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CTA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分析

头颈CTA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分析
头颈CTA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分析

头颈CTA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头颈CTA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头颈CTA检查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患者26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26例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疼痛、水疱、红肿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在3~7d后所有患者均完全康复。结论:根据造影剂发生外渗的现象,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皮肤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A造影剂外渗;护理;效果

CT扫描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对病变的诊断率较高,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1]。碘海醇是CT增强扫描的常用显影剂之一,具有渗透压高、粘度大的特点[2]。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当造影剂被快速注入静脉血管后容易发生外渗现象,对局部的组织有一定的损伤作用[3]。本次研究共选取26例造影剂外渗患者,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对CTA造影剂外渗的作用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头颈CTA检查发生造影剂外渗的2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46-6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3±1.7岁。

1.2造影剂外渗的原因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患者出现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是CT增强扫描时,注射器注入药物的速度过快,对血管壁形成一定的冲击力,从而导致浅表的静脉血管破裂,因此,造影剂从血管中渗出至临近的组织,致使周围组织充血。

1.3临床表现

26例造影剂外渗的患者有18例出现肿胀,2例出现水疱,有18例患者出现疼痛,3例患者皮肤出现红肿等,没有出现相邻组织坏死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具体见下表。

表1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例数

肿胀18

水疱 2

疼痛18

红肿3

1.4护理方法

1.4.1皮肤护理

发生造影剂外渗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肿、水疱等症状,临床常用硫酸镁作为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50%硫酸镁具有收敛作用,Me2+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局部循环等作用,除此之外,Me2+具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的平滑肌,扩张并充盈静脉,提高其作用效果。对于有水疱的患者,可以用注射器抽尽水疱的液体,并予以无菌敷料,保持皮肤和敷料的干燥,防止发生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在发生造影剂外渗时,可对皮肤进行冷敷,这样可以有效收缩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防止液体继续外渗。

1.4.2疼痛护理

当造影剂发生外渗至血管外后,会导致患者的局部皮肤发生水肿,皮肤的张力增加,引起疼痛,导致内分泌和代谢发生变化,对机体的功能有严重的影响。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可以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音乐疗法等减轻患者的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必要时可以予以患者地塞米松(由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514)+普鲁卡因(由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5601)进行止痛。为缓解局部组织出现过敏的现象以及建设体液的渗出,可以用地塞米松进行湿敷,减轻肿胀。

1.4.3心理护理

当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皮肤的改变导致患者会感觉惊恐、不安、焦虑等不良心理,致死患者的抗病能力下降,作为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解释外渗出现的原因,耐心的为患者解答疑惑,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与医生联系,患者因距离疼痛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心情变化,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相关研究发现,放松能有效的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有利于抵抗应激反应,患者通过进行自我放松和注意力转移能减轻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家属的原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4.4健康教育护理

对患者讲明造影剂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可能出现造影剂的外渗情况,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尽量在检查中保持最佳的心态,防止影响检查结果。

1.4.5其他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一旦发生异常要及时与医生进行联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引流、抽吸以及灌洗等手术。

1.5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观察指标,分析CTA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效果。

1.6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26例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疼痛、水疱、红肿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在3~7d 后所有患者均完全康复。

3讨论

在行CT扫描时,造影剂可以显示病灶的位置,通过血供可以探查病情变化,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有关文献报道显示,造影剂发生外渗属于医源性损伤,对CT检查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4]。造影剂发生外渗有许多原因,具体总结如下[5]:①患者的自身原因:患者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因此发生造影剂外渗情况也不同,例如患者的年龄、体质、血管情况等均对造影剂外渗有影响作用。年龄较小的患者其血管较细,年龄大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均可使患者的内膜变厚,管腔变窄。这些原因不仅易导致穿刺失误,还容易使血管的耐受力下降,从而发生造影剂外渗。②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由于部分操作人员的技术不够娴熟,在穿刺不成功后如果在同一根血管进行反复穿刺容易形成造影剂外渗。③注射速度:造影剂的注射速度、浓度等对其外渗均有一定的影响,合理控制其流速和剂量能减轻对血管的压力,防止发生渗漏。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导致造影剂发生外渗的原因多种多样,合理控制注射的速度,把握其剂量并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能有效的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同时针对造影剂

外渗导致患者出现的症状以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的结果具有一致性[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6例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疼痛、水疱、红肿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在7d后所有患者均完全康复。结合上述观点,综合性分析认为以造影剂发生外渗对患者产生的症状为依据,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皮肤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骅.CT增强扫描病人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5,22(01):13-15.

