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与平流层
简述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简述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特征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空的一层气体包围物,它保护并维持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层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性质进行垂直分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其特征。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延伸约10-15公里。
这一层是人类活动和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区域。
对流层中有丰富的水汽和空气运动,形成了云、风、降水等现象。
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摄氏度。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延伸至约50公里高度。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保持稳定或略微上升。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O3)浓度最高的臭氧层(臭氧圈),它吸收了紫外线辐射并使温度升高。
平流层也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的主要活动区域。
3. 中间层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延伸至约80公里高度。
在这一层中,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中间层的特征之一是稳定的大气压力和较低的空气密度。
由于大气压力较低,这一层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4. 热层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延伸至约500公里高度。
在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这是因为热层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量并使温度升高。
热层也是人造卫星轨道所在的区域。
5. 顶部大气顶部被认为是大约1000公里以上的高空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大气变得非常稀薄,并且几乎没有可测量的空气运动。
除了垂直分层外,大气还具有以下特征:1. 水汽含量:大气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水汽,这决定了云、降水和湿度等天气现象。
2. 气压:大气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在海平面上,平均气压约为1013.25毫巴。
3. 温度变化: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不同。
通常情况下,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在平流层和热层中可能会出现升高的情况。
4. 大气成分: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和氧气(约21%)组成,还包括稀有气体、水蒸汽、二氧化碳等微量成分。
大气层分类
大气层分类大气层分类一般分为三层。
大气层分类一般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中间层。
下面就按大气的成分、结构和空间特征来加以区别:(1)大气的成分地球上的大气约有1000亿吨,其中氧气占0。
03%,氮气占78%,剩下的就是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了。
这些大气层中的成分及比例的不同,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四个主要部分。
层一:对流层,也称同温层,是大气层中的最低一层。
在这一层里,温度随高度而增加。
由于大气受地球表面的影响,所以热的、高能量的、大量悬浮在空中的微粒,大部分被从地球表面抛向高空。
所以,对流层的大气又叫做大气的烟雾层。
层二:平流层,平流层里,云和雾等小水滴都很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强度很弱,因此气温比较稳定,昼夜变化小。
另外,平流层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危害人体健康的紫外线。
层三:中间层,处在平流层顶部,厚约1000千米,此层内有云、雨、尘埃、水气和悬浮微粒等,水汽含量非常丰富,因而又有“雨层”之称。
O3:平流层,处在对流层顶部,这一层对地球表面起保护作用。
从高空往下看,大气层呈现白色。
这层的气体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稀薄的空气会上升。
在下雨或下雪时,在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常常会出现白色的混合云带,这是下雨和下雪的先兆。
而在中间层则没有这种混合云。
中间层中的云多为层状,厚度从几百米到2000千米不等。
云的底部通常为蓝色,愈接近云顶,颜色愈深。
大部分的云是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二者的混合物组成。
有时也会包括一些较大的雨滴、雪花和雪片。
He:电离层,电离层在大气层的中部,是大气层中离地面最近的一层。
电离层是大气中的一个电离层,与地球的磁场有关。
在人造卫星上可以利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从而准确测定距地面的高度。
He 的厚度一般认为只有20~50千米。
电离层可以分为对流层顶部以上、中间层顶部以上及平流层顶部以上3个部分。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
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
平流层:大气圈中的一层,位于对流层顶部到距地面约50千米
的高度范围。
层内气温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平稳,以平流运动为主,能见度好,适合高空飞行。
对流层:指在平流层以下,从地面向上伸展到大约—公里的大
气层,在这层大气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有云的形成以
及有对流活动。
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
电离层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的大气高层。
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
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
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
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区别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区别平流层和对流层是大气层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在气候、天气和生态系统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区别。
一、平流层平流层是大气层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10至50公里。
平流层的特点如下:1. 温度变化小: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平流层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平流层中被吸收和散射,导致温度相对稳定。
2. 高度稳定:平流层的高度相对稳定,大气层中的大部分飞行器和卫星都在平流层中运行。
平流层的稳定性使得飞行器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飞行和导航。
3. 气流平稳:平流层中的气流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气流主要是水平流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相对较小。
