化、云微物理、化学成分以及小尺度动力过程参数化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另外,还需要发展云分辨模式描述对流过程中的强上升气流、云微物理和化学过程。

4 国内STE研究的进展

国内S TE研究与国际上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几乎同步开展,但规模要小得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关注臭氧探测和平流层研究,建立了我国Dobson臭氧总量观测站,这一工作的持续提供了北京、昆明和西宁等地上空多年臭氧变化的第一手可靠资料。20世纪60年代,我国气象学家们关注平流层动力学的一些前沿问题。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层大气研究被列入我国大气科学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周秀骥等[29~31]对青藏高原臭氧低值区的发现及其成因研究曾是我国十大科学新闻之一。郑向东等[32]根据大气臭氧探空资料进行的研究,指出臭氧分布与天气系统之间的联系。丛春华等[33]使用Wei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间大气质量的交换量。崔宏等[34]使用Wei方法对一次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中臭氧通量进行了估算。Chen等[35]开展利用UA RS卫星资料分析与二维模式研究,对平流层臭氧NO x的QBO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卞建春等[36]利用北京站的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给出下平流层重力波的统计特征参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平流层环流对于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相关分析研究。

在中层大气探测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中心、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分别建立中层大气密度激光雷达、钠层激光雷达、中频MF Doppler雷达投入观测,在重力波传播以及重力波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等方面均有新的探测结果和相应的前沿性理论工作[37]。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中层探测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研制成功VH F多普勒测风雷达、GPS臭氧探空仪和平流层高空气球系统等。1990年以来,对于平流层火山气溶胶、飞机排放影响、二维模式研究、中纬度强对流三维重力波激发、对流层平流层交换的诊断、对流层顶的全球变化特征、切断低压对S TE的贡献与机制、利用高分辨探空资料分析重力波统计特征研究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工作[37]。

5 研究展望———青藏高原上空UTLS 区域大气结构及STE过程研究

综上所述,STE是一个全球性的多时空尺度的交换过程。同时,我们注意到S TE表现出明显的

817

5期 N o.5

陈洪滨等: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CHEN Ho ng-Bin e t al.Advances and Pro spects in the S tudy o f S trato sphere-T roposphe re Exchang e

区域特征。国外学者在许多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的综合观测、诊断分析和模式模拟研究。

南亚地区由于大尺度的海陆分布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造成的动力和热力影响,其大气环流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已为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所揭示。夏季,南亚地区大气环流与持续深对流相耦合,上对流层反气旋环流向上扩展到下平流层,对流层顶相对比较高和冷[38],并经常出现卷云[39]。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于青藏高原南缘,青藏高原北侧也经常出现另外一支西风急流,高原地处对流层顶断裂带,对流层顶经向梯度非常大。

在此特殊大气环流影响下,青藏高原地区U T-LS层区大气成分分布也具有显著区域特征。在夏季,季风区U TLS区域水汽含量比较高,下平流层最高水汽含量出现在南亚季风区的北部,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南坡地区[40]。近期研究还表明,夏季南亚季风区上对流层CO、C H4和NO x含量高,这些化学物质的源主要来自地面排放[41]。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值中心(臭氧低谷)[29,30,42],分析表明臭氧浓度偏低主要出现在25 km高度以下[43]。在冬季,10月和11月份,高原周围经常存在一个臭氧总量环状高值区,Mo ore和Sem ple[44]认为这是由于高原地区从地面一直延伸到下平流层的Taylo r帽造成的。在10月至2月份,青藏高原上空在特定大气环流条件下(副热带西风急流调整及其所引起的垂直环流结构),还会出现微型臭氧洞或臭氧极低值事件,初步分析表明臭氧浓度减少主要出现在25km高度以下[45]。

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STE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STE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热带下平流层水汽浓度在北半球夏季比冬季大60%,而夏季输送到全球热带平流层的水汽总量的大约75%发生在南亚季风和青藏高原地区[46],其中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输送是一个重要通道[40]。初步研究表明,面积仅占北半球5.6%的东亚地区的中、高层大气物质年净交换量却占北半球的29%[26]。青藏高原STE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UT LS大气有显著影响。例如,研究表明我国台湾中坜市上空卷云的形成大部分(3/4)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另有研究表明南半球臭氧总量的分布受到南亚高压向南的跨赤道气流的很大影响。