[2]黄桂传.DS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714-5715.

[3]张晓华.循证护理在大量造影剂外渗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0):2576-2577.

[4]蔡卓,袁艺.CT增强扫描造影剂碘佛醇外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3(22):2031.

[5]陈霞.5例碘海醇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4(24):171-172.

[6]毛燕君,叶文琴,田梅梅,李凤萍,任丽.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之护理管理规范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10,17(04):63-65.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 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本科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和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的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的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的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的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的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 3.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的改进: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和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

碘造影剂外渗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碘造影剂外渗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很多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都会出现液体外渗,大多可自行吸收,患者自己也有很多自行处理的好办法,比如帖洋芋片呀等等;可是在做影像学的一些特殊检查时,所用液体为碘制剂,浓度相对一般液体高,注射压力较一般输液高很多倍,这是更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那碘造影剂外渗我们该怎么办? 在静脉泌尿系造影、CT增强检查、CTA血管造影的检查过程中,特别是CT增强检查、CTA血管造影的检查中运用的高压注射器进行造影剂的静脉团注(造影剂短时间大剂量注射入检查者静脉内),通常以每秒2-5ml 的速度将60-100ml碘造影剂注入静脉。一些年老、或长期放化疗的病人血管脆性增大,在静脉团注中,有可能血管破裂,发生造影剂外渗,轻者表现为穿刺部分局部皮丘样肿胀、疼痛,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甚至可以累积整个上肢软组织,造影剂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可能会发生肌肉坏死;所以,一旦发生造影剂外渗,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出现造影剂外渗,放射科护理人员、临床护士和病人该怎样处理? 1、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 2、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症状较轻者很快就能缓解,严重者可湿敷30分钟后用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5天,肢体肿胀及疼痛可明显缓解。 3、嘱病人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 4、病人经过专业护理人员及时处理后,可将新鲜土豆切片,湿敷于患处,待土豆干后再换另一片,一般10小时左右就会有明显效果。 随着高压注射器的更新换代和穿刺技术的进步,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已远远低于以前,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生造影剂外渗,病人不用过于着急,通过专业人员的处理和病人的科学自身处理能最大限度减低外渗造成的不良反应的。