4. 含氧量较低:平流层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这是由于平流层高度较高,氧气分子相对较少。
这也是为什么高山登山者在攀登高山时需要额外的氧气补给的原因之一。
二、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的另一个重要层次,位于地球表面上方,高度约为0至10公里。
对流层的特点如下:1. 温度变化大:对流层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大,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受到地面辐射的影响,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释放出的热量导致温度变化较大。
2. 高度变化大:对流层的高度变化较大,地球表面的山脉、山谷和平原等地形特征都会对对流层的高度产生影响。
对流层的高度变化使得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上升和下降运动。
3. 气流活跃:对流层中的气流相对活跃,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的运动频繁。
这是因为对流层中的气流主要是垂直流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相对较小。
4. 含氧量较高:对流层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对流层高度较低,氧气分子相对较多。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生物和人类都生活在对流层中的原因之一。
总结:平流层和对流层在温度变化、高度稳定、气流特性和氧气含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平流层温度变化小、高度稳定、气流平稳、含氧量较低;而对流层温度变化大、高度变化大、气流活跃、含氧量较高。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四个区别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四个区别
一、对流层
位置:大气的最低层。
高度: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温度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
主要成分:氮、氧、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臭氧、硫酸、二氧化氮、氢氧根。
空气运动: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空气对流。
天气现象:云、雾、雨、雪等。
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二、平流层
位置:对流层以上。
高度: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
温度变化:随高度上升而上升,高度每上升1公里,气温会平均下降摄氏6.99度。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少量的水汽、臭氧(在22到27千米形成臭氧层)、尘埃、放射性微粒、硫酸盐质点。
空气运动:空气较为稳定,平流运动特别显著。
天气现象: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
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能,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地表免受强烈紫外线的侵袭。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度
对流层平流层高度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度是大气科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概念,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中最底层的一部分,位于地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高度范围内。
它的特点是温度递减、密度递减和气压递减。
在对流层内,空气呈现垂直混合的状态,形成了对流运动,因此得名对流层。
对流层的上界称为对流层顶,其高度大约在10-15公里左右。
对流层顶的高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等。
对流层的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压和空气密度也越小。
对流层是地球上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
其中,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是形成云、降水和风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对流层的温度递减和密度递减特点,也为气象学家提供了研究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二、平流层平流层是对流层上方的一个大气层,高度范围大约在对流层顶上方50-55公里处,直到距离地面约80-85公里的位置。
平流层的特点是高度基本上保持不变,温度递增和密度递减较缓。
在平流层中,空气呈现水平混合的状态,形成了平流运动,因此得名平流层。
平流层的上界称为平流层顶,其高度大约在50-55公里左右。
平流层的高度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相对稳定。
平流层的高度和稳定特性使得大气飞行器、气象观测仪器等能够在这个层次进行运行和观测。
平流层的温度递增和密度递减特点,与对流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温度递增和密度递减的特性使得平流层中的空气流动相对较稳定,几乎没有对流运动。
这也是为什么飞机在航行过程中会选择在平流层中飞行的原因之一。
三、高度高度是指某个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垂直距离。
在大气科学中,高度是衡量大气层次的一个重要指标。
常用的高度单位有米(m)和千米(km)。
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中,高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对流层的高度通常是以地面为参考点,以海平面为基准,通过气压的测量来计算得出。
而平流层的高度则是以对流层顶为参考点,通过大气层次结构和温度的变化来确定。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区别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区别
平流层和对流层是大气圈中的两个重要层,它们在大气循环和气
候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平流层和对流层
之间的区别。
平流层是大气圈中的一个重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大约在
10公里到50公里之间。
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流的垂直运动非常弱,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运动。
在平流层中,气流呈现出水平流动的状态,
形成了大范围的气旋和反气旋,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平流。
平流层中
的气流稳定,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种温度变化规律被
称为逆温层。
平流层中的气流运动缓慢,大气层内的气体能够充分混合,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气候环境。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底层的一个层,位于地球表面到平流层之间,高度大约在0公里到10公里之间。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流的垂直运
动非常强烈,主要是由地表的热量引起的对流运动。
在对流层中,气
流呈现出垂直上升和下沉的状态,形成了对流运动。
对流层中的气流
不稳定,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种温度变化规律被称为
正常层。
对流层中的气流运动剧烈,大气层内的气体很难充分混合,
从而形成了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环境。
总的来说,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气流运动的方式、温度变化规律和气候环境的稳定性上。