赤道辐合带是热带上升运动的集中地区,其深厚积云对流旺盛,这表明热带深对流是该地区向上输送的重要机制。热带及中纬地区强对流作为重力波源亦是不可低估的。上对流层以及对流层顶附近卷云的形成与深对流及其所引起的重力波有着密切的关联。青藏高原亦是对流活动十分旺盛的特殊区域之一[47,48]。研究表明副热带西风急流附近的动力学过程在ST E中起着重要作用[24]。尽管急流中心是等熵混合的障碍,但是急流周围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动力学与大尺度波破碎一起产生对流层与平流层空气之间的不可逆交换。近期研究表明混合发生的位置决定于Rossby波相速度与急流最大风速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表明动力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都可能在急流附近产生湍流。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同时高原北侧也经常出现另外一支急流,青藏高原地处对流层顶断裂带;夏季,高原北侧为副热带西风急流,而南侧有一支东风急流。青藏高原地区这些不同尺度过程相互作用产生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输送和混合。

因此,处于对流层中部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殊的大地形以及特殊动力、热力结构效应构成了全球平流层、对流层间能量、物质交换重要“窗口”,该地区研究将对全球STE机制与影响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对青藏高原地区ST E过程及其对U TLS 区域大气成分收支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最大的问题首先在于对该地区ST E过程及定量了解十分薄弱。具体包括:(1)UT 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特征,(2)对流层顶附近的精细结构,(3)对流层顶附近以及下平流层重力波特征, (4)对流层顶附近对流统计特征及其在S TE中的重要性,(5)急流在S TE中的作用,(6)S TE过程在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和冬季青藏高原微型臭氧洞事件中的动力作用。

一方面,需要通过长期监测和个例综合探测获得新的事实,了解过程特征;另一方面,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综合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对前者,主要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开展相关综合观测,取得好的个例观测资料。对后者,则要立足于青藏高原,同时关注青藏高原与临近地区的相互作用,以及青藏高原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重要性,过程研究与气候统计分析相结合,以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机制和定量特征。这二方面工作的同

818

大 气 科 学

Chine 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

V ol.30

步开展,将增加对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ST E过程及其在UT LS区域大气成分收支中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H olton J R,Haynes P H,M cIntyre M E,et al.Stratosphere

troposphere exchange.Rev.Geophys.,1995,33:403~439 [2] S heph erd T G.Issues in stratos phere troposp here cou pling.

J.Meteor.S oc.J ap an,2002,80:769~792

[3] S toh l A,Bonasoni P,C ristofanelli P,et al.S tratosph ere

troposp here exchange:A review,and w hat w e have learned

form S TACCA TO.J.Geop hys.Res.,2003,108(D12):

8516,doi:10.1029/2002JD002490

[4] 杨健,吕达仁.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

展,2003,18(3):380~385

Yang Jian,LüDaren.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stratos phere

troposph ere exchange.Ad v.E arth Sci.(in Chinese),

2003,18(3):380~385

[5] H arries J E.Atmosp heric radiation and atm ospheric hum idi-

ty.Quar t.J.Roy.Meteor.Soc.,1997,123:2173~2186 [6] Forster P M de F,Shine K P.Stratospheric w ater vapor

ch anges as a possible con trib utor to observed stratospheric

coolin g.Geo phy s.Res.Lett.,1999,26:3309~3312

[7] Oltmans S J,H ofm ann D J.Increase in low er-stratospheric

w ater vapor at a midlatitude Northern H emisphere s ite from

1981to1994.Nature,1995,374:146~149

[8] V?mel H,Oltmans S J,J ohnson B J,et al.Balloon-borne

obs ervation s of w ater vapor and ozone in the tropical upper

troposph ere an d low er s tratosphere.J.Geo phy s.Res.,

2002,107:1029/2001JD000707

[9] Singh H B,T ompson A M,Sch lager H.SONEX airborne

mission and coordinated PO LINAT-2activities:Overview

and accomp lishm ents.Geop hys.Res.Lett.,1999,26(20):

3053~3056

[10] Flentje H,D?rnbrack A,Eh ret G,et al.Water vapo r heter-

ogeneity related to tropopause fold s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revealed by airb orne water vapor differential ab sorption lidar.

J.Geoph ys.Res.,2005,110:D03115,doi:10.1029/

2004JD004957

[11] M arenco A,Thou ret V,Nedelec P,et al.M easuremen t of

oz one and w ater vapor by Airbus in s ervice aircraft:The

M OZAIC airborne p rogram,an overview.J.Geop hys.

Res.,1998,103(D19):25631~25642

[12] Zanis P,Gerasopoulos E,Priller A,et al.An estim ate of the

im pact of stratosphere to troposphere transport(S T T)on

the lower free troposph eric ozone over th e Alps u s ing10Be

and7Be measu rements.J.Geo phy s.Res.,2003,108

(D12):8520,doi:10.1029/2002J D002604

[13] Bethan S,Vaughan G,Reid S J.A comparison of ozone and

thermal tropopause heights and the impact of tropopause defi-

nition on quantifying the ozone content of the troposphere.