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护理及护理体会

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护理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1-21T14:25:45.717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11月作者:张莉 [导读] 针对造影剂外渗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摘要:目的:针对造影剂外渗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6.1.1-2018.1.1)期间,接受放射科治疗的造影剂外渗患者中随机挑选50例,选取25例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剩下的2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对造影剂外渗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 措施以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造影剂;外渗;综合护理;护理效果;护理体会 CT增强扫描是一种建立在CT平扫基础上的一种通过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进行扫描的方法。,但是,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过多、注射方法不当、患者不配合等原因,导致造影剂外渗,从而使患者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进行CT增强扫描后造影剂外渗的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6.1.1-2018.1.1)期间,接受放射科治疗的造影剂外渗患者中随机挑选50例,选取25例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剩下的2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3:22),其中,3名男性患者为儿童患者,22名女性患者中有5名女性儿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4±8.98)岁,其中,住院患者有15例,门诊患者有10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4例,需要进行妇科化疗的患者有21例;对比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2:23),2名男性患者为儿童患者,23名女性患者中有6名女性儿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35±8.65)岁,其中,住院患者有16例,门诊患者有9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5例,需要进行妇科化疗的患者有20例。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等数据均不存在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且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全身免疫疾病以及器官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首先要对患者渗漏部分进行处理,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渗漏的情况和程度,避免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焦虑心理,同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针对造影剂外渗现象较为轻的患者来说,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可使其自行吸收[2]。造影剂外渗程度为中等的患者一般采用0.05%的地塞米松擦于外渗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对其进行消肿,再用50%的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冷敷于患者的患处,并擦拭周围的部位。造影剂外渗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在采取冷敷的基础上,使用外用药喜辽妥涂抹于患者的患处,同时服用地塞米松,其药剂用量为每日三次,每次5毫克,连续用药三天。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叮嘱患者抬高患肢,直到患处消肿。针对住院的患者来说,应当由当天值班的医护人员送回病房并与相关的值班医生进行交接,并告知渗漏情况和肿胀情况,使其做好相关的记录[3]。门诊患者如发生轻度的渗漏现象时,需要进行定期的电话追踪,对渗漏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将其收入观察室进行观察护理。在此过程中,还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24小时内,禁止在外渗部位进行热敷,否则患处会引发水疱和溃疡现象,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另外,如果患者出现水疱症状,且较为严重时,应当使患者到皮肤科、烧伤科进行治疗,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此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当造影剂渗漏时,应当立即停止注射药物并用空针抽取皮下外渗的药物,使患者抬高患肢。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穿刺点周围的部位会发生肿胀、疼痛现象,患者因此会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情况,此时医护人员应当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告知相关病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并持续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2)对患者的肿胀部位进行护理。由于造影剂外渗会使患者的患处发生肿胀现象,因此需要患者抬高患肢,从而有利于药物吸收或缓解患者的肿胀情况和水肿情况。另外在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用硫酸镁进行局部的冷敷,形成高渗透压缓解患者的肿胀现象[4]。(3)水疱护理:先用碘伏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中的液体吸出后再用碘进行外敷。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其中,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到59分)、中度焦虑(60到69分)、重度焦虑(70分以上)。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无焦虑、抑郁情绪,通过综合护理以后,患者的身体恢复良好,各项指标均显示为正常,无不良反应;有效:患者通过护理以后几乎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身体恢复较好,基本无不良反应;无效:上述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为:SPSS17.00;用百分数(%)进行计数,组间检验用x2表示,如果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效率为88%(22/25),对比组的护理总效率为68%(17/25),观察组的护理效率远远大于对比组,其中,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导致CT增强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分析

导致CT增强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分析 CT增强为一种连接高压注射器的快速注射方式,在注射过程中,发生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很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特别是黏滞性的药物可损伤微循环。高压注射由碘海醇的药理性质决定,碘海醇是高渗性药物,黏滞性强,CT增强扫描时,由于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造影剂黏稠度大、渗透压高,进药速度达2-5.5ml/s,对血管冲击力强,易导致造影剂外渗而引起大面积软组织损伤。 1.2 物理因素: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药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先按压,后拔针)如操作不当可能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等。 1.3 病人的自身条件因素。如老年病人的皮肤松弛,不易观察早期渗漏;糖尿病患者及老年患者血管硬化或变细变滑、穿刺不慎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长期放化疗病人,营养状态较差,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注入造影剂后,静脉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肥胖病人及幼儿的血管显露不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躁动病人及幼儿的不配合导致穿刺针的移位而致造影剂外渗。 1.4 责任因素:操作者未能与患者进行足够的沟通与配合,操作前未做好解释工作,过早地帮患者留置静脉针;病人扫描结束后护士