平流层中的气流呈现出水
平流动的状态,温度逆温层,气候相对稳定;而对流层中的气流呈现
出垂直运动的状态,温度正常层,气候变化较为剧烈。
这两个大气层
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地球大气圈复杂多变的气候系统,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活。
大气层的四大层次解析
大气层的四大层次解析1.引言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包围物,它起到保护地球和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
大气层可以被分为四个主要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
本文将深入探讨每个层次的特点和功能。
2.对流层对流层是离地表最接近的一层,大约从地球表面延伸到10-15公里的高度。
这个层次是大气层中最活跃的部分,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此处。
对流层中的空气以热力对流的形式运动,形成云、降水和风。
大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这种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地表并加热对流层的空气所致。
3.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大约从10-15公里到50公里的高度。
在这个层次中,空气运动变得相对较为平稳,没有明显的对流现象。
平流层中的空气以水平流动为主,这种水平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大气层的稳定性和天气系统的形成。
此外,平流层中还存在着臭氧层,它起到过滤紫外线辐射并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4.中间层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大约从50公里到80公里的高度。
这个层次中的空气非常稀薄,几乎没有气象现象发生。
然而,大气层中的温度在中间层中开始上升,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使得大气层中的稀有气体吸收能量。
中间层中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大气层现象,如极光和流星。
5.外层外层是大气层中最高的一层,从80公里开始延伸到数百公里的高度。
在这个层次中,大气层变得更加稀薄,几乎没有气体分子存在。
外层中的温度再次开始下降,直到大气层与太空相接。
外层的特点之一是高能粒子的存在,它们是由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产生的。
6.结论大气层的四大层次对地球和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区域,平流层控制着大气层的稳定性,中间层中的温度变化影响着大气层的物理特性,而外层则与太空相连。
深入理解大气层的四大层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研究和全球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对流层平流层主要化学成分
对流层平流层主要化学成分1.引言1.1 概述概述对流层平流层是大气层中最底部的两个层次,分别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的对流层和平流层。
对流层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大气循环的关键,而平流层则是大气层中更稳定和较少变化的区域。
对流层平流层中存在着许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地球的气候、气象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层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和水蒸气。
其中,氮气是最主要的成分,占据大约78的体积百分比。
氮气在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会直接参与化学反应,但是通过生物固定和氮氧化还原反应,氮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发生变化。
氧气是大气中的第二大成分,占据大约21的体积百分比。
氧气对于维持生命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气体。
此外,氧气也参与了许多大气和地球化学过程,如臭氧形成和大气氧化作用。
水蒸气是大气中存在的重要化学成分之一。
它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气变温和降水的关键因素。
水蒸气的含量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大气中形成云、雨和雪等形式。
平流层主要化学成分相对稳定,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和甲烷等组成。
臭氧是平流层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它在平流层中形成臭氧层,起到了有效过滤和吸收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氮氧化物和甲烷则参与了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和大气化学反应。
探究对流层平流层主要化学成分对于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演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些化学成分的来源、分布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对流层平流层主要化学成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应对大气环境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化学成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重要性,引发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讨论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化学成分。
平流层 对流层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大约在7-12km至50-65km左右(赤道、极地和中纬度的下界都是不同的),也叫同温层。
对流层:大约在0至7-12km以内,是最接近地面的的大气层。
资料拓展1.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就是大气的最为下层。
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值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值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
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比如南京夏季对流层厚度仅约17公里,冬季只有11公里。
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气温随其高度的减少而递增,平均值每增高米,气温减少0.65℃。
其原因就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冷却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托付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熔化愈多,气温愈低,靠近地面则气温逐渐减少。
(2)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
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3)天气的复杂多变。
对流层分散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充斥猛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构成云、雨、雪等繁杂的天气现象。
因此,对流层与地表自然界和人类关系最为紧密。
对流层内部根据温度、湿度和气流运动,以及天气状况诸方面的差异,通常划分为三层:①对流层下层:底部和地表碰触,上界大致为1—2 公里,存有季节和昼夜等的变化,通常夏季低于冬季,白天低于夜间。
下层的特点就是水汽、杂质含量最多,气温日变化小,气流运动受到地表摩擦促进作用猛烈,空气的横向对流、乱流显著,故下层通常也叫做摩擦层或边界层。
