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3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感性关怀与感性诉求

1.感性关怀

5月15日和5月22日《南方周末》策划了两期整合报道。15日号外的大标题是《逼近震中》,6篇独立的深度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灾民近况和救援情况。22日报道的大标题为《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从9个方面展现灾情的进展情况。

媒体不仅仅要关注灾难的死伤人数,更要关注一个个具体生命。5月22日报道中的《悲剧之容》中有4个醒目的标题《你可以听见我的呼唤》、《你可以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要铭刻我的人生》,这4部分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图片展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伤、等待被救援的孩子的渴望、前线武警战士的坚持和为灾区祈祷的人们的真诚。这些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以往的灾难性报道总是将领导的慰问活动作为重点。而15日号外中的16幅图片和22日所引用的63张图片当中,只有一张是有关温总理在灾区的图片。在这张图片中,温总理关爱地拉着一个受伤孩子的手。这说明媒体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慰问活动已经不再是报道的重点,真情流露

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感性诉求

(1)标题。《逼近震中》和《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这两个标题都给人醒目的提示。第一个标题《逼近震中》让读者有抗震救灾的紧迫感和亲临现场的真实感。《汶川九歌》透出一种举国上下的悲壮之情,与现实情绪相符。

(2)图片。15日号外和22日的地震报道共选取图片79幅,有6幅图片没有直接表现抗震救灾,剩下的图片全都是表现现场救援和灾民现状的。这些图片感染了众多受众。

(3)来信。在《南方周末》的这次地震报道当中,来信作为独立成篇深度报道直接加入版面。在《声音之切》的报道当中,收入了罗马教皇、基督教、佛教代表以及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悲悯和祈福之心。还刊发了北川中学日记,这些日记都是北川中学的老师建议幸存学生们写下地震那天的日记,鼓励他们坚强地生活。此外还有灾区读者的来信,表达了不同灾区人民面对灾区的感受。

理性思考与理性诉求

1.理性思考

受众评判一篇深度报道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记者思考是否深刻,能否引发受众获得认知。这次《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不仅展现出了人文关怀,还显出思考的深刻。

号外《逼近震中》的《汶川大地震形成机理》和《长时间“强震缺失”的后果》这两篇报道是有关地震预测和发生原因的。《汶川大地震形成机

理》是记者专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决我们的疑惑“为何如此大的地震没有被预测到”,问题从中国地震预报工作现状入手,逐步延伸到“为何波及范围如此之大”,再到“此次地震的发展趋势”。让受众从专家分析中学习有关知识。

2.理性诉求

(1)摘引。并不是所有的深度报道都需要原创性的文字,对于背景资料式的文本,诚实的摘引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2)图表。深度报道经常会引用图表,这些图表从繁冗的报道段落中剥离出来,构成阅读的亮点。15日《逼近震中》的《汶川大地震形成机理》的地震所在地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示意图,《长时间“强震缺失”的后果》的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和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发生大于7级地震震中图,将地震的形成原因以理性的方式报道出来,使报道更具真实性。5月22日《高悬之石》报道中所使用的部分堰塞湖示意图,用来解释灾后可能出现的水患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