Quar t.J.Ro y.Meteor.Soc.,1996,122:929~944

[14] Fisch er H,Wienhold F G,H oor P,et al.T racer correlations

in the n orth ern high latitude low erm ost stratos phere:Influ-

ence of cros stropopau se mass ex change.Geop hys.Res.

Lett.,2000,27:97~100

[15] Hoor P,Fischer H,Lange L,et al.S easonal variation s of a

mixing layer in the lowermos t s tratosphere as iden tified by

the CO O3correlation from in situ m easu rements.J.Geo-

ph ys.Res.,2002,107(D5):10.1029/2000JD000289 [16] Hoor P,Fischer H,Lelieveld J.T ropical and extratropical

tropospheric air in the low ermos t stratosph ere over Europe:

A CO-b ased budget.Geoph ys.Res.Lett.,2005,32:

L07802,doi:10.1029/2004GL022018

[17] Pan L,Randel W J,Gary B L,et al.Definitions and sharp-

nes s of the extratropical tropopause:A trace gas perspective.

J.Geop hys.Res.,2004,109:D23103,d oi:10.1029/

2004JD004982

[18] Birner T,D?rnbrack A,Schumann U.How sharp is the

tropopaus e at midlatitudes Geoph ys.R es.Lett.,2002,29

(14):1700,doi:10.1029/2002GL015142

[19] Birner T.Fine-scale structu re of the extratropical tropopau se

region.J.Geop hys.R es.,2006,111:D04104,doi:10.

1029/2005JD006301

[20] Hakim G J.Vertical s tru cture of midlatitude analysis and

forecast errors.Mon.Wea.Rev.,2005,133:567~578 [21] Wernli H,Bourqui M.A Lagrangian‘1-year climatology’of

(deep)cross-tropopau se exchange in the extratropical North-

ern H emisphere.J.Geoph ys.Res.,2002,107(D2):4021,

doi:10.1029/2001J D000812

[22] Appenzeller C,Holton J R,Rosenlof K H.S easonal varia-

tion of m as s transpo rt across the tropopau se,J.Geo phy s.

Res.,1996,101:15071~15078

[23] Wei M Y.A n ew formulation of the exchange of mass and

trace constituents between the s tratosphere and troposphere.

J.A tmos.S ci.,1987,44(20):3079~3086

[24] Pan L,Konopk a P,Brow ell E V.Ob servations and model

sim ulation s of mixing n ear the extratropical tropopau se.J.

Geop hys.Res.,2006,111:D05106,doi:10.1029/

2005JD006480

[25] Sprenger M,Wernli H.A northern hem ispheric climatology

of cross-tropopau se exchange for the ERA15time period

(19791993).J.Geop hys.R es.,2003,108(D12):8521,

doi:10.1029/2002J D002636

[26] 杨健,吕达仁.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

节变化.大气科学,2004,28(2):294~300

Yang Jian,LüDaren.Diagnosed seasonal variation of strato-

sphere troposph ere exch ange in the Northern H emisphere

based on2000NCEP data.Ch inese J.A toms.S ci.(in Chi-

nese),2004,28(2):294~300

819

5期 N o.5

陈洪滨等: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CHEN Ho ng-Bin e t al.Advances and Pro spects in the S tudy o f S trato sphere-T roposphe re Exchang e

[27] 杨健,吕达仁.东亚地区一次切断低压引起的平流层、对流

层交换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003,27:1031~1044

Yang Jian,LüDaren.A simu lation study of stratosphere

troposph ere exch ange due to cut-off-low over Eastern Asia.

Ch inese J.A toms.Sci.(in Chinese),2003,27:1031~1044 [28] 杨健,吕达仁.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对臭氧分布影

响的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004,28(4):579~588

Yang Jian,LüDaren.Simu lation of s tratosphere tropo-

sp here exchange effecting on the distribu tion of ozone over

Eastern Asia.C h ines e J.Atoms.S ci.(in Chinese),2004,

28(4):579~588

[29] 周秀骥,罗超,李维亮,等.中国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青藏

高原低值中心.科学通报,1995,40(15):1396~1398

Zhou Xiu j i,Lu o Chao,Li W eiliang,et al.Variation of total

ozone over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low center.Chinese

S cience B ulletin(in Chinese),1995,40(15):1396~1398 [30] Zou H.Seasonal variation and trends of TOM S oz one over