②对流层中层:下界为摩擦层顶,上部界限在6公里左右。
中层受地面影响很小,空气运动代表整个对流层的一般趋势,大气中发生的云和降水现象,多数出现在这一层。
此层的上部,气压只及地面的一半。
③对流层上层:范围从6 公里高度扩至对流层顶部。
对流层和平流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流层和平流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流层和平流层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
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低层,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对流层中的氧气和氮气为人类的呼吸提供了必要的氧气,同时也为
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二氧化碳。
此外,对流层中的大气循环也影
响着天气和气候,包括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平流层则对人类活动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平流层中的臭氧
层能够过滤掉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工业生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氯氟烃等物质破坏臭氧层,造成了臭氧空洞的出现,
增加了地球生物受到紫外线伤害的风险。
此外,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也直接影响着航空和
航天活动。
飞机和火箭的飞行高度和速度都需要考虑大气层的特性,而对流层和平流层的风向和风速也直接影响着飞行器的轨迹和燃料
消耗。
总的来说,对流层和平流层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涉及
到气候、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大气层的保护和研究,以确保人类活动与大气层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加和谐地进行。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温度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温度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温度一、对流层温度1. 特点•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
它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5℃。
例如,在海平面附近温度可能是15℃,当海拔升高到1000米时,温度大约会降到8.5℃。
•对流层顶的温度最低,其温度在低纬度地区约为• 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 53℃。
二、平流层温度1. 特点•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
在平流层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基本保持在• 55℃左右。
但是,从平流层底部往上大约20• 30千米处开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得这部分大气升温。
到平流层顶部,温度可升高到• 3℃左右。
例如,在平流层25千米高度处,温度可能达到• 20℃左右。
三、中间层温度1. 特点•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
中间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这是因为中间层没有像平流层那样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的物质。
中间层顶部的温度极低,可低至•113℃左右。
例如,在中间层底部(平流层顶部附近)温度可能为• 3℃,到中间层80• 90千米高度处,温度会降到• 113℃左右。
四、热层温度1. 特点•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
热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急剧升高,这是因为热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主要是紫外线和X射线)。
在热层底部,温度就可达到数百摄氏度,而在热层顶部,温度可高达1000• 2000℃甚至更高。
例如,在热层300千米高度处,温度可能达到1000℃左右。
五、逃逸层温度1. 特点•逃逸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外层。
由于这一层距离地面非常远,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极小,大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这一层的温度非常高,可达数千摄氏度,但由于这一层大气非常稀薄,分子间距离很大,所以尽管温度很高,却并不给人“热”的感觉,这里的“热”更多的是从分子动能角度来说的。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特点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特点
平流层和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两个重要的区域,它们各自具有独
特的特点。
首先,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大约在10公里到50公里
之间。
它的特点是空气的运动主要是水平的,而非垂直的。
这种水
平运动导致了大气层中的气流在平流层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水平层流,使得平流层内的气流呈现出相对较为平缓的状态。
由于这种相
对稳定的特点,平流层内的气流对飞行器的飞行具有重要影响,因
此平流层也被称为“飞行层”。
而对流层则是大气层中的另一重要区域,它位于地球表面以上
约10公里的高度,是大气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
对流层的特
点是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垂直的,这种垂直运动导致了大气层中的气
流形成了对流运动,使得对流层内的气流呈现出相对不稳定的状态。
由于这种不稳定的特点,对流层内的气流对天气的形成和变化具有
重要影响,例如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都与对流层内的气流运动密
切相关。
总的来说,平流层和对流层分别具有稳定和不稳定的特点,它
们在大气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两个大气层区域的特点,对于航空、气象预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流层与平流层
对流层对流层(troposphere)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
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
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
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
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
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
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
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
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
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
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
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
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
对流层平流层特点
