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专家的生命教育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川专家的生命教育理念
任何人首先都是一个生活者。
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
地生活,那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
什么是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说,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教育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
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
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它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
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这门课程,就是让人更好地关照自己的生命,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是这门课
的根本宗旨。
我们举行首届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组成“中国生命教育学校联盟”,就是希望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学校能分享经验、探讨教学模式,可以促使更多学校参与到教学探索中来,使更多高校能够开展生命教育。
个人不管毕业于哪一所学校,所学的是哪一门专业,获得了怎样的学位,最终都得面
对生活。
任何人首先都是一个生活者,其次才是一个劳动者、思想者,一个技术人员、一
个专家,一个文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艺术家。
而只有一个人能快乐而有尊严地生活着,
才能扮演好其他的社会角色,比如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
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评判正义与邪恶,高尚与拙劣,文明与野蛮的标尺。
对于生命的
戕害、摧残、虐待、轻贱,更不用说毁灭和虐杀,统统都是需要我们人类自觉摒弃并逐步
禁绝的。
生命教育的极致就表现为直抵生命的根基:既有着转识成智、学达天性的睿慧,
又有着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情怀。
我国15 至34 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病症而是自杀,青年人反生命行为时有发生,生命教育十分迫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当下,
不仅从自杀、暴力、吸毒以及摧残异类生命等反生命的问题中,我们发现一些青年人在珍
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方面的意识淡薄;另外,怎样过有品质的生活,怎样过有
意义的人生,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一些人从脆弱走向疯狂,这背后恰恰反映出了
他们生存状态的不理想与生命教育的缺失。
因而从“以人为本”的观念来讲,生命教育是十
分迫切的。
尽管这样的理念很多传统课程都可以渗透,但如果专门开设这门课,有助于我们更清
晰地认识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
生命教育就融渗在这样的追求之中:让校园生活充满关怀、激励、温暖与成就感,并
能陶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加真切和更为丰盈地感到生活的意义和美好,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学习与工作。
自觉践行生命教育的学校,一定会无微不至地用智慧、美德与真情成就每一个学生。
它摒弃短视与功利,既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出身的贫富、天赋的悬殊,又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提升与超越。
用生命教育在心中设置一道“内心的防线”,才能
守护住生命的尊严,才能更好地珍爱生命,建立起生命的情怀。
生命教育是从人的根基上确定起人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要更好地生活就要有道德,一个有境界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个道德不是外来要求,而是从内在“德福统一”
的角度,是从个人生命需要来谈道德成长,把道德成长视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相对而言,传统道德教育是从外在来规训、要求人们怎么样。
它建立在对象是“不道德” 或“缺乏道德”的假设之上,暗含了对人的不尊重与不信任,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自
相矛盾的境地。
不道德的动机难以帮助别人变得道德。
对于青年人中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就要在心中设立一道“内心的防线”,来守
护生命的尊严,更好地珍爱生命,建立起生命的情怀。
生命的情怀,就是张载所说的“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就是视所有人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视所有物为上天的恩赐,要对一切人和事物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说到底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们自己就知道应该怎样面对生命了。
许多逝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影响,对逝者的追忆祭奠,提醒我们应该
如何活着。
在生命教育中,死亡教育是很重要的。
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包括了生存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和死亡教育三个层面。
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生命。
俗语说“向死而生”,能意识到死,才能更好理解生的意义。
设想假如明天某个人就要死去,那
他/她对待今天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
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更好地激发生命的热情,更好地善待生命。
从生物学上,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是从精神生命上来讲却是一种延续。
比如我的父母去世了,我们还可以怀念他们,还可以追求生命延续的不朽。
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永恒的需要,可以追求精神的不朽。
比如苏轼、欧阳修等,对今天的我们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对逝去的人祭奠怀念,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
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应该怎样活着,让我们时时刻刻想着我们的后人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谈论和怀念我们。
生命教育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它致力于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并进。