Tibet.Geoph ys.R es.Lett.,1996,23:1029~1032

[31] Liu Yu,Li W el iang,Zhou Xiuji.M 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ozone valley over Tib etan Plateau in summer tran sport and

chemical process of oz on e.Ad vances in Atmosp her ic S ci-

ences,2003,20:103~109

[32] 郑向东,李维亮,周秀骥,等.臭氧垂直分布个例观测中次

峰现象的诊断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1,11(11):1181~

1185

Zheng Xian gd on g,Li W eil iang,Zh ou Xiuji,et al.Diag nostic

analysis of sub peaks in the ozone profile measu rements.Pro-

gress in Na tura l S cience,2001,11(11):1181~1185 [33] 丛春华,李维亮,周秀骥.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

层对流层之间大气的质量交换.科学通报,2001,46(22):

1914~1918

Cong Chu nhua,Li W eiliang,Zhou Xiuji.Regional mass ex-

ch ange betw een s tratosphere and troposph ere over Tibetan

and neighb orhood area.Ch inese S cience Bu lletin(in C hi-

nese),2001,46(22):1914~1918

[34] 崔宏,赵春生,秦瑜,等.一次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中臭

氧通量的估算.科学通报,2004,49(5):506~513

Cui Hong,Zhao Chun sheng,Qin Yu,et al.An estimation of

ozone flux in a s 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event.

Ch inese S cience B ulletin,2004,49(2):167~174

[35] Ch en Yueju an,Zheng Bin,Zhang H ong.Th e features of o-

zon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 tropical stratos phere and its

nu merical sim ulation.Ad vances in Atmosp her ic S ciences,

2002,19(5):777~793

[36] 卞建春,陈洪滨,吕达仁.用垂直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分析北

京上空下平流层重力波的统计特性.中国科学(D辑),2004,

34(8):748~756

Bian Jian chun,Chen H ongbin,LüDaren.Statis tics of g ravi-

ty w aves in the low er stratosphere over Beijing based on high

vertical res olution radiosonde.S cience in China(S eries D)

(in C hinese),2005,48(9):1548~1558

[37] C hen Zeyu,Chen H ongbin.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 ere.Ch inese J.S pace Sciences,

2004,24(suppl.),128~133

[38] High w ood E J,H oskin s B J.The tropical tropopau se.

Quar t.J.Ro y.Meteor.Soc.,1998,124:1579~1604 [39] Wang P H,M innis P,M cC ormick M P,et al.A6-year cli-

m atology of cloud occurrence frequency from S tratospheric

Aeros ol and Gas E xperim ent II observations(19851990).

J.Geop hys.Res.,1996,101:29407~29430

[40] Fu R,H u Y,W righ t J S,et al.Convective transpor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A sh ort-circuit of water vapor and pol-

lu ted air to the global s tratosphere.P NA S,2006,103:5664

~5669,10.1073/pnas.0601584103

[41] Randel W,Park M.Deep convective influen ce on th e Asian

summ er monsoon anticyclone and associated tracer variability

observed with AIRS.S ubmitted to J.Geoph ys.Res.,2005 [42] 周秀骥,李维亮,陈隆勋,等.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

的研究.气象学报,2004,62(5):513~527

Zh ou Xiuji,Li W el iang,Chen Longxu n,et al.Study of o-

z one ch ange over Tib etan Plateau.A cta Meteor.S inica(in

Chinese),2004,62(5):513~527

[43] 周任君,陈月娟.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上空臭氧变化特征及

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35

(6):899~908

Zh ou Renjun,Chen Yuejuan.Ozone variation s over the Ti-

b etan and Iranian Plateau s and their relation ship w ith the

South Asia high.J.Univer sity o f S cience and Technolog y

o f China(in Chinese),35(5):899~908

[44] M oore G W K,Semple J L.A Tibetan T aylor Cap and a h alo

of stratospheric oz one over the Himalaya.Geoph ys.Res.

Lett.,2005,32,L21810,doi:10.1029/2005GL024186 [45] 卞建春,王庚辰,陈洪滨,等.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

现微型臭氧洞.科学通报,2006,51(5):606~609

Bian Jianchun,Wang Gengchen,Chen H ongbin,et al.O-

z one mini-hole occurrin 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Decem-

b er2003.Chines e S cience B ulletin,2006,51(7):885~888

[46] Gettelm an A,Kinnison D E,Dun kerton T J,et al.Impact of

monsoon circulations on th e upper troposp here and low er

stratos phere.J.Geoph ys.Res.,2004,109:D22101,d oi:

10.1029/2004JD004878

[47] 徐祥德,周明煜,陈家宜,等.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

结构综合物理图像.中国科学(D辑),2001,31:428~440

Xu Xiangde,Zhou M ingyu,Chen Jiayi,et al.A com preh en-

sive physical pattern of land air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

tu r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2,45(7):577~594

[48] Gettelman A,Salby M L,S as si F.Distribu tion and influence

of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tropopau se region.J.Geo phy s.