石家庄精英中学限时训练 编号:DLST-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03 使用日期 2015-9-18 组题人:冯雅丽高一地理 第 1页 (共7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 (共7页)(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 。
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先降后升 ②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 ③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④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平流层对流层
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
大气层又分为好几层。
离我们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这一层,这一层的空气密度最大、压力最高。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逐渐减少,温度不断下降。
对流层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地面空气受热后会变成热气流向上升,上层的冷空气则下降。
由于地球的旋转和各处受热不均衡,空气还要四处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就会形成雨、露、雷电等各种气象变化。
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1千米,早期的航空器只能在这一层大气中飞行。
位于对流层之上的大气层叫做平流层。
此处温度极低(一56't2左右),没有水蒸气,温度也不随高度升高而变化,这一层也叫做同温层。
空气没有了上升的动力,只能做水平运动。
除了风以外,没有云、雨、雷、电等天气现象。
由于飞机使用了喷气式发动机和增压座舱,飞机就可以在平流层内飞行。
平流层的空气稀薄,没有天气变化,从而大大减少了飞机飞行阻力,使飞机能飞行得又快又安全。
平流层的高度从11千米到80千米,超音速客机的飞行高度是13~18千米,亚音速喷气机在7~13千米高度飞行,这是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的区域,有时把它叫对流层。
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特点
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特点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是大气圈的四个主要层次,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就这四个层次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低的一层,高度约为0-12公里。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气压也随之降低。
此外,对流层中的气体运动主要是对流运动,即气体的垂直上升和下沉,这种运动导致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和天气的变化。
对流层还具有过滤和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功能,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环境。
二、平流层平流层是大气圈的第二层,高度约为12-50公里。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气压逐渐降低。
平流层中的气体运动是平流运动,即气体的水平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大气的稳定性和风的形成。
平流层还具有过滤和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功能,是地球大气圈中最重要的层次之一。
三、电离层电离层是大气圈的第三层,高度约为50-600公里。
在电离层中,气体分子被太阳辐射电离成带电离子,形成了高浓度的自由电子和离子。
这种离子化状态使电离层具有导电性,可以反射无线电波,使得无线电通信具有全球性。
电离层还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环境。
四、散逸层散逸层是大气圈的最外层,高度约为600公里以上。
在散逸层中,气压非常低,几乎不存在气体分子的碰撞,因此温度可以达到几千度甚至几万度。
散逸层中的气体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气体,还有一些带电离子。
散逸层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散射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等高能粒子,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环境。
综上所述,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是地球大气圈中不可或缺的四个层次。
对这些层次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大气圈的运作和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对流层与平流层
对流层对流层(troposphere)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
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
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
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
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
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
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
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
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
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
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
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
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
【地理知识点】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地理知识点】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大气共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又可细分为中间层、热层(暖层)和散逸层)。
整个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世界气象组
织把它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气温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
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3、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km左右为中间层。
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
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4、暖层
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该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这是由于波长小
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5、散逸层
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
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由于温度高,空
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
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為什麼要學氣候學? 甚麼是氣候?