宣教不够,穿刺点压迫的时间不够,穿刺部位的肢体过早的用力,均可导致迟缓性渗漏,因而引起肢体肿胀;责任心不强,注药前未能仔细观察,麻痹大意,造影剂注射速率未认真评估,选择不合适,护士和技术员沟通欠佳,密切配合程度不够;穿刺前对血管无正确评价,选择血管的粗细度或位置不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头的胶布固定不牢固,尤其是穿刺针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高压注射时针头易移位、松脱造成造影剂外渗。 1.5 穿刺时的心理因素:对患者造影时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使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影响工作。操作者对患者不够认真负责,未能聚精会神,对疑难的患者,穿刺时没有足够耐心,未仔细观察血管的分布与走向,不能心平气和的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患者认识不到强化造影的重要性,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感,影响患者配合造影的成功。 1.6 检查室的环境和患者的心理因素:由于检查过程中机器的噪声较大,患者独自安置于检查床上,对环境的陌生,患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无助的心理,而药物注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一过性的发热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感,增加患者的恐惧感而不自主的移动肢体,导致穿刺针移位发生渗漏;患者进行胸、腹、盆腔检查,需要双上肢举起,前臂屈曲,肢体位置改变使许多老人无法适应,致扫描时针尖紧贴血管壁,高压注射时阻力大,易造成造影剂渗漏。 1.7 穿刺针因素:碟式头皮针穿刺也是发生渗漏的原因。在高压注射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头皮针,因注射速度快,注射时从针头射入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与应急预案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与应急预案 放射检查对比剂是通过静脉给药的,对比剂外渗是检查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局部的刺激性大,轻者红肿、热痛、麻木,或产生水泡,重者引起皮肤组织溃疡、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预防;发生对比剂外渗,要及时妥善处理。 对比剂外渗预防 放射检查中的对比剂外渗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关键是遵循以下原则: 1 血管评估使用前先了解可能增加对比剂外渗的因素,如静脉血管硬化、脆性增加或血管太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四肢水肿或放、化疗后病人。 2 血管选择为检查顺利及病人安全,最好选用管腔大、回流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附近的部位,以免因病人动作导致针头移位造成对比剂外渗。 3 建立静脉通路在注射对比剂前,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用对比剂。 4 选择正确的针头及固定方法选用与高压注射器相配的专用针头,穿刺成功后除用胶布固定穿刺针,欠合作的病人用夹板固定,并固定好头皮针的软管部分,以防连接高压注射器后由于检查床的移动造成针头移位。 5 病人宣教打针前告知病人对比剂外渗时的症状及后果,嘱病人配合以保证针头固定。在推对比剂过程中如有疼痛则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停止对比剂注射,提高病人察觉对比剂外渗的意识。 6 严密观察在建好静脉通路等待检查时,要注意静脉通路的回血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情况。在高压注射器开始注射对比剂时进入扫描室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及病人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才离开。在放射检查时,从静脉穿刺到检查结束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确保病人安全做好检查。 对比剂外渗的处理 对对比剂外渗的处理有非药物处理和药物处理,如对比剂外渗量较少,局部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非药物处理,在对比剂外渗的48小时内抬高肿胀部位,以促使局部对比剂的吸收,一般在1~2天左右局部症状可消失。药物处理多适用于对比剂外渗量稍大的患者,可用75%的酒精外湿敷或用肝素软膏外涂于渗出部位。对比剂外渗量较大的患者一般多选用50%硫酸镁外湿敷效果较好,也可用20%甘露醇外湿敷(三小时以内用冷敷减少组织液渗出,三小时以后用硫酸镁热敷以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如果患者经上述处理症状好转不明显或合并有静脉炎时,可在对比剂渗出24小时后给病人进行理疗,做微波加神灯照射肿胀疼痛部位,2次/天,连做3~5天,消肿止痛效果明显,一般在3~4天后渗出物完全吸收,症状消失。 1 局部护理