Res.,2002,107:D10,10.1029/2001JD001048

820

大 气 科 学

Chine 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0卷

V ol.30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通过第一课时对“肺与外界地气体交换”学习地基础上.本节“肺泡与血液地气体 交换”具体阐述了人呼出地气体与与环境中地气体地不同;说明了肺泡结构适应气体交换功能地特点;概述肺泡与.血液地气体交换过程以及总结呼吸地全过程教案目标:知识目标包括 肺与外界地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地气体交换;概述肺内地气体交换——1.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地关系;通过吸入和呼出地气体成分地变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地能力;通 过探究吸入和呼出地气体成分地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地演示及分析是学 生认识到科学实验地重要性肺与外界地气体交换;教案重点:1..肺泡与血液地气体交换2..教案难点:发生在肺内地气体交换.教案方法:启发式、观察法广口瓶;,烧杯,香水教具准备:澄清地石灰水,干净地玻璃管,. 有关气体交换内容地教案软件教案地点:多媒体教室课时1课时安排:教案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地结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只是呼吸地第一步束液间地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地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地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地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地变化二、新课讲授: 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地?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地原理:一种气教师演示喷洒香水地实验,1..,直至平衡为止体总是由多地地方向少地地方扩散2.教师实验、学生观察:教师按课 本实验地图示吹气.学生注意观察.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地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地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地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地原因:由于澄清地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地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地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多于吸入气体中地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观察环境 中地气体与呼出地气体成分对照表:4. %环境中地气体%气体成分呼出地气体7878氮气1621氧气40.03二氧化碳 1.10.07水0.90.9其他气体5.学生从表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地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地氧 含量;呼出气体中地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地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地气体中氧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地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 交换功能地特点演示肺泡地结构(图),6.7.学生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地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很薄(展示多媒体教案软件).8. 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地气体交换过程提问:肺泡内地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地?.,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9.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教师:肺泡中地氧扩散到血液中;静 脉血中地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10.肺泡中地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静脉血中地氧不向肺泡扩散,提问:为什么在肺部. 学生推测: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地气体中,氧地含量比静脉血中地多,而二氧化碳地含量比静脉血中地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地.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地动脉血经过这样地气体交换,原理.11.教师: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地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演示动画:组织细胞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习题经典(带答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点归纳】 1、胸围差是尽力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与尽力呼气终了时胸围长度之差。 2、测量胸围差时,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乳头上缘平齐;在背侧,将软尺固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在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在同一位置测量,测量三次,并算出平均值。 吸气、呼气各结构变化情况: (1)吸气时隔肌收缩,肋骨间肌肉收缩隔顶部位置下降,胸廓上下、左右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体压力减小,外界压力比肺内气体压力大,于是气体被吸入。 (2)呼气时各部状态隔肌舒张,肋骨间肌肉舒张,隔顶部位置上升,胸廓上下、左右径减小,胸腔容积减小,肺收缩,肺内气体压力增大,外界气体压力小于肺内气体压力,于是气体被排除。 3、气体交换过程: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最后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被利用。 5、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典型例题】 1.气体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的路线是() A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B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C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D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2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 A气体扩散 B呼吸运动 C膈肌收缩 D肺的扩张

3人体主要的的呼吸肌是 A胸大肌和膈肌 B肋间肌和膈肌 C背阔肌和膈肌 D腹直肌和膈肌 4下表是某学习小组测量的明明同学的胸围长度(厘M)。明明同学的胸围差是() A13.6厘M B12.3厘M C12.6厘M D 10.5厘M 5下面是关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肺泡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进入血液 B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进入肺泡 C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D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同时,肺泡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6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A肋骨上举,膈肌舒张而使膈上升 B肋骨上举,膈肌收缩而使膈下降 C肋骨下降,膈肌舒张而使膈上升 D肋骨下降,膈肌收缩而使膈下降 7氧气从肺泡扩散入血液后,绝大部分 A与静脉血结合 B与动脉血结合 C与血红蛋白结合 D与白细胞结合 8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 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网 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 9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C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D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

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现代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系部:计算机工程系班级: 通信13-1 班学号: 2013232020 姓名:邝鑫鑫 日期:2015年11月15日

摘要 近年来,由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业务需求的增加,给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将语音、数据和图像融合在一起的网络。通信网络正在从电路交换向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演进。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 是一个综合性的开放网络,它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NGN 需要得到许多新技术的支持,关键技术是软交换技术、高速路由/ 交换技术、大容量光传送技术和宽带接入技术。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2013 年12 月4 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TD-LTE),此举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 时代,这将大大有利于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下一代网络的建设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之一。本文探讨的是下一代网络的关键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和光交换技术,及其所支持的下一代网络技术。 关键词】软交换光交换光纤通信下一代网络NGN