一年:24節氣
每一節氣15天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氣種候、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節處令暑、變白遷露為、「秋分氣、候寒」露、霜降 一年立中冬,、小天雪氣、隨大雪季、節冬變至化、小的寒概、念大寒模式
Tropical Rainforest
Tropical Desert Climate
Tropical Monsoon
1. 年溫差分佈的特徵?原因? 2. 撒哈拉沙漠 vs.熱帶雨林 vs.季風區? 3. 台北與夏威夷有何不同?原因? 4. 影響季節變化的因素為何?
為何微量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這麼大? 透過甚麼過程影響?
地球大氣的特徵
1. 為何對流層氣溫往上遞減? 2. 為何平流層氣溫往上遞增? 3. 氣溫垂直剖面與其他行星有
何不同?原因?
1. 哪一個緯度帶對流層頂最高?最低?原因? 2. 垂直遞減率?原因?
1. 哪一個季節氣溫最高?最低?原因(對流層與平流層)? 2. 垂直遞減率呢?有何特色?原因?
1. 年溫差的特徵? 2. 北半球 vs.南半球?南極vs.北極?原因? 3. 南半球不同緯度帶的特徵?原因?
Aristotle's Climate Classification
Speaking of climatology in 1978 in an address reported in th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 11711174),
1. 為何熱帶水氣量最大? 2. 為何水氣量往上遞減? 3. 相對濕度呢?
Continents 3%
Ocean 97%
Continents 3%
Ice Sheets 75%
Other 1%
可用淡水量 (ground water + other) 0.8% 大氣中的水佔其中的0.35%
Other 1%
Groundwater 24%
Soil 38%
Lakes 20%
River 20%
Air 22%
水的循環圖
甚麼因素決定海水密度?
大氣與海洋成分不同,有何影響?
海水成分
重碳鹽酸
硫酸鹽 鎂
鈣 鉀
溴
氯
From “The Blue Planet” by Skinner et al.
鈉
海溫的垂直分佈特徵? 哪一緯度的海洋最穩定? 為什麼?
作業一
1. 為什麼要學氣候學? 2. 為何對流層氣溫往上遞減? 3. 哪一個緯度帶對流層頂最高?最低?原因? 4. 年溫差分佈的特徵?原因? 5. 為何微量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這麼大?透過甚麼
過程影響? 6. 為何水氣量往上遞減? 7. 估計大氣水含量佔全球水含量的比例。 8. 大氣與海洋成分不同,對大氣與海洋運動的影響有何
舊曆:五天一候,三候成一節氣,
一年72候 現代:五天平均,pentad (一年73)
Climate: ancient Greek - klima, meaning inclination
• 風塔可能建於西元前二~一世紀
• 由大理石建造,呈八角形 • 每個方位各有一個雕像
希臘人的風塔
• 由雕塑神像描述該風向盛行時的天氣特徵。
不同? 9. 上網查詢有哪些網站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地表狀態、
植背、冰雪等資料,監測方式為何?
10/9下午5時前交給助教(可用電子檔)
什麼是氣候?
“A statistical ensemble of states of the atmosphere-ocean-land system during a time period several decades long.”
- A.S. Monin
• 統計系集 • 數十年 • 氣-海-陸
IPCC, 2007
不斷變遷的氣候
CO2 O2
特性: 多重時間尺度
間冰期
冰河期
百萬年
規律的冰期與間冰期:10萬年週期
全新世
小 冰 期 中 世 紀 暖 期
Long-term variation of JJA temperature in Taiwan: Secular+interdecadal+abrupt change+interannual
Professor Kenneth Hare said,
‘… you hardly heard the word professionally in the 1940s. It was a layman’s word. Climatologists were the halt and the lame…in the British service you actually had to be medically disabled in order to get into the climatological division… It was clearly not the age of climate. Now it is. It’s the respectபைடு நூலகம்ble thing to do… This is obviously the decade in which climate is coming its own.’
鹽度的垂直分佈特徵? 哪一個緯度的海洋最穩定? 為什麼?
海陸分佈,地形的影響?
地表、土地利用與植被的影響?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Vegetation
Spring 2000
Vegetation
Fall 2000
Summer 2000
Winter 2001
冰雪的影響
/Global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