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吴新涛

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尚缺乏长效机制

当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影响,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表现在农村资源的过度开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度增加、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等方面,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存在着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逐步演变成区域性、大范围的生态恶化的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隐患。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负荷大,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防治任务艰巨。由于缺少系统调查和较为全面的评估制度,目前对农村环境污染给社会、农业和农民造成损失的认识仍较模糊。据新华网报道,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我国的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增长,将会被全面抵消。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存在下述几个方面困难和问题:(1)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环境(特别是乡、镇和村)是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落后、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传统习惯和环保意识薄弱,使农村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2)畜禽养殖业增长速度过快,难以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费用高,企业无力承担,治理率仍低;特别农村散养畜禽、人粪便污染,治理困难,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3)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困难,沿溪流江河随意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4)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机肥用量减少,造成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5)全社会环保意识仍然较淡薄,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立法未能适应形势需要,整治力度不够。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在“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中,已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纳入重要位置。当前,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议

1.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贯彻和执行力度。建议:一是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建立农村环境和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抓紧出台完善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明确任务职责,实施目标考核,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地方人民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基金,重点解决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也应该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职责。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3.以乡镇、村(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护饮用水水源。建议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尤其是乡镇和行政村的),研究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以乡镇、村为单位制定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建议:一是政府应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消纳和减少垃圾量;二是乡镇和村应该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三是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布局规划,在适合地点建立区域性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建立水环境保护和人畜粪便管理制度,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实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确保饮用水用水安全。

4.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议(1)由政府牵头,环保局和广电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利益,从根源上保证农村环境卫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结合地方特点,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三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创造氛围,形成共识。(3)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能力。

5.抓住农村环境问题重点,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创造更加清洁优美的农村环境。以防治土壤污染和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文明村等创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对氮肥生产企业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全面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营造“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6.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把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强化依法监督管理,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局面,真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福建省委主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