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教育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大学教育弊端
作者:陈矞欣
来源:《学园》2013年第07期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和发明许多值得当代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我们应当汲取传统书院教育模式的精华,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弊端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反思,提出合理化改革方案,以期大学教育能够真正造就有用之才。本文试从宋代书院教育入手,反观当下的大学教育,尝试为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寻找可能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当代大学教育弊端书院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32-02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
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萌芽于唐末至五代时期,发展兴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并在清末时期发生转型。书院以私人创办为主,集收徒讲学、学术研究、藏书印书、议政论事于一体。宋代是其鼎盛时期,主要原因包括官学的长期低迷、理学思想的兴起、科举制度的腐败、印刷技术的进步等等。在这一时期,书院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众多著名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纷纷出现,并且在日后的长期发展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诸多教学思想理念,科学内涵丰富,值得后人借鉴和发扬。
首先,书院教育学生为人之道。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书院教育的方针是实施“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相应提出了为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和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重要原则。由此可以看出,书院教育的目的是学生人格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希望学生明理,懂得为人之道,养成规范,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其次,书院致力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宋代理学家张栻在主持岳麓书院时曾提出:“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他否定了追名逐利的“官才”和只擅言语文辞的文人,指出书院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致君泽民”的品德。在张栻的基础上,朱熹又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道也。”他强调了天下国家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书院教育注重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并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从始至终给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另外,书院师生关系亲密融洽,感情十分深厚。书院老师大多博学多识、热心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孜孜不倦,倾注了大量心血,关怀学生如同子女,并且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做人为学的榜样,因而学生们也爱戴和尊敬老师,将其看做亦师亦友的长者,尊师重道。有些学生常年追随老师左右,在老师去世后继承师业、广招门徒,以继续研究、发展和传播老师的学说。宋代各书院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院精神,如实事求是、潜心钻研、兼容并包、敢于质疑等等。譬如朱熹有言:“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方始是学。”这些精神财富应当被广泛接受和吸纳进当代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之中。
二当代大学教育弊端漫谈
“书院里坐堂讲学、研修的学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之人,他们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多有求是做学问之意。这种治学传统和研修氛围千百年沿袭下来,形成了一种实事求是的书院精神,这是很可贵的。”然而在当代的大学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功利主义、追逐名利的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到达深处。部分大学生机械化地上课下课,讲台上的人在说什么已经无关紧要,期末考试能够通过便足矣。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的是成绩、学分和排名,如何获得更多综合加分,如何拿到各种荣誉,如何充实自己的简历,使自己看起来更加优秀,在现在和未来更具竞争力。于是,各种负面效果接连产生,“唯分是图”而不择手段、盲目攀比而陷入非理性的状态,诚实和道德被推挤到了最外层,现实功利的思想渐渐占了上风。这种现象的存在十分危险。
或许中国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相对无法满足的现状是需要考虑的。我们的课堂一坐就是几十人、上百人,为了相对公平地分配最好的资源,以成绩排名似乎也变得无可厚非。于是顺理成章,成绩最好的学生拿到了奖学金,获得了荣誉称号,得到了推优和保荐的资格,被推举为入党候选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义务教育的开端——小学起我们的教育就多以分数论英雄,到了高等教育的学府依然摆脱不了如此尴尬而无奈的局面,此种弊端由来已久,对此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传统书院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模式。书院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上注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个书院都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学规”或“学制”,从制度上约束学生,强化学生个人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性认识,同时强调学生的自省自克,要求学生能严于律己,从各方面来进行自我反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时正视自己的过失,并能改过迁善。从这个角度来看,日常规范的树立和长年累月的道德品格熏陶的确能促进书院学生的人格陶冶和境界提升——先是通过学、问、思、辨的“为学”过程,使其认同和明理,再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修身”、“处事”和“接物”中。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学不能致用,与实际脱轨。有些大学生在校园里成绩优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发现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相去甚远,很多现实问题是纯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这便涉及书院教育理念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张栻“致君泽民”的育人目标在现
今看来尽管带着当时阶级社会的种种封建等级思想,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但较之以往传统世俗的人才观已是极大进步。此后,朱熹提出的教育之首要任务即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书院精神的影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品德高尚、克己奉公、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虽然古今“经世致用”的外延不尽相同,两者的内涵却始终有着共通之处。反观当下,学生时代,学习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以此为基础,我们还需要学而能用,不断在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人际交往、处理事务等能力。“高才低能”的现象令人心痛也倍感惋惜,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着力培养有学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另外,师生关系疏远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有高校教师在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感叹,大学真不同于小学和中学,一年又一年的学生来了又走,往往课程一结束就成了几乎毫无关联的人,师生感情淡薄太多。这应是单纯的选课模式和学分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之传统书院教育,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教育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思想言行和知识水平影响着学生,学生反过来也影响着老师,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而我们的大学现状往往是大多数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仅限于课堂,课后则接触甚少,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的老师姓甚名谁、长相如何都毫无印象。缺少沟通与了解的交往,自然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恰恰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其实,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家有意识地彼此关心或是探讨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古代书院中师生的相处方式等,都可以很好地构建师生关系。
古代书院的许多治学精神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于今日我们探讨的大学精神有借鉴意义,这些精神财富应当被广泛接受和吸纳进当代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之中,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育人中,而非仅仅是一条挂在墙上的标语。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殊的一种教育机构,它为我们提供的诸多值得当代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仍需要不断践行和发扬。汲取其教育之精华,反思当代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并努力改善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条长路。
参考文献
[1]格物通.卷六十一[O].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格物通.卷六十一
[2]郑慎德.中国书院教育与大学精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1):121~124
[3]张宇.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94~96
[4]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