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叶飞(1041051009) 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戴季陶
无庸臵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之地开始圣战。
等级观念在日本语言、礼仪和民俗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明显的。“你”这个词就有好几个,在不同的场合就要用不同的“你”。动词也有几个不同的词根以示谦敬。鞠躬和跪拜礼有详细的规矩和惯例。即使在家庭中,“各安其分”的规定也十分细密,各成员由辈分和性别造成的特权是很大的,人们在狭小的社会关系范围内严格遵守着潜在的等级。
日本民族对精神资源的信仰和追求胜于物质乃至生命本身。
在战争中,日本士兵乃至老百姓都无视盟军强大的武器和现进的装备。他们把天皇作为超现实的信仰对象。他们凭一纸天皇的圣谕可以不计代价的偷袭美国;可以在“必读必胜”的小册子上获得不顾生死向前冲锋的勇气;可以用生命捍卫佩刀上的菊花图案,因为它代表天皇赋予的尊严。他们对体力的评价标准不是进食量和睡眠时间而是目标与任务,一股义气、一个念头可以让他们暂时克服饥饿与困顿。因此凭这一点,在战场上这是一群可怕的敌人,在生活中这是一个有为的民族。
我个人看来凭借强大的信念来激发潜力,支撑肉体超负荷运作是一个人意志与品格坚定的体现。但并不总是可取的,人不能仅靠口号和信仰活着,凭一股意气摧毁了自己的健康必然是无益的。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发挥反作用的前提。我相信如果我是军官绝不会仅凭借领导人的指示充实士兵的信念来坚持行军400里,累死多数人后高呼万岁。
日本具有强烈的欠恩意识。这种欠恩意识集中体现在忠孝意识上。
欠恩意识一方面使日本人受恩后诚惶诚恐,另一方面促使他们竭力报恩于万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日本人对大街上的事故缺乏主动性,这是因为他们尽量避免使别人产生受恩于别人的不快和使自己卷入施恩带来的麻烦。个人认为这种苛刻拘谨的行为规范是极不容易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的,缺少坦然的接受与施与,一切变得敏感而拘谨怎能有自由豁达的境界。
日本人对“忠”的信仰是不可动摇的,在他们看来爱的别名是忠诚。曾经有一部电影《忠犬八公》就是以日本一条秋田犬为报主人之恩在主人去世后在车站等侯十年的故事为蓝本拍摄的。这个故事在日本广为传颂。最高标准的忠
诚便是对天皇的绝对服从,当明仁天皇宣读诏书的前一刻也许他们还在战场誓死顽抗,但当广播传到中国、东南亚以及各太平洋岛屿之时,所有士兵都会无条件地放下武器接受失败,“以令陛下安心”。
同样坚定的信仰就是孝道。父母可能会犯错可能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但作为子女会无条件接受。因为欠恩意识中的日本人认为,接受父母养育就是欠了他们的恩情,是必须偿还的。因此,父母可以支配子女的婚姻,可以决定子女的前程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中国也有忠孝观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日本的忠孝传统是从中国儒家思想传入日本之后才发展成熟起来的。但这两种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中国无论是对国对君的“忠”还是对父母长辈的“孝”都是以“仁”为前提的。如果国君不实行仁政国民就有权推翻他,如果不论父母行为对错就盲目服从就是愚孝。遵从父母错的指示而危害家国陷父母于不义是不孝的表现。但在日本“仁”的理念在其道德体系中被排斥在外,“仁义”被曲解误读为流氓团伙内部卑劣的意气。我想,这是中日之间在忠孝道德观上最大的分歧了吧。
日本人同时具有深厚的“对自身名分的情义”
他们对受辱经常采取两种极端形式,要么用暴力惩罚甚至杀死侮辱自己的人要么自杀以洗刷污名。谈到这里又不得不想到中国人对“辱”的态度。韩信忍胯下之辱,司马迁忍辱数十载修著《史记》,孝庄皇后为保顺治下嫁多尔衮,均被传为美谈。中国人不崇尚遇辱则拔剑而起的匹夫之勇,而是用宽容之心对待侮辱,用智者之姿化解仇恨。也许死能明智,但以生践志却是更高的追求。
在日本民族性格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即非凡的创新性及对剧变时代和外来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在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两次成功变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即是例证。前者将中国完备的统治秩序、道德规范包括生产器具、艺术风格植入日本,使其步入封建社会的正轨。后者使日本在东方封建社会普遍出现国家危机的时代,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实践着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19世纪中后期搭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成为近代东方第一强国。
二战后,日本对外国专利的引进和消化堪称世界的典范,其学习模仿能力是超强的,有时也是不择手段的。也许许多时候他们采取的做法有悖于人类公认的道德准则。但他们那善于发掘新知,趋时更新,善于学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日本民族性格中似乎也包含某种极端取向,即致力于一点的“圆熟”。
日本在加强自我修养中期望达到一种圆熟境界,有人通过禁欲苦行的肉体训练训练自己不受干扰而持续冥想,借以磨练心归一处的品性。
他们可以把一项日常活动发展为一种“道”的境界,例如茶道、剑道、插花。这也体现出日本人寻求完美追求极致的审美情趣。这种对事严肃认真、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以上所述均为一个侧面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的阐述。然而,其特性是复杂交织的矛盾统一体。菊与刀构成了其民族性格的生动图案。因此,日本文化的“二元性”无疑是其最大的特征。一个好战黩武的民族却并非禽兽般粗鲁,他们有苛刻复杂的礼制和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一个对等级制保守得如此之深的民族却并非万事皆保守顽固,他们会以极快的速度消化吸收外来先进事物。战争中他们是杀人的机器却常矛盾于人情的世界苦苦追寻忠孝和美丽。
以上为我通过查阅前人所著形成的几点总结,其中夹杂着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总之,我认为日本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民族,远非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么单纯和肤浅。我们应面向未来,时刻了解我们身边这个不知是敌是友的家伙,不仅了解他的现状也应把握他的渊源。无论今后我们关系如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千年不变的箴言。
参考书目《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