造影剂简介及分类

造影剂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如X线观察常用的碘制剂、硫酸钡等. 造影剂可分为两大类 原子量高、比重大的高密度造影剂和原子量低、比重小的低密度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常用的高密度造影剂有硫酸钡和碘制剂。 1、硫酸钡:一般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由纯净的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调制成混悬液。硫酸钡的浓度通常以重量/体积(W/V)表示,根据检查的部位和目的不同,所用硫酸钡的浓度也不同。 2、碘制剂:碘制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三大类,即无机碘化物、有机碘化物以及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 ⑴无机碘化物一般用12.5%的碘化钠水溶液。 可用于瘘管、尿道、膀胱或逆行肾盂造影。用于膀胱造影时,可稀释1倍的浓度。 ⑵有机碘化物:亦为水溶性碘制剂,种类繁多,又分为: ①离子型:离子型造影剂按结构分为单酸单体和单酸二聚体。单酸单体的代表药物有泛影葡胺(可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静脉肾孟造影。用于不同器官时,其浓度亦不同)、碘他拉葡胺等。单酸二聚体的代表有碘克沙酸。 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机体的耐受性差。 ② 非离子型:如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罗胺(iopromide)及碘必乐(iopamidol)等。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较离子型毒副作用小,可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经血管的造影检查。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低,机体的耐受性好。 ③非离子型二聚体:如碘曲伦(iotrolan),多用于椎管内脊髓造影。 ⑶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40%的碘化油主要用于支气管、瘘管及子宫输卵管造影(不能用于心血管造影)。碘苯酯为脂肪酸碘化物,是一种油状液体,因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小,故适用于椎管及脑室造影,近年来已渐被非离子型二聚体的碘曲伦代替。 造影剂还可按药物的渗透压分类,即高渗、低渗和等渗三种。等渗的药物机体耐受性好,过高过低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 ①为经肾排泄的造影剂,多用于泌尿系和心血管的造影; ②为经肝胆排泄的造影剂,如横番酸等; ③为油脂类造影剂,如碘化油、碘苯酯等,主要用于支气管、子宫等管道、体腔等的造影; ④为固体造影剂,如硫酸钡,将其调成混悬液吞服或灌肠用于消化道造影。以上四类造影剂密度均高于人体软组织,统称阳性造影剂,在X线片上呈白色。 ⑤为气体造影剂,如空气、二氧化碳、氧气等,这类造影剂密度低于人体软组织,属阴性造影剂,在X线片上呈黑色。 也有方法按照密度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大类,但不如上述分法详细实用,在此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得预防与外渗后得正确预防与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得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得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得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就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 本科造影剂外渗得病例中,肥胖与肌肉松弛得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得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得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得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得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得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得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得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得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得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得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得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得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得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得预防 3、1 穿刺血管得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得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得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与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得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得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得改进: 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与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就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得,易于穿刺与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得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得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得移动而移动。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外渗后的正确预防与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就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 本科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与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的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的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的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的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的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 3、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与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的改进: 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与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就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与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的移动而移动。

对比剂外渗处理对策

对比剂外渗处理对策 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原因 ●与技术相关原因: ?使用高压注射器。 ?注射流率过高。 ●与患者有关的原因: ?不能进行有效沟通配合。 ?被穿刺血管情况不佳。如下肢和远端小静脉,或因化疗、老年、糖 尿病患者血管硬化等。 ?淋巴和(或)静脉引流受损。 降低血压外渗危险性的预防措施 ?静脉穿刺选择合适的血管,操作细致。 ?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选用与注射流率匹配的穿刺针头和导管。 ?对穿刺针头进行恰当固定。 ?与患者沟通,取得配合。 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处理对策(轻度) ?轻度渗漏,多数损伤轻微,无需处理。 ?需要嘱咐患者注意观察,如外渗加重,就及时就诊。 ?对个别疼痛明显者,局部给予普通冷敷、湿敷。 对比剂血管外渗的处理对策(中/重度)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的回流。 ?早期使用50%硫酸镁保湿冷敷,24小时后改硫酸镁保湿热敷;或者 用黏多糖软膏等外敷,或者用0.05%的地塞米松局部湿敷。 ?碘对比剂外漏严重者,在外用药物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每次5mg, 1天3次,连用3天。 ?必要时,咨询临床医师用药。