目录 一、下一代网络的关键交换技术 (1) 二、软交换 (4) 三、光交换 (8) 四、NPN 关键交换技术的发展前景...................................................................................... 1..3.. 五、参考文献 ................................................................................................................................... 1..4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人教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 1.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地测量呢?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男女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 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对流层和平流层

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

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高于。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情况有突然变化。其变化的情形有: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很慢,或者几乎为等温。根据这一变化的起始高度确定对流层顶的位置。对流层顶的气温,在低纬地区平均约为-83℃,在高纬地区约为-53℃。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设计 朱 劲 飞

大气环境 朱劲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 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授课过程: 引入: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7天,几天不饮水,——3天?但一个人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受,10分钟不呼吸就会——?大气为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

平流层 作者:不详来源:维基百科发布时间:2008-1-29 9:12:41 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平流层是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底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在温带地区,商业客机一般会于离地表10公里的高空,即平流层的底部处巡航。这是为了避开对流层因对流活动而产生的气流。而在客机巡航阶段所遇上的气流,大多是因为在对流层发生了对流超越现象。同样地,滑翔机一般会在上升暖气流上滑翔,这股气流从对流层上升到达平流层就会停止。这样一来变相为世界各地的滑翔机设定了高度限制。(纵然有些滑翔机会用上背风波来飞得更高,把滑翔机带到平流层之中。) 平流层是一个放射性、动力学及化学过程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区域。因为其水平的气态成份混合比起垂直的混合都来得要快。一个较为有趣的平流层环流特性是发生于热带地区的准双年震荡(QBO)。这种现象由重力波引导,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而引至的。准双年震荡引致了次级环流的发生,这对于全球性的平流层输送诸如臭氧及水蒸气等尤为重要。 在北半球的冬季,平流层突发性增温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平流层吸收了罗斯贝波所致。 臭氧损耗 臭氧层的损耗主因,是因为平流层中存在着含氯氟烃(简称CFCs - 如CF2Cl2及CFCl3)。含氯氟烃是氯、氟及碳的聚合物。正因为含氯氟烃的稳定性、价钱低廉、无毒性、非易燃性、非腐蚀性,时常被用作喷雾剂、冷却剂及溶剂等等。但正因它的稳定性却使其持续存在于环境之中,不易化解。这些分子会逐渐地飘到平流层,继而进行一连串的链锁反应,最终会使到臭氧层受到损耗。 美国政府早于1980年已经禁止使用含氯氟烃作为喷雾剂。世界各国亦开始于1987年9月努力减少使用含氯氟烃,直至1996年,全球禁止工厂生产及释放含氯氟烃的法例终于生效。但这些努力却因为中国及俄罗斯约值5亿美元的非法生产而被彻底地挫败。所以含氯氟烃的数量直至2000年早期还在上升,预计在本世纪中期才会回落至合理水平。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题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教时2课时 教案目标和要求 (1)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2 )通过测量胸围差,能说明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使学生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功能强,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重点通过测量胸围差,能说明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难点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个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案过程 教案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呼吸址喉 支弋 管 说体的通1L并傥气体圏贏甌端 肺:气拣交换的场 所 〖二、情境引入〗 师: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 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师: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三、讲授新知识〗 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对学 过的知识进行 回顾。 创设问题 情境,引出课题, 诱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利用相关课件 指导实验:测 量 在老师的 指导下,复习 回答上节课学 习的有关内 容。 测量自己 一分钟的呼吸 次数。

1、指导实验:测量胸围差 指导学生说出: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利用课件,先示吸气时胸腔,再示呼气时的胸腔,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二者之间有差值,并分析出差值大小,反映出肺功能的强弱,使学生理解胸围差。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达成共识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测量方法,或请学生示范操作,使学生明确:①测量胸围差的位置: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 ②测量呼气时胸围和吸气时胸围,并计算出两者的差值,即是胸围差。 ③测三次,并算出平均值。胸围差。 强调注意 事项。 在老师的 指导下,讨论 测胸围差的用 具、方法、步 骤及注意事 项。 2、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播放模拟膈肌运动的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将呼吸运动过程制成课件。使学生通过观察理解肋骨运动时,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以及膈肌运动时胸廓上下径和肺的变化,并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肺内气压下降和上升- 气体进出肺泡。 采用自学 导思法一—老 师引导下的学 生自主探究,和 直观教案 法――主要利 用多媒体现代 教案手段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 讲解。 呼吸运动 是负压呼吸,而 学生还没有压 强的概念,就很 难理解空气是 “压入” 肺内 而不是“吸入” 肺内,着重解 决这个问题。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