对比剂肾病的概念 对比剂肾病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血管内途径应用对比剂后3天内肾功能与应用对比剂前相比明显降低。 判断标准:血清肌酐升高至少44μmol/L(5g/L)或超过基础值25%。对比剂肾病的高危因素 ●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有慢性肾脏病史。 ?GFR估算值<60ml/(min·1.73m2) 【建议:按照C-G公式或MDRD公式估算肾功能。】 ●糖尿病肾病 ●血容量不足 ●心力衰竭 ●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类药物 ●低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 ●高龄(年龄>70岁) ●低钾血症 ●副球蛋白血症 针对对比剂肾病高危患者的处理对策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给患者水化: ?建议患者在使用碘对比剂前4小时至使用后24小时内给予水化,补 液量最大100ml/h。 ?补液方式可以采用口服,或静脉途径。在特殊情况下(如心衰),咨 询相关临床医师。

碘对比剂外渗护理干预分析

碘对比剂外渗护理干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08T16:44:22.12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期作者:刘凤梁仁容(通讯作者)[导读] 由于注射碘对比剂的浓度大速度快,故易发生碘对比剂外渗,多数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方法:选取我院200例采用碘对比剂注射剂行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注射碘对比剂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2例,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碘对比剂外渗11例,发生率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率和外渗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269-02 由于注射碘对比剂的浓度大速度快,故易发生碘对比剂外渗,多数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外渗。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因对比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程度。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例采用碘对比剂注射剂行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2例,女性7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31.5±4.7)岁。随机将200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检查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CT增强扫描前30min给予患者500~800mL水化治疗。抽取生理盐水少许,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排气后,行肘静脉注射,固定留置针,保留静脉通道。患者于CT检查床上取仰卧位,双手高举放置于头两侧,高压注射器抽取碘对比剂,连接高压注射器连接管。3~6mL/s流速经留置针行静脉高压注射。检查完毕后,分离留置针和高压注射器,观察患者30min,无明显不适,拔除留置针。检查后1d内患者饮水量2000~3000mL,以促进碘对比剂排除体外。干预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固定静脉留置针前仔细观察患者血管回血情况,确定穿刺血管回血良好后固定静脉留置针。对于血管状况较差肿瘤化疗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连接管方式进行对比剂增强扫描[2]。根据患者检查位置的不同,适当减小碘对比剂流速。在高压注射对比剂前先高压注射0.9%生理盐水20mL,确保穿刺部位通畅,没外渗后再注射对比剂。增强扫描过程中仔细观察高压注射器压力的变化,重视碘对比剂注射前护患之间的交流,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2例,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碘对比剂外渗11例,发生率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碘对比剂外渗是临床常见的不良事件,指碘对比剂在使用过程中自血管渗漏到周围软组织中,使局部组织渗透压增高,产生皮下组织疼痛、肿胀、麻木、溃烂、坏死等改变。碘对比剂外渗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结构、阳离子和高渗性等因素有关。发生外渗后,通常表现为患肢明显不适或功能受限。 3.1 碘对比剂外渗原因分析 3.1.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自身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穿刺经验丰富与否与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有很大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障碍,患者穿刺部位移动幅度大或者弯曲;留置针固定不牢固,在消毒液未干,患者出汗等皮肤固定胶布容易剥离滑脱。护理人员观察不到位,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等等都可以导致药液外渗。 3.1.2注射针头选择不当针头管腔大小与流速不匹配,形成高压水枪注射效应,相同的流速,针头管腔越小,注射压力越大,发生药液渗漏的几率也越大;通常情况传统蝶翼头皮钢针针尖硬,针梗短,针尖斜面大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容易将血管刺破导致药液外渗。 3.1.3对比剂注射速度对比剂的浓度过高、注射速度过快,对血管造成很大的冲击力,而这种力量一旦超出血管所能容纳的药物量,就会出现外渗。由于CT增强扫描过程的速度很快,因此要求对比剂的注射速度也要快。一般增强扫描需要选择在1秒钟内将3—4ml造影剂注射完毕,而且造影剂浓度高粘稠度大,因此快速的注射使得对比剂外渗的几率也增大。 3.1.4患者自身的因素 CT增强扫描中发生对比剂渗漏的原因是多种的,其中患者自身因素引起渗漏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经过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以及一些皮肤病、消瘦、有效循环差、糖尿病,血管显露不清、肥胖、神志不清等等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药液外渗。 3.2 碘对比剂外渗预防措施 3.2.1穿刺前充分评估血管评估患者有无碘对比剂外渗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乳腺癌术后、化疗、淋巴和(或)静脉引流受损、意识障碍、老年血管硬化、肥胖、肌肉松弛等。留置针穿刺前去除穿刺侧肢体上手表、手镯、戒指等物品,以免发生外渗后因严重肿胀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3.2.2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外渗与注射部位有关,肘正中静脉、前臂头静脉及前臂贵要静脉注射组外渗发生率低。外周静脉条件差者,可选用耐高压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碘对比剂注射。乳腺癌患者术后避免在患侧进行穿刺,因患者常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如在患侧上肢行静脉注射对比剂则容易发生外渗。尽量避免在肢端及浅表静脉穿刺,以减少碘对比剂局部渗出及注射造影时所发生的疼痛。 3.2.3选用合适的留置针使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选用与注射流率相匹配的留置针和高压注射速率,既达到诊断目的又能使碘对比剂成功注射为宜。直型留置针一次性造影成像成功率显著高于Y型留置针,且留置针折叠破裂和针帽端侧漏发生率也显著低于Y型留置针。建议对非危重、中途无需应用其他药物患者,宜选用直型留置针。