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肺泡的大小形状不一,平均直径0.2毫米。成人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近100平方米。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氧气从肺泡向血液弥散,要依次经过肺泡内表面的液膜、肺泡上皮细胞膜、肺泡上皮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等四层膜。这四层膜合称为呼吸膜。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气体交换十分迅速。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弥散出肺时,要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途径。肺泡内的表面液膜含有表面活性物质,起着降低肺泡表面液体层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细胞不易萎缩,且吸气时又较易扩张。肺组织缺氧时,会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进入肺泡的水肿液或纤维蛋白原可降低其表面活性物质的活力,引起肺内广泛的肺泡不张,血液流经这些萎陷肺泡的毛细血管时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临床上新生婴儿患肺不张症,就是因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相邻两肺泡间的组织为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良好弹性。患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时,肺泡长期处于过度膨胀状态,会使肺泡的弹性纤维失去弹性并遭破坏,形成肺气肿,影响呼吸机能。

交换技术的发展

交换技术的发展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现在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网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利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可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信息,提供了比传统桥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如理论上单个以太网端口对含有64个八进制数的数据包,可提供14880bps的传输速率。这意味着一台具有12个端口、支持6道并行数据流的“线路速率”以太网交换器必须提供89280bps的总体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交换器在更多端口的情况下以上述性能运行,其端口造价低于传统型桥接器。 一、几种交换技术 1.端口交换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在插槽式的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条以太网段(每条网段为一个广播域),不用网桥或路由连接,网络之间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块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个背板的网段上,端口交换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根据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换还可细分为:·模块交换:将整个模块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组交换:通常模块上的端口被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端口允许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级交换:支持每个端口在不同网段之间进行迁移。这种交换技术是基于OSI第一层上完成的,具有灵活性和负载平衡能力等优点。如果配置得当,那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客错,但没有改变共享传输介质的特点,自而未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换。 2.帧交换 帧交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它通过对传统传输媒介进行微分段,提供并行传送的机制,以减小冲突域,获得高的带宽。一般来讲每个公司的产品的实现技术均会有差异,但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直通交换: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存储转发: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前一种方法的交换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对网络帧进行更高级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因此,各厂商把后一种技术作为重点。 有的厂商甚至对网络帧进行分解,将帧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该信元处理极易用硬件实现,处理速度快,同时能够完成高级控制功能(如美国MADGE公司的LET集线器)如优先级控制。 3.信元交换 ATM技术采用固定长度53个字节的信元交换。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ATM采用专用的非差别连接,并行运行,可以通过一个交换机同时建立多个节点,但并不会影响每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ATM还容许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多个虚拟链接,以保障足够的带宽和容错能力。ATM采用了统计时分电路进行复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带宽可以达到25M、155M、622M甚至数Gb的传输能力。但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曾经代表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的ATM技术,开始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

现代交换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现代交换技术的现状及其 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国家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及电信经营的逐步开放,通信网络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变革。而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交换技术的发展与通信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即交换技术与终端业务、传输技术必须相适应。分组交换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通过传输分组的方式传输信息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终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在传输线路质量不高、网络技术手段还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交换技术。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获得巨大成就,信道的传输速率明显增强,光交换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中的用户线必须要用光纤。光技术已经在信息传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字:通信交换技术光交换技术

1.现代交换技术概述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换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像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一些常见的交换技术,比如电话通信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技术、数据通信网中使用的分组交换技术和帧中继技术、宽带交换中使用的ATM技术、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二层交换、IP交换和MPLS技术、光交换技术等等。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网络能提供多种业务,而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已经满足不了用户对于新业务的要求,因此新兴的交换技术应用范围越加广泛。其中,我以光交换技术为例,来体现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教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地测量呢?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男女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 1

现代交换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移动通信网络和各种通信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况下,交换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实现数据的瞬间储存和转发的重要通信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为了适应这种日益暴增的信息传输,交换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又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话交换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人工交换发展阶段:第一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 1.2)自动交换机发展阶段:机电式交换机。 1.3)电子式自动交换阶段:现如今的数字程控式交换机。 二、历史使用的典型交换技术 每段历史的发展,都伴随着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一次次的改进,一次次的失败,才换来了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我认为,当前的交换技术,也需要经历我们艰苦不懈的探究,才能得到发展。 2.1)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是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发展的最初形式和第一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移动网络代表为GSM和CDMA,其原理是通过一条具备一定宽度的线路保证双方的通信。通信的过程中,该线路的资源将无法再做他用,直到此次通信完成才能释放。这种电路交换技术的最主要的应用特点是在稳定的有一定宽度的线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保证双方的通信质量,并且操作简单,支撑成本低。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每一次通信线路只能为当时的信双方提供服务,不利于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2.2)分组交换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信需求量的增加,原有的电路交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了。同时,传统电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单一语音业务也无法适应移动数据业务的变化,于是分组交换技术应运而生。分组交换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在数据传输前,先根据情况对其进行分割,并在新的分段的始端添加不同的字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完成数据的校验工作,还能实现有效的数据分组。同以往的电路交换技术相比较,新的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优势是通过识别数据开头的字段完成发送任务,不仅免去了连接环节,还在发送中实现了对带宽的合理分配。所以,分组交换技术,可以比电路交换技术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带宽资源,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即整个的技术操作要经过一个数据和信息的储存环节,导致了不必要的延时。 2.3)报文技术 在分组交换技术发展的同时,另一种与分组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相类似的报文交换技术也被人们开发出来。报文交换技术也是一种先储存再转发的交换形式,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是报文交换技术在信息和数据的传输中以报文为基本单位。通常情况下,每个报文的单位长度是不固定的,有的甚至存在很大差异,这给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的分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于特别长的报文,分配不当极易导致数据发送延迟。所以,该技术的最重要的操作关键点就是