液体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与碘外渗

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与碘外渗 一、碘造影剂不良反应 1.1对比剂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1、过敏及血清反应:常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喉头阻塞、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脉细弱、昏迷等情况。 2、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喷涕、流泪、流涎、眼睑水肿、皮 肤刺痒、皮肤桔皮样外观等。 3、神经毒性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意识障碍等。 4、其他反应:可有憋气、烦躁、心慌、恶心、呕吐、腹痛等。 1.2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分级 对比剂不良反应与其特性,类型,剂量,患者自身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比较复杂. 1、轻度:恶心,呕吐,发热感,流涕,大汗,轻度荨麻疹。提示:此型可能 是重度反应前兆,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中度:声门水肿,支气管痉挛,眼睑水肿,呼吸困难,寒战,短暂昏迷, 剧烈呕吐,重度荨麻疹。 3、重度:急性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肺水肿,重度呼吸困难,急性昏迷,心 率紊乱,心跳,呼吸停止。 1.3处理不良反应的一些建议 分秒必争、对症处理。对症治疗,保持与急诊室/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的快速联系,熟知抢救操作程序; 1、轻度:此型一般无需处理,可以自行缓解; 2、中度:应该积极加强治疗; 3、重度:必须紧急抢救,行心,肺,脑复苏。

作为放射科医师,有4个措施总是可以随时采取的: 1、吸氧; 2、计数呼吸、脉搏及测量血压; 3、地塞咪松20mg静脉或肌注; 4、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 二、碘外渗 2.1什么是碘外渗? 造影剂进入非血管组织,包括血管周围间隙、皮下组织、皮内组织等情况称碘外渗或碘外溢。 2.2碘外渗的原因 1、静脉针未穿刺到静脉内 2、静脉穿刺针头刺破血管 3、静脉穿刺针头脱出血管 4、高压注射下的针头弹跳 5、高压注射下的穿刺口返流 6、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 7、静脉硬化等病变 2.3碘外渗的后果 1、疼痛 2、注射部位肿胀,范围可波及整个肢体肿胀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在注射当时 发生,少数在注射后2~6小时后发生 3、皮肤坏死 2.4碘外渗的紧急处理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的知识点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 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 2、药物外渗的常见成因及临床表现 3、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 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 5、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 一、概念 药物外渗: 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药物渗出: 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 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 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1、生理解剖因素 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剌激作用增强 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 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 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术后 3.药物因素 ■药物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的药物影响血管内膜通透性 ■药物渗透压 ■药物浓度(稀释程度) ■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