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章人的呼吸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 授课者:骆慧超班级:初一(5)班 教材分析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初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十分密切,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为以后学习血液名称的变化和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运输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增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验学习肺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演示实验、观看短片、课件等活动,进一步理解血液与肺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肺泡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肺的重要功能,使学生自觉的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肺,增进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肺泡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学准备 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 教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引导法激励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

程是如何进 行的? 三、课堂小结 师生总结归纳呼 吸的全过程 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出氧最终在组织 细胞中的线粒体被利 用(细胞进行呼吸作 用)。 回答:二氧化碳由组 织细胞进入血液,氧 由血液进入组织细 胞。 学生把第一课时和第 二课时的内容结合。 前后知识联系,形 成知识网络 四、布置作业 校本课程P16、17 板书设计: 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1.肺泡的结构特点 2.气体交换的原理:从浓度高向浓度低扩散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上对流层_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_陈洪滨

第30卷第5期2006年9月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 urnal of A tmo sphe ric Sciences V o l .30 N o .5 Sept.2006 收稿日期 2006 05 26,2006 0626收修定稿 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3-S W -2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5013、40333034作者简介 陈洪滨,男,1960年出生,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遥感和大气物理学方面的研究。E -mail :chb @https://www.360docs.net/doc/f97204828.html,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陈洪滨 卞建春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 要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 T LS )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 。U T LS 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制作用,因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可忽略的辐射强迫作用;U T LS 区域中,还有航空业的飞机排放,强对流云云中与云上闪电产生相当量的N O x ,这些都对U T LS 区域乃至更高及更低层大气的化学成分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展的工作。另外,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因为该地区U T LS 交换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可能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青藏高原 文章编号 10069895(2006)05081308 中图分类号 P421 文献标识码 A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the Study of Stratosphere Troposphere Exchange CHEN Hong -Bin ,BIAN Jian -Chun ,and L üDa -Ren Laborator y for the Mid d le Atmosphere an d Globa l Env ironmental Obs ervation (LAGEO ),Instituteo f A tmosph eric P hysics ,Chi -nese A cademy o f S ciences ,Beijing 100029 A bstract T he range of upper tro po sphere and lo wer st ratosphe re (U T LS )is abo ut 520km.T 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 f a tmo spheric constituents in U T LS are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clima te chang e.In this region ,ozone is an effective g reenhouse gas ,and w ater vapo r ,cirr us cloud and aer osol have impo r tant radiative for cing o n the weather a nd climate v ariatio n by actively adjusting the so lar radiatio n and lo ng -wave r adia tion.A ir craft emission and lig htning in the stro ng convectio n clo uds producing conside rable NO x take place in U T LS ,w hich g reatly im pact the structur e of atmo sphe ric constituents in U T LS and uppe r and lowe r lay ers.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issues and research metho ds in the study of strato sphere t ropospher e ex cha ng e (ST E )a re intro duced ,and some adv ances in related fields ,especially domestic w o rks in recent year s ,are summa -rized.So me key issues and pro spects are also discussed.F inally ,some ex pected re searches a re empha sized in the study o f U T LS ove r the T ibetan P lateau ,because the ST E pr ocesses in this region no t only have some significant re -g io nal features ,but also play po tentially an impo rtant ro le in the global ST E.Key words upper tropo sphe re and lowe r stra to sphere ,strato sphere tro po sphere exchange ,the Tibe tan P lateau 1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我们对大气物理化学 过程、海气相互作用、陆面过程和地球系统科学 的深入了解,国际大气科学界开始认识到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特别是上对流层与下平流层

对流层平流层特点

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训练 编号:DLST-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03 使用日期 2015-9-18 组题人:冯雅丽 高一地理 第 1页 (共7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 (共7页)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 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 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